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灌溉地春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播量试验

2017-07-12刘福中李永海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春小麦播种量产量

刘福中+李永海

摘要 小麦宽幅匀播技术是在小麦传统条播和穴播技术基础上的革新,为探索该播种方式下小麦的适宜播种密度,进行了灌溉地春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播种量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产建议条播播种量以525 kg/hm2左右较适宜;宽幅匀播播量以600~675 kg/hm2为宜。

关键词 春小麦;播种方式;播种量;产量;灌溉地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014-02

小麦宽幅匀播技术是农业部在全国推广的重大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是在传统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以扩播幅、增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传统条播、穴播籽粒拥挤为宽播幅种子分散式粒播的小麦栽培技术,为了进一步挖掘该技术的增产潜力,探索该播种方式下小麦的适宜播种密度,配套完善该项栽培技术,在金塔县灌溉地开展了不同播种方式的播种量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16年3月在金塔县金塔镇开展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播种量试验。试验在中杰村三组某农户的承包地进行,前茬作物为春玉米,当年未施有机肥。试验地地理位置为北纬40.002 86°,东经98.894 53°,海拔1 330 m,属灌淤土。试验地0~20 cm土样化验结果:pH值8.3、有机质1.21%、碱解氮81 mg/kg、有效磷11.7 mg/kg、速效钾170 mg/kg,该地土壤肥力属当地中上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地年平均气温18 ℃,平均年日照总时数为3 193.2 h,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640.15 kJ/cm2,年降水量59.7 mm,属灌溉农业区。

1.2 供试材料

供试肥料:氮肥为尿素(含纯N 46%)、磷肥为过磷酸钙(含P2O5 12%)、钾肥为硫酸钾(含K2O 40%)。

供试作物为当地主栽春小麦品种金春3号,千粒重42 g,常年产量为7 500 kg/hm2。

1.3 试验设计

采用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播种量二因素五水平随机区组设计[1-3],播种方式为宽幅匀播和常规条播;播种量分别为375、450、525、600、675 kg/hm2,共10个处理,3次重复,共3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宽幅匀播行距20 cm(播幅10 cm,空行距10 cm),常规条播行距15 cm。小区面积24 m2(3 m×8 m),全区收获,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观察走道主道50 cm宽,副观察道40 cm宽,每个小区地头插标签,周边种植2 m以上保护行。1/3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作基底肥,余下的氮肥分别为蘖肥(头水)1/3、拔节肥(二水)1/3。

1.4 试验实施

试验地块平整后,于3月10日结合整地施磷酸二铵300 kg/hm2、三元复合肥240 kg/hm2作底肥,混匀后撒施,人工翻埋,深浅一致。3月13日人工用畜力宽幅匀播及小型条播种机播种。全生育期灌水5次,前2次灌水追施尿素195 kg/hm2,后3次灌水不追肥。灌水时间分别是5月3日、5月20日、6月3日、6月16日、6月29日,生育期间中耕除草1次,喷洒矮壮素2次,7月15日小麦完全蜡黄时收获,按小区单收,测定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单脱记实产[4-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的生育期为120~122 d,其中常规条播处理播量为375、450、525 kg/hm2的生育期为120 d,播量为600、675 kg/hm2的生育期分别为121、122 d;宽幅匀播处理播量为375、450、525 kg/hm2的生育期为120 d,播量为600、675 kg/hm2的生育期为122 d。说明高密度栽培有贪青晚熟现象。

2.2 经济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各处理株高在76.3~86.5 cm之间,其中常规条播株高最矮的是播量为600 kg/hm2处理,为77.0 cm,最高的是播量为450、525 kg/hm2处理,为84.8 cm;宽幅匀播株高最矮的是播量为675 kg/hm2处理,为76.3 cm,最高的是播量为525 kg/hm2处理,株高为86.5 cm。

穗长在6.2~7.1 cm之间,其中常规条播穗长最短的是播量为675 kg/hm2处理,为6.2 cm,最长的是播量为375 kg/hm2处理,为7.1 cm;宽幅匀播中穗长最短的是播量为675 kg/hm2处理,为6.3 cm,最长的是播量为375 kg/hm2处理,为6.9 cm。

穗粒数在21.1~29.6粒之间,其中常规条播穗粒数最少的是播量为675 kg/hm2处理,为21.1粒,最多的是播量为675 kg/hm2处理,为29.3粒,经相关性分析,条播密度与穗粒数相关系数R为 -0.963 7;宽幅匀播穗粒数最少的是播量为675 kg/hm2处理,为22.7粒;最多的是播量为375 kg/hm2处理,为29.6粒,相关系数R为-0.989 29。

千粒重在38.2~43.2 g之间,其中常规条播千粒重最轻的是播量为675 kg/hm2处理,为38.2 g,最重的是播量为375 kg/hm2处理,为42.9 g,条播密度与千粒重相关系数R为 -0.971 22;宽幅匀播中千粒重最轻的是播量为675 kg/hm2处理,为38.7 g,最重的是播量为375 kg/hm2处理,为43.2 g,相关系数R为-0.988 41。

由此说明,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播种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即密度越大,指标越小。

2.3 产量

从表2、3可以看出,常规条播播量525 kg/hm2时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9 000.00 kg/hm2,较常规条播播量375 kg/hm2增产1 750.00 kg/hm2,增幅24.1%;常规条播播量600 kg/hm2产量次之,较常规条播播量375 kg/hm2增产1 416.67 kg/hm2,增幅19.5%;其他播量常规条播处理差异显著,但单位面积产量未达到本地区小麦平均水平。

宽幅匀播播量在675 kg/hm2时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9 125.00 kg/hm2,较宽幅匀播播量375 kg/hm2增产1 966.67 kg/hm2,增幅为22.4%;宽幅匀播播量在600 kg/hm2时,产量为8 833.33 kg/hm2,较宽幅匀播播量375 kg/hm2增产18.4%;与其他播量宽幅匀播处理差异显著。

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7-8](表3、4、5)结果表明,常规条播中播量525 kg/hm2处理与播量600、675、450、375 kg/hm2处理差异极显著,其他播量的处理间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宽幅匀播中宽幅匀播播量675 kg/hm2处理与播量600、525、450、375 kg/hm2处理差异极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表6)分析结果表明:产量较高的宽幅匀播播量675 kg/hm2处理与常规条播播量525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常规条播播量525 kg/hm2处理与宽幅匀播播量600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达均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宽幅匀播播量600 kg/hm2处理与常规条播播量600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或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气候灌溉条件下,春小麦播量密度在375~525 kg/hm2区间内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后随播量增加产量降低。生产建议条播适宜播量为525 kg/hm2左右;宽幅匀播播量在375~525 kg/hm2区间内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有待进一步调整试验设计进行研究最佳播量,目前生产适宜播量以600~675 kg/hm2较佳。

4 参考文献

[1] 刘俊梅,曲超,杨学云,等.播种密度对秸秆覆盖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4(9):36-43.

[2] 郑海泽,张红芳,梁志刚.晋南旱地小麦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个体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1(2):3-6.

[3] 田文仲,温红霞,高海涛,等.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2):45-49.

[4] 马爱平,王娟玲,靖华,等.不同播种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09(1):3-5.

[5] 雷鈞杰,宋敏.播种期与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新疆农业科学,2007(增刊2):138-141.

[6] 李金才.品种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6(4):16-20.

[7] 顾宗福,王良宝,黄幸福,等.晚稻小麦不同播量对产量影响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2(3):55.

[8] 杨吉福,刁立功,赵海涛,等.播期播量对胶东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3(3):93-95.

猜你喜欢

春小麦播种量产量
不同区域小麦播量优化试验研究
2019—2020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示范总结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春小麦播种发育期、理论产量与气象要素关系
绿色农产品春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慢慢生长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克什克腾旗旱地优质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