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田记

2017-07-10钱公辅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贤者发给晏子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注]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些与他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周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给十千钱。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知识牵引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二十岁、女十五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参考译文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知识牵引

“殁”表示死亡。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的称呼也不同,如天子死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称“薨”,大夫死称“卒”。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注]服义:在正确的道理或正义面前,表示心服。这里指桓子受觞而不辞。

参考译文

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受冻挨饿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于是齐侯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曾经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侯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又井然有次序;先说父系亲族,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于这一点。现在从范文正公的义举来看,他比晏平仲还要贤明,他施行的规模的久远和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知识牵引

晏子,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能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此举受到许多诸侯国的赞誉。这正体现了人们常说的“万人称誉,多寿病法”的道理。

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注]廪稍:公家给予的粮食。沟中瘠:指饿死在沟渠中。瘠,通“胔”。

参考译文

啊!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高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驾的华丽,歌妓的众多,妻儿的富有,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的充裕,享用的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他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知识牵引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在秦朝,宰相李斯所创的“三公九卿制”中“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这三公是有实权的,可管理朝廷行政、军事、内务等。西汉时,“三公”为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大司空(御史大夫);东汉时则指太尉、司徒、司空。到唐、宋时,“三公”沿袭其官阶但已无实际职务。明、清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没有实权。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绩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以后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猜你喜欢

贤者发给晏子
中共中央文委发给郭沫器的特殊信件
好人卡别再发给我
晏子不辱使命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七)
发给老公看看 他会对你更好
文人天趣清犹水 贤者风期静若兰——画家若兰写意画浅析
贤者与魔镜
晏子使楚
当不被人理解的时候……
竭其力以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