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声”抒情由“话”引思

2017-07-10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八宝粥豆腐脑小喇叭

让一种声音、一句话成为情感的寄托、思想的聚焦,是叙事散文构思的新视角。2015年中考作文命题中也体现着这样的导向。例如山东济南题“那声音常在我心田”、湖南永州题“有一种声音牵动我心灵”、黑龙江哈尔滨题“不成曲调也成歌”和辽宁大连题“铃声响过之后”等。那写作这类作文怎样才能做到构思出新呢?《那一声吆喝》中的“吆喝”,既是一种特别的声音,又是一句特殊的话语,这种“借声抒情、由话引思”的构思艺术给我们带来三点启示:

一、让“声”(或“话”)成为线索,构建形散神聚的结构。

文题“那一声吆喝”是一条变化延伸着的线索——由“豆腐脑、八宝粥、粢饭唻,来一碗唻啊!”改为“豆腐脑、八宝粥、粢饭唻,你不吃,我要走嘞啊……”,吆喝的发声由中年硬汉的嗓子改為“小喇叭”,伴随着发声的“半新不旧的三轮车”改为“电动三轮车”,买卖方式由“各处转悠”改为“转悠+手机接单”……正是这条动态的线索,才串联起从“十年前”到“两个礼拜前”这一时间段的人与事,形散神聚,结构严谨。

二、让“声”(或“话”)承载情感,营造个性独特的韵味。

首先,作者赞美“那一声吆喝”是“温馨的歌谣”,并连用“浑厚、绵长、婉转、悠扬”这四个形容词表现其美的特质,又用“缓缓地跌落在心头”形容吆喝得特别有魅力,可谓韵味十足;其次,由声及人,那吆喝声的“原创者”勤劳朴素、热情好客,“满脸漾着笑意”,虽然喊声有点沙哑,却分明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无限活力,作者不禁赞美其“健硕的身影能裁就一幅绝佳的剪纸”;再次,由人及饮食文化,人们因吆喝声之美而爱上豆腐脑,以致“即使饭菜已端上桌”也要买上一碗,听觉之美与味觉之美融为一体,使浓厚的地域饮食韵味积淀于心,挥之不去。

三、让“声”(或“话”)引发思考,去触摸意在言外的理性。

吆喝声中加入“你不吃,我要走嘞啊”一句,是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然?其中“多了几分俏皮”的韵味,是吆喝者的刻意追求?还是为了适应人们的饮食心理?用“小喇叭”频繁播放吆喝声,用手机联系食客,会不会让这种连模仿者都“销声匿迹”的独特吆喝渐渐失传?我们的社会怎样才能让这吆喝艺术原汁原味地得以传承,抢救并留住这属于非物质遗产范畴的“耳鼓”记忆?……这些带着怅惘、忧虑的言外之意,也许都含蓄地蕴藏在“望着那远去的背影,渐渐地模糊在月色下的小巷口”这一结句中,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猜你喜欢

八宝粥豆腐脑小喇叭
吹起小喇叭
有一种甜
不要让别人吃亏
一碗豆腐脑
八宝粥里的句子隐藏的小秘密
家传豆腐脑助留美学子致富
牵牛花,小喇叭
吆喝
豌豆笑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