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研究综述

2017-07-12陈建华

运动 2017年17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意识

陈建华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研究综述

陈建华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本文结合学者研究,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研究展开文献综述,在厘清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现状及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对策。

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习惯;研究综述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行为方式。体育锻炼习惯判断的主要指标:个体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每次运动在30min或以上的,就属于体育锻炼习惯。其主要特征如下:(1)对所坚持体育锻炼项目明确价值取向;(2)对体育锻炼具有主动参与意识;(3)有固定锻炼内容和方式;(4)经常坚持,保证每周有锻炼时间和锻炼次数;(5)不断地从体育锻炼中接收良性反馈,获愉快运动体验;(6)体育锻炼逐渐成为生活中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高校需要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培养途径。

1 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现状的研究

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有关国民体测公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为78.6%;肥胖率则表现为5年内连续增加趋势,城市中超重和肥胖的学生接近25%;部分农村学生营养不良;视力低下检测率为52%,其中,初中生为7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7~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85mL和303mL。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2016年部分高校新生《国家学生体质测试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表明,男生《国家学生体质测试健康标准》合格率低于女生,学生课业负担重,每天锻炼1h的仍然需要加强。高中阶段只有 49%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h,有72.5%的寄宿生周末不进行体育锻炼。有33%的家长关心孩子的体育锻炼,有12.4%的家长不关注孩子的体育锻炼,而更多的关心孩子代课的学习成绩。据宁业梅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认识不深,缺乏体育健康意识,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校缺乏足够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材。黄琴英调查了福州部分高校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后发现,认为课余体育锻炼重要的男女生分别有87.8%、88.2%,没有人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这说明对体育锻炼认知正确,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若让接近90%的学生投入到课余体育锻炼中去,那么课余体育锻炼活动氛围非常可观。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体育运动参与就是实现良好的教育过程。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中体育都扮演着教育的角色,竞争作为体育运动的核心,教育人们时刻面临严峻挑战,对待困难时做到迎难而上,永不言败。据黄克勤的调查得知,学生课外体育动机多层次,如兴趣爱好、增强体质、消遣娱乐、健美减肥等。从男女生体育活动动机对比分析,男生更突出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女生则以兴趣爱好、健美减肥为主要动机。动机反映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源。在美国体育运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体育作为一种习惯被人们所接受,非常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阎勇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动机调查显示,强身健体,其比例达到94.2%,兴趣爱好占58%,消遣娱乐占18%,提高技术水平占10.8%,与人交往的占25.3%,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的占23.2%,为取得体育成绩而锻炼比例占21.7%。大学生虽然认识体育价值和功能,但多数对终身体育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育弘扬的是团队协作意识,在团体项目上体育的团队教育价值尤其明显,体育活动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增进友谊。因此,在我国体育发展方向是必须尽快在实现体育回归教育体现体育教育的本质特点。从锻炼次数上看,1周锻炼5次以上比例不超过10%,1周锻炼3~4次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女生分别占23.5%和10.8%,1周锻炼1~2次男女生分别为50.0%、68.0%,偶尔锻炼或不锻炼男女生比例分别5.4%、7.2%。中国人群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工作人群中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最低,仅为23.4%,而老年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最高,达到46.2%。这反映了在我国人群中,不懂得维持健康,只有出现身体不适或处于亚健康状态下才有动力参加体育运动。体育运动需要一定强度才能够取到锻炼效果,从体育运动强度上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体质分成3种,强、中和弱。依据体育成绩优秀为强、一般为中,较差的或不合格的为弱。运动强度小于50%为无锻炼效果,大于80%属于高强度运动,为自我感觉较累;在50%~80%的运动强度为自我感觉累,在50%以下的运动强度则无劳累感。锻炼维持在50%以下强度,体质强的占37.4%,体质弱的占43.8%,差异性明显。从性别上看,锻炼强度在50%以下男女生分别占29.8%、46.5%。据调查发现,尽管对体育锻炼认识到位,但行动上存在反差,每天锻炼比例只有12%,除体育课外,不经常参加运动的比例高达75%,偶然或间歇参加运动的占13%。从每天坚持体育运动花的时间上看,90%的学生不足半小时,30min以上只占到15%,还没有学生坚持60min以上,提倡每天锻炼1小时基本落空。

2 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习惯形成的因素

梁红霞从内外部因素阐述认为,内部因素有健身娱乐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等;外部因素有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和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体育文化影响及社会其他因素影响(如家庭环境、学习就业压力、经济条件等)。大学生体育健康投资甚少,个人消费除基本生活外,更倾向于自身发展与就业目的上。在休闲娱乐方面较热衷于上网、泡吧、旅游等,此外是人际交往及情感投资。家庭环境影响表现在父母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一贯态度,家庭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及对子女健康投资力度方面,一定程度上对子女自觉锻炼产生深远影响。黎冬梅通过分析大学生的体育心理情感、体育环境、个人体质、体育技能等因素制约认为,体育情感对体育行为有直接关系。研究发现,43.5%的大学生只参加有兴趣的体育活动,男女并不存在不同,许多学生体育锻炼是因为该项活动很好玩、喜欢,体育兴趣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具有重要影响,情感体验对其体育参与行为也具有重要影响;发现技不如人是部分学生参与余暇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一是课余假如不参加锻炼,担心考试不达标;二是因受到同学的影响,表现从众效应,否则无法和好朋友一起活动,看来技不如人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既有消极阻碍,又有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外在诱因。大学生是以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进行体育活动为主,占56.1%,在宿舍进行健身活动,占31.2%,利用周围空地或学校公园进行体育锻炼,占28%,男同学以运动场为主,女同学主要以空地和学校公园为主要场所。一部分因身体状况差及缺乏科学健身知识和指导,在尝试体育锻炼改善和提高身体素质过程中,体育锻炼情感体验消极和痛苦,感觉身体没得到改善,导致放弃体育锻炼。消极体育锻炼情感体验固然是造成不锻炼主因,背后却有更深层次因素,如学校体育重视整体效应,因而忽视个体差异和需求,造成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掌握科学健身知识,不会对健康状况自我诊断,进而设计自我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在体育技能因素调查中发现技能不如人,往往指在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上,技能远低于普通生的平均水平,其根本原因是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竞技化倾向,强调运动技术教学和掌握,衡量和评价体育教学标准是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和成绩。在体育教育与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引导树立科学健身理念、掌握终身锻炼方法及建立良好生活习惯。

学者格朗的研究认为:一是受到网络影响,占84%;二是受到场地器材限制,占76%;三是时间压力大,占54%;四是受运动基础限制,占31%;五是受缺乏技术指导,占21%;六是受其他活动影响,占4%。研究结果认为,一是学校在客观上没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校生人数与场馆器材比例失调,场馆器材不足,有限场满足不了体育运动需求;二是大学生积极性不高,不重视等原因。大学生学习紧张,不仅需要完成繁重课堂学习任务,还要实践教学活动。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以至于生物钟颠倒,影响了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导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3 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的途径

笔者曾对所在学校的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体育实践,从加强体育理论课教育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兴趣,营造体育生活氛围,构建大学生社会化发展和谐环境,加强经费投入,提供好场馆,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品牌等方面进行了思考。终身体育观念建立必须从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等入手,要培养在校生的体育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加强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身体锻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体育保健能力、适应环境和条件的能力)。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在加强宣传积极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合理规划校园体育场馆建设、加强体育器材投入、提高场馆和器材利用率等方面积极探索。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08.

[2]宁业梅.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研究[J ].体育科技,2008(3):80-95.

[3]黄琴英.对福州部分高校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J ].贵州体育科技,2008(3):17-20.

[4]阎勇.论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与身体健康[J ].现代商贸工业,2008(4):188-189.

[5]黎冬梅.对影响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因素的因子分析[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3):104-106.

[6]格朗.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分析与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14-315.

G807.4

A

1674-151X(2017)17-07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7.039

投稿日期:2017-07-08

陈建华(1962—),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心理学、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呆呆和朵朵(13)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