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促进分析

2017-07-13王美鑫

运动 2017年6期
关键词:视野文明心理

王美鑫

(辽宁大学体育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000)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促进分析

王美鑫

(辽宁大学体育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000)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学体育教学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想要不断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必须有效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的健康促进效果。本文分析了基于生态文明视野之下的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

生态文明视野;高校体育;大学生;健康教育

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也是生活的基本保障,健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健康的生命象征着幸福。在高校教育中,健康仍然是最为核心的教育内容,是提升学生今后健康工作、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相关调查显示,当前高校许多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心理障碍、体质较弱、人际关系不良等状况越发严重。对此,研究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促进有着显著的教育意义。

1 生态文明的定义

生态文明主要是针对工业文明时期发生的资源、人口和环境等方面问题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生存理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主要包含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2个方面。自然生态实际上就是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而社会生态主要是以人体、心理系统为主,是一种以人为个体的生态系统。基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主要体现的生态文明系统包含以下2种。

1.1 心理健康系统

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普遍都是和社会环境和受教育程度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心理健康系统主要是社会生态系统当中的一种,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人类的心理生态平衡也是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生物链,与生理健康系统相类似,心理生态系统的生物链如果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人体的心理存在异常,并不断影响身体健康程度,如果不给予适当的治疗或引导,最终必然会导致人体的死亡。

1.2 生理健康系统

身体主要是由多个组织器官所组成,如皮肤、内脏、五官、肌肉及静动脉等,身体器官也可以被当做是体内的自然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具备生理功能和身体形态的自然存在,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方面,并且和自然当中的科学规律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和自然科学的规律构建一个完整的生物链。与心理健康系统相同,如果生物链当中出现某一个问题,必然会导致身体健康遭受一定程度的影响,最终危及生命。生理健康系统与心理健康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关系,2个系统无法分开,只有保障生理、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实现身心健康。

2 生态文明与高校体育

传统的高校体育对学生的健康促进相对而言较为单一,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单一健康情况。例如,身体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状态等,主要是侧重于体质方面的改善状况。但是,在学生心理发生问题之后,往往与体育教育无关联,而是由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进行教育。但是,传统的教育中,仍然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进行教育,在学生身体发生异常时进行教育,在心理发生异常时进行引导,对这一种教育而言,其实际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之下,传统高校体育有着非常多的改革空间,生态文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将大学生的健康当做是一个生理系统、心理系统所构成的复合型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当中,既包含生理系统也包含心理系统,也就是包含着肌肉、骨骼、内脏的健康及情绪、认知、意识、人际关系的状态等。根据生态文明理念的原则及健康的定义,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就是为符合高校生态主体大学生的生态系统进行协调的,推动其全面发展。因此,生态文明需要高校体育围绕着大学生的整体性健康为核心进行改革创新。首先,是保障大学生健康生态文明的理念。只有学生建立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够真正地将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周边环境作为整体来对待,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次,促使高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相融合,优化教育内容和方式。推动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内心健康,即将生理机能与心理状况相结合,从而满足健康体育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习惯与行为系统,促进大学生更加健康;最后,建立行之有效的健康评价方式与健康管理方法。在高校体育管理当中,应当以“健康”作为首要的主题思想,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当是以“健康”为原则,建立教学、考核、评价和反馈等途径,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健康管理。

3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

3.1 促进学生健康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健康作为一个生态性系统,其包含心理、身体及社会适应等多个分系统,并且多个分系统是以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构成一个健康整体。为了推动大学生的身心、道德和社会适应得到长远发展,确保大学生健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律。首先是生理规律。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因为在生理发展期,所以即使是不同的生理发育规律,也会因为生源的不同,具备不同的生理发育状况,所以必须遵循学生的生理规律组织教育。例如,想要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训练,体育训练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运动的负荷量既不能超过学生的实际体能训练需求,还必须达到提高体能的目的。学校的体育课程普遍是在上午的最后2节课,假设运动量过于庞大,对体质较弱、身材矮小及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很有可能出现韧带关节扭伤、肌肉拉伤及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发生;对早餐吃得少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头晕、胃痛等情况,这些状况对学生的健康并没有帮助,甚至是不利的;其次是心理规律。心理规律体现在人的心理发展、形成、心理特征及心理活动等多个方面,如情、知、意和行协调的发展规律,人的气质性格会促使每一个人形成独特的心理规律、心理素质、心理品质及层次性的规律等,体育教育必须确保教育本身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学生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进行教育;最后是认知规律。认知规律整体而言就是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认识及观点等,将其应用在体育教育中,就是按照学生的生理、心理形成发展规律进行教育,遵循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兴趣爱好及运动能力等多方面的个体性差异,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平台方式等,高校体育既需要适应学生的个体性发展需求,也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满足学生的终生成长。

3.2 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教学方式

3.2.1 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运动方式 近些年,高校学生的身体、技能及素质不断下降。按照我国健康教育中心的调查发现,超过50%的大学生运动量没有达标,并且只有约60%的学生体质达到标准。还有相关研究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从1995—2015年某个省份的2 000名汉族学生的体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视力明显下降,视力不良率显著提升,学生运动时间不断下降,大多数学生的日常运动时间不会超过30min。因此,缺乏体育锻炼是导致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因素。良好的体质是健康的根本,体质锻炼也是最为经济的健康投资方式。高校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的保健意识和健康理念,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动方案,提高体质锻炼,提升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及柔韧素质等。例如,采用以下的教育方案:第一,力量素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上肢手臂到下肢进行顺序性的力量锻炼;第二,速度素质。有效的锻炼方式主要是以两手快速敲击,5min快跑及坐姿快速踏足等锻炼方式;第三,耐力素质。开展跳绳、步行、中长跑、上下楼梯、游泳、自行车和登山等有氧运动;第四,柔韧素质。提升柔韧素质的主要方式是以瑜伽、健身操、俯卧撑及仰卧起坐等伸展性的锻炼为主。对上述的各种锻炼内容,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运动时间和强度,在基于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健康教育的目的。

3.2.2 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的运动疗法

相关研究显示,当前我国有30%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障碍和健康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同时,适当的规律运动,可以维持学生的身心平衡。对此,高校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不同心理障碍状况、个体的运动基础及健康状况等,采用行之有效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紧张及抑郁等情绪。例如,对容易焦虑和紧张的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开展一些中低强度的锻炼,锻炼时间可以在20min以上,如球类运动和游泳等,这些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焦虑情绪,降低和控制焦虑状态。

3.2.3 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运动疗法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之下,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个体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主要包含人和周围环境、人际适应能力及人自身的身心协调能力等。要实现这 3个方面的协调,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及竞争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中,运动方案主要为:第一,参与运动训练和竞赛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挫折承受能力,提升抗挫折的能力。通过经常开展比赛可以促使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其比赛当中的规则可以有效的束缚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养成服从纪律的道德习惯;第二,在体育课堂之前或课中开展体育活动游戏,借助学生的各种角色扮演与转换来实现学生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提升学生的角色适应能力;第三,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竞赛或活动,更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运动技巧与技能,调节学生的身心,并且在技术动作的完成、团队项目的配合当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竞赛能力。与此同时,也间接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结 语

高校体育无论是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教学还是课余竞赛或训练,都是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有效措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体育教育。通过基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校体育课堂,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健康体育,帮助学生掌握终生运动的能力,在运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促使大学生接受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真正实现健康成长。

[ 1 ] 邢新丽.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评《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 J ].中国教育学刊,2015(1):91-96.

[ 2 ] 庄均.浅析体育运动如何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发展——评《大学生体育与健康》[ J ].中国学校卫生,2016(7):63-68.

[ 3 ] 邵从清.生态文明理念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转化[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42-43.

[ 4 ] 张伟,周学红,李倩,等.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生野生动物科学保护理念教育背景与路径选择[ J ].四川动物,2015(1):86-87.

[ 5 ] 李凤英,邢金明.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促进[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83-86.

G807.4

A

1674-151X(2017)03-06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6.035

投稿日期:2017-01-08

王美鑫(1979—),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视野文明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请文明演绎
心理小测试
漫说文明
心理感受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视野
真相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