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2017-07-10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洛城老腔黄鹤

北京一考生

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种“酣畅淋漓”感觉的“老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超越了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与寄托。在我看来,“老腔”象征与寄托的是人们的乡愁。

所谓“乡愁”,就是人们对故乡的依恋与牵挂。

从古至今,乡愁都是每一个人绕不过去的坎。

盛唐之时,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曾挥毫写下《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诗不就让人们见识了“折柳曲”在将士内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吗?如今的“老腔”,想必也会让每一个熟悉它的人闻之而动容吧。

上世纪70年代,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诵的《乡愁》。恐怕没有人能统计出,这首《乡愁》曾拨动过多少人的思乡之愁。如今的“老腔”,想必也是拨动了听者的心灵之弦,才有了“撼人胸腑”的艺术魅力吧。

进入21世纪后,先是有南京的“梧桐保卫战”,努力留住南京的乡愁;后有“老武汉”新书出版,竭力留住武汉的乡愁;再有陕西为方言建档,用声音留住乡愁……层出不穷的关于“留住乡愁”的报道,让人们懂得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书。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传说、一段历史都记忆着文化,承载着乡愁。乡土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越积越厚,浓浓的乡愁也变得立体而鲜明。“老腔”作为地方戏曲,唱腔昂扬豪壮,其押韵字音以方言为基础,接近原始和传统,其所触动的乡愁,想必无人能够抵御得了。

时代变迁,推陈出新,但“老腔”却依然富含魅力,它就像崔颢笔下的《黄鹤楼》:“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黃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它们都是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激荡出美丽的浪花。

点评

这篇考场佳作从文化的角度,将“老腔”中所蕴含的乡愁因素发掘出来,并结合历史长河中曾经引发人们乡愁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蕴含“乡愁”而让人们难以割舍的一面展示出来,很能撩动阅卷者的情感之弦,从而让读者充分领略了“动人心者,莫先乎情”的作文真谛。

从素材选择看,有机融入了《春夜洛城闻笛》《乡愁》《黄鹤楼》三首精品之作,由此彰显出该考生深厚的文学积淀与灵活驾驭素材的能力;从行文表达看,不仅明白、顺畅,而且意蕴深刻,像“从古至今,乡愁都是每一个人绕不过去的坎”“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书”等,都妥帖生动,足可玩味。

【唐恵忠/供稿】

猜你喜欢

洛城老腔黄鹤
唱首老腔给党听
老腔新韵绕梁来
春夜洛城闻笛
Effect of tellurium(Te4+)irradiation on micro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irradiation-induced hardening*
老腔唱新歌
黄鹤归来
忆江南·春去也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