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北不同打顶高度对大棚芦笋产量的影响

2017-07-12熊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芦笋产量

摘要 以多年生芦笋品种井冈70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打顶高度对芦笋产量和采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整株打顶140 cm产量最高,达22 296 kg/hm2,全采笋期产量均较佳,适宜在芦笋生产上加以推广。

关键词 芦笋;打顶高度;产量;赣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076-01

芦笋又名石刁柏,属百合科天门冬属,其含有较多的天门冬酰胺等物质,具有抗癌、降血脂、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1]。芦笋嫩茎质地细腻、风味鲜美芳香养丰富,是一种高档而名贵的保健蔬菜,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被营养学家和素食界人士认定为健康食品和全面的抗癌食品[2-3]。

芦笋植株主要分为地上部和地下部2个部分,芦笋的地上部分为地上茎、枝和叶,而地下部又分为吸收根和肉质贮藏根,而粗壮的肉质贮藏根是通过地上茎部分光合作用而形成的。芦笋系多年生植物,其植株高大,可达150 cm以上,任其生长,严重影响大棚通风透光,且易倒伏,湿度大、病虫害重。为便于大棚芦笋管理,在采收期间对芦笋进行不同打顶高度试验,以探索对产量的影响和降低病虫害发生,为赣北大棚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九江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单体大棚进行,土壤类型为砂壤土,试验地位于江西省庐山南麓,东经115°48′,北纬29°2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1.2 供试材料

供试芦笋品种:井冈701,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工程中心选育出的无性系杂交F1代芦笋新品种,是以台南3 号为母本、荷兰品种Backlim为父本,通过组织培养方式,选择性状优良的单株,再经过杂交培育而出。选用大棚种植2年以上的芦笋进行试验。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即选择芦笋长势较整齐的区域,设140、120、100 cm 3 种不同高度打顶处理,2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66.6 m2,行距150 cm,株距30 cm,肥水管理一致。

1.4 试验方法

留芦笋母茎后的采笋期间,手持剪刀进行打顶,每隔15 d进行1次。采收按小区芦笋色泽纯净一致、不散头、无空心、不开裂等标准进行[4],并按不同长度和粗细进行修整,统计茎粗为0.7 cm以上商品芦笋产量。

1.5 田间管理

从3月15日开始,每次选留粗壮、无病虫害的嫩茎3~5 个作母茎,当各处理的母茎生长适合打顶时,分别进行人工打顶(剪除顶心5 cm左右)[5-6],两侧打桩,用绳子牵拉,防止倒伏,使母茎稳固,避免倒伏导致不便采笋。采收期定期追肥,促进芦笋植株鳞芽的发育,加快嫩茎的生长。生育期过程中进行除草、防治病虫害等日常管理[7-8]。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打顶对芦笋产量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芦笋植株打顶高度140、120、100 cm处理的产量分别为22 296、19 839、16 041 kg/hm2,以芦笋植株打顶高度100 cm的产量最低。从图1可以看出,大硼芦笋的产量随着打顶高度增高而增加。

2.2 打顶后芦笋整株分枝数变化

统计结果表明,芦笋植株打顶高度140、120、100 cm的平均分枝数分别为39、35、32条,表明随着大硼芦笋打顶高度增高,分枝数增加。

2.3 芦笋采收期间的产量变化

芦笋系多年生植物,每年从2月下旬开始采摘,至7月底停止采摘。由表1可知,赣北3月、6月的气候条件达到芦笋生长快速期,采收芦笋产量最高在3月、6月,随着打顶高度的增高,整个采收期间产量也呈增加趋势。芦笋植株打顶后高度超过150 cm,不便于大棚采摘与管理,易倒伏。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芦笋整株打顶随高度增加产量达到最大值,但大棚芦笋打顶后高度超过150 cm,影响大棚通风透光,且易倒伏。大棚芦笋整株打顶高度140 cm较合适,芦笋产量可达22 296 kg/hm2。

打顶高度100、120 cm芦笋整株分枝数较低,芦笋叶面积不足,影响养分制造,从而导致整个采收期产量不高,对整个采收期内的第4周和第17周左右影响比较大,采笋量最少;而打顶高度140 cm芦笋全采笋期(除第16周)的采笋量均较好[9-10]。

4 参考文献

[1] 李素珍,张贵生,石可为,等.芦笋植株打顶高度和次数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关系[J].浙江农业科学,1993(4):185-188.

[2] 陈泉生.芦笋打顶对产量及病害的影响[J].上海蔬菜,1994(2):31.

[3] 李素珍,张贵生,李建钢,等.芦笋植株打顶对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1994(1):33-34.

[4] 谭亮萍,贺超兴,戴雄泽,等.我国芦笋栽培及采后贮藏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1(10):1-9.

[5] 史慧英,程少敏,葛华.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6):61-62.

[6] 袁志华,彭春凤,熊文,等.南方绿芦笋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24):101-102.

[7] 洪森辉.芦笋全雄一代品种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3):79-80.

[8] 郑绚兰.绿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2006(3):311-313.

[9] 解其红,张勤,陈冬群.无公害芦笋高产栽培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05(6):13-15.

[10] 李書华,刘保真,李少勇,等.芦笋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J].山东农业科学,2004(4):34-36.

猜你喜欢

芦笋产量
国家统计局: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 下降21.3%
芦笋择株选径采摘器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
随意春天
2014年6月印度橡胶产量增长65.8%
兴盛的德国宁堡县芦笋产业
与芦笋的一场邂逅
坐蒸汽火车游芦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