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普通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损伤后的康复与重建策略

2017-07-10肖焜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运动损伤

肖焜

摘 要:随着高校体育赛事社会化的普及、重视程度和竞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也随之增强。但同时,由于训练体系逐渐正规化,赛事过程越来越激烈,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几率、风险也是逐年增加。固然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很重要,但是其本身作为竞技体育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针对不同损伤类型的生理愈合过程做出在损伤后复原基础上的医学和功能性运动促进是非常重要的。该文并不尝试探讨某一类型损伤的具体复建步骤,仅通过浅析运动急性损伤之后常见的生理变化情况,设定初步的康复与重建策略借以改善损伤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普通学生运动员 运动损伤 康复与重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4(a)-0012-02

1 高校普通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特点

(1)相较于运动员学生(原为省市区或是国家级运动队进入高校学习的专业运动员),学生运动员没有他们出色的竞技运动基础、身体条件和维持发展竞技水平的训练经验,虽然损伤的程度相对职业体育选手较轻,但是对损伤的预防能力却不理想。

(2)学生运动员的竞赛寿命较短,受学籍的影响,学生运动员只能在学籍有效期内参加有规模的高校体育联赛,长则4~6年,短则1~2年,因此,一旦受伤特别是较严重的损伤则会大大影响其运动寿命,甚至是带来心理上的创伤或使运动成为其禁忌。

(3)学生运动员的训练以及竞技水平受到教练员的水平、经验,训练设施,比赛场地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为一般高校运动队并不具备全面到位的教练员团队,没有专业的运动医疗后勤团队,没有太多机会在优良的训练或者比赛场馆进行活动,大大影响了其运动损伤的概率和伤后复建情况。

(4)学生运动员以学业为主,因此从事长期、持久、系统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并不呈现出专业运动队的周期化,所以发生过劳性损伤的概率和个体数量较少,较多出现的则是在某一阶段的训练或比赛中发生急性损伤现象。

2 针对运动损伤后生理愈合过程的康复与重建目标

2.1 炎症阶段的康复与重建策略

炎症是损伤的最初反应,在这一阶段,受伤的区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造成随后的组织愈合和受伤初期的活动功能下降。通常要持续2~3周,但是由于学生运动员的认识不足、教练员不够重视或是忽视了内部更严重的组织伤害,而导致炎症持续时间加长进而延迟康复。这一阶段的复建目标主要是预防新组织的破裂。一个新组织良好再生的环境,取决于充分的休息、冰敷和科学的加压包扎、理疗。但是由于一般高校并不具备协助减轻炎症的设备,如在职业运动队中常见的超声波、电刺激疗法与体外反搏器等,因此在高校中更多地则是依赖于教练员的认知水平和伤者本身其他部位组织的健康状况而定。

有效的复建策略是充分保护受伤组织的休息,确保不再会发生额外的叠加害,不做涉及受伤区域的运动。如果有必要的话,那么运动复建形式包括伤处健康一侧的抗阻训练和有氧训练,并且必须以伤处获得最大保护为主要目标。

2.2 组织修复阶段的康复与重建策略

炎症结束之后组织的修复便会开始,持续2个月左右。这个阶段患处会形成新的微血管和结缔组织,而胶原纤维则会随机排列成为组织修复时所需的基础平台。然而由于胶原纤维的任意生长会导致新组织的修复达不到理想效果,甚至是发生与未受伤前原有组织不符的横向生长(这就是大部分人认为的受伤痊愈后患处的力量大于受伤之前的说法)。其实这恰恰限制了新组织传送力量的能力,因为一个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其某处的肌肉组织发展是朝着专项化方向进行功能性演变,新生成的组织排列并非朝着这一方向去而是如前所说的跟随胶原纤维任意生长。因此,只是胶原纤维的强度增大而并非新组织变得强韧。而大多数情况是,教练员已经开始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运动员进行所谓的“恢复性”、低强度专项训练,这不仅不利于组织的修复,严重时反而会造成伤处的恶化。

有效的复建策略是避免受伤组织主动收缩的抗阻式练习,为了防止新生成的纤维和组织发生粘连,以及预防关节活动度的下降,应该进行负荷逐渐加强的被动式压力练习,较为有效的方式有伤处及周围肌群的按摩,借以促进胶原纤维朝伤前组织的堆叠方式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排列,并提高新生组织的活动性。美国国家田径队从事运动性疲劳和损伤按摩的Leah Kangas解释说:“按摩就像修复肌肉与肌腱一样,可以修复疤痕组织”。美国国家体能协会的运动按摩专家Ben Benjamin也指出:“按摩有助于保持疤痕组织的良好功能,并促进疤痕组织的消失”。有效的运动形式仍是健侧的肌力训练、有氧练习,必要的闭链运动,特别是促进患侧的肌力本体感觉练习和平衡性练习,提高患处肌肉对于异常姿态的应变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研究发现,本体感觉与肌肉、肌腱或是韧带一样,通常也会受到损伤,因此刺激与促进神经系统的特殊运动形式必不可少。

2.3 组织再造阶段的康复与重建策略

在此阶段随着练习负荷的增加新生成疤痕组织中的胶原纤维会开始肥大,如果前两个阶段的复建目标正确的话,胶原纤维已经顺着伤前原有肌肉的应力压力线方向排列,同时生成效果下降,为新组织强度和功能的强化让路。但是新生组织尚未完全愈合,仍无法与原先组织一样强健。这一阶段会持续更久,会在伤后持续2~4个月。

有效的复建策略是确立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组织的功能性恢复。值得注意的是,伤情的疼痛感通常被作为组织是否健康生成的主要指标,在组织未完全愈合之前,再造阶段的疼痛感往往会大幅度下降,在缺乏医疗团队科学指导的高校运动队中这又会导致学生运动员误认为自己已经伤病痊愈,在身体未完全准备好之前重返赛场或回归大负荷的训练强度从而导致再度损伤。这是教练员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为了达到功能性恢复的促进,依然可延续前两个阶段所需的练习策略,并逐渐增加运动专项动作负荷,以及无需动作速率太快的中小强度抗阻练习,关节特殊角度的肌力强化练习,负荷渐强的闭链运动,使患处组织获得渐进的压力,促进胶原纤维的排列和新生组织的强化,同时肌力的强化必须从一般性动作转换成模拟专项运动项目中常见的动作形式。

3 结语

为了保护与强化新生组织,复建的炎症阶段在于重建组织的结构,恢复的后期阶段则须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點区别对待,有计划地调整康复与重建策略,设计相符合的功能性运动和有步骤性的运动处方。比如田径中的长跑选手,在伤后心肺功能是最大的考虑因素,即使是在炎症阶段也必须应用维持心肺功能的复建策略,包括有氧训练计划的及时实施。而相反的,投掷选手则并不需要进行心肺功能方面的复建训练,而需将复建策略侧重于肌力的速度训练。整个复建过程必须是个体化的,以便有效地让其恢复,同时训练计划的设计,也需要谨慎地考虑学生运动员的需求和心理波动情况。

参考文献

[1] Thomas R Baechle Roger W Earle.体能训练指导[M].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专家组编印,2007(1):572-573.

[2] Sage Rountree.运动员恢复指南[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8):83-84.

猜你喜欢

运动损伤
篮球教学中出现损伤的原因
高校龙舟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成因及预防策略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本科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研究
关节镜治疗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