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视域下网络自制综艺的理性回归

2017-07-12冷冰滢

今传媒 2017年6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

冷冰滢?

摘 要:近几年,网络自制综艺以爆发式的增长速度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随着网络自制综艺的蓬勃发展,问题也随之而来,“泛娱乐化”现象日益加剧,威胁着大众和社会的生存状态。文章剖析了网络自制综艺传播中存在的媚俗、背离现实、感性和理性失衡等问题并提出重视内容生产、还原真实语境等相应对策,为网络自制综艺的理性回归提供一个良性的空间。

关键词:网络自制综艺;视觉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116-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普及,网络逐渐成为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作为视觉文化表征之一的视频,以其独有的视、听结合的传播方式受到大众青睐,自制综艺更是以爆发式的增长速度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在2016年推出的自制综艺多达111档,而2017年预计将有108档自制综艺上线,行业呈现出白热化的竞争状态。《拜托了冰箱》 《火星情报局》 《明星大侦探》等热门网综的超高点击量和影响力已可以与传统的电视综艺相匹敌,其中,《奇葩说》更是凭着高品质的内容和精良的制作以13亿的播放总量一跃成为网综中的标杆。但在网络自制综艺蓬勃发展之际,“泛娱乐化”现象也逐渐出现并有加剧的趋势,一些粗制滥造、品质低劣,一味追求“注意力经济”的节目也搭乘上网综这艘经济快艇。因此,网络自制综艺的理性回归已经成为视觉文化研究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网络自制综艺传播的优势

有别于传统的电视综艺,网络自制综艺拥有“网络”这一特殊的环境因素,其生产、传播和观看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因此,较电视综艺而言,网络自制综艺无论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还是受众特性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配合,也为网综的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一)主掌IP权,差异化竞争优势明显

纵观国内电视综艺的发展,多以引进海外节目模式为主。“拿来主义”的结果是亲子类、竞技类、旅行类等节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受众由此产生的审美疲劳和心理抗拒也会造成节目“寿命”的缩短。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网络自制综艺出现,凭借对IP权的完全掌控,在深刻理解本土文化、敏锐捕捉社会热点、精准把握受众偏好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原创,实现了差异化竞争,逐步摆脱综艺节目同质化带来的困境。现已播出到第四季的《奇葩说》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将辩论与娱乐的形式相结合,打造出一档全新的辩论脱口秀节目,并凭借这一优势在综艺野蛮生长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二)传播环境包容性强,节目创作灵活

网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决定了网络自制综艺存在于一个推崇个性,信息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相对于电视媒体对内容的层层监管以及“限娱令”的控制,网络传播渠道给予了自制综艺更加自由的空间,在内容的选择和创作上更具灵活性。《奇葩说》中部分话题是关于当下社会的敏感问题,如“整容会帮你成为人生赢家吗” “你会接受开放式婚姻吗” “为了成功潜规则该不该用”等,这类话题正是“注意力经济”需要的,也是观众想了解的,但由于问题的敏感性,传统的传播渠道会受到限制,而网络传播的限制较少,其中“你会接受开放式婚姻吗”的单期点击量已超过5000万次。网络传播环境的包容性使节目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减少传播隔阂,这是电视综艺所望尘莫及的。

(三)受众群体年轻化,传播渠道畅通

综艺节目的受众以年轻人群为主,《奇葩说》中“40岁以上人群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就充分体现其受众年轻化的特点。这类群体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远远多于电视媒体。相对于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70年代提出的“电视人”概念,现代人尤其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是伴随网络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受网络的影响更深,更适应网络传播的特性,因而逐渐成为“网络人”。因此,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自制综艺拥有更畅通的渠道,它克服了电视媒体与年轻受众间的传播障碍,使节目得到更有效的传播。

二、网络自制综艺传播存在的问题

网络自制综艺的传播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收视率成为众多传媒机构的唯一追求,“传播的社会效果和提升受眾经验被摆在次要位置”[1]。纵观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网综节目,不乏媚俗、背离现实、感性与理性失衡的内容混入其中,它通过娱乐的形式在“润物细无声”中传达给受众,即使人们本能地对这一切保持清醒和距离,也不可避免地被烙上印记。

(一)媚俗影像横生,享乐欲望膨胀

传媒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须广泛地吸引潜在受众,这就需要提供满足受众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等社会属性的“原始需求”的信息,说到底无非是与暴力、冲突、猎奇等有关的信息,这导致许多媚俗、低级趣味的网络自制综艺大行其道。传媒提供的“低趣味景象”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刺激受众的视觉和听觉神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受众的思维,节目的价值主张和判断在不知不觉中代替了个人追求,个人主义的享乐与“充欲”价值在强烈的视觉刺激中不断膨胀,出现了“他律性欲望主义”[2]的现象。传媒引发的欲望主义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旦媒介提示的价值标准与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存在无法协调的冲突或矛盾时,整个社会价值判断体系就会处于失控状态,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都无从判断,甚至会出现是非、善恶、美丑两极合二为一的趋势。

(二)现实虚拟界限模糊,环境认知偏离

在媒介社会,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媒介提示的“信息环境”。而媒介所提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随着“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势愈演愈烈,人们已经很难在二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为了吸引更多受众,获得更大利润,变本加厉的营造了一个背离现实的拟态环境。大量复制人类表层认知或偏离事实的节目内容将受众的视觉经验压缩在一个由“拷贝支配”的浅薄、狭隘的信息空间,传播媒介在这个“拷贝”空间内对受众的现实观和社会观进行长期的培养和教化,致使人们对现实环境的认知产生偏离。当人们已经习惯生活在网络视觉文化构造的“拟态环境”时,面对现实世界的景象反而不再适应,真实的环境反而显得虚假。

(三)感性和理性失衡,思考能力降低

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与消费社会的背景密切相关。消费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大众对快感体验的追求已成为社会的主流现象,而视觉愉悦也是一种快感体验,因此,专注提供感性的愉悦,抛弃相对沉重的理性诉求成为网络自制综艺的普遍追求。感性与理性失衡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人们迷失在新奇刺激的视觉快感中,成为“思想懒汉”,懒得去判断是非、辨别真伪。因此,受众在与网络自制综艺的长期接触中常常会被缺乏理性思维的内容“牵着鼻子走”。特别是人们在观看综艺节目时是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这个时候独立思考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人的主体性也逐渐被消解和遗忘。而一个不善于思考的民族或社会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是缺少源动力的,大众思考能力的降低甚至会导致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破坏。

三、网络自制综艺理性回归的对策

波兹曼曾在美国电视媒介充斥娱乐性信息的时代发出“娱乐至死”的呐喊,当今网络自制综艺的“泛娱乐化”现象的加剧也威胁着大众和社会的生存状态,因此,网络自制综艺的理性回归已刻不容缓。

(一)重视内容生产,在粉丝经济中培育新生态

“粉丝经济”的核心是内容生产,在与粉丝互动的过程中,网络自制综艺需要做的就是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提供优质的内容。网络自制综艺《奇葩说》尤其重视内容的制作,不仅提供常识性认知,还提供颠覆性认知,所提供的话题大都是年轻人感兴趣的,如“结婚在不在乎门当户对”“大城床小城房你选哪个”面对这类话题与其说少数人不如说大多数年轻人都是意向未明的,他们需要寻求外界的指导。通过收看节目,观众可以在他人的观点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强化、结晶或改变个人的态度和立场,确立自己的维度。对于已经具有普遍共识和价值定论的话题,如“漂亮女人该拼事业or男人”“为了成功潜规则该不该用”等,有理有据的颠覆性观点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因此,它不仅提供了粉丝想要的,还提供了粉丝需要而又未想到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颠覆性观点的提出需要具备充足的且具有说服性的论据,一味的哗众取宠只会使观众心生厭烦,适得其反。

(二)还原真实语境,在娱乐中培养价值观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主要依赖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换句话说,传媒把“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3]的现实环境搬到受众面前,影响人们对它的认识。这个过程中,网络自制综艺需要做的就是在坚持严肃底线的基础上,尽量还原真实的对话场景。《奇葩说》中一切话语都是以“真实”为核心,用真话表达真态度。选手们的观点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存在剧本的安排,从第一季开始,无数的选手选择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故事,例如在“丑闻主角就活该被万人虐吗”的辩论中,被整容等负面新闻缠身的辩手肖骁分享了自己被网友咒骂的辛酸往事;在“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的辩论中,主持人马东也分享了自己将朋友圈屏蔽父母的经历。节目组会根据这些故事和观点帮助选手梳理思路和精简语言,无论立场和观点如何,最后都会传递出正向的价值观。但值得注意的是,节目在内容制作过程中要准确拿捏真实与娱乐的比例,避免因过度娱乐造成内涵缺失以及过度煽情使之失去真实性。

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使网络自制综艺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在视觉文化的大环境中求生存,解决其在传播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亟待提上议事日程,这不仅需要网络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更需要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内容生产” “还原真实语境”双管齐下,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调动受众思考力,拓展受众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为网络自制综艺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性的认知空间。

参考文献:

[1] 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3.

[3]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50.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涂鸦艺术的城市视觉文化表现
城市规划视角下现代化铁路枢纽站的视觉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