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勤政廉政故事

2017-07-08施权新李福金

连环画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武则天百姓

施权新 李福金

董和

1.蜀风豪奢——董和于公元200年前后担任江原县县长。蜀郡土地肥沃,从秦国来的豪侠较多,奢侈之风愈演愈烈,衣着赛过公侯,饮食比于金玉。

2.整饬靡风——董和上任伊始,看到这种风气的严重性。他从道德、法纪和表率三个方面着手改变这种状况。这样一来,百姓自然拥护,贫困速度和土地兼并的情况有所减缓,理法得以执行,社会状况得以改善。

3.百姓请留——奢侈之风得到较好的改善,却遭到地主豪强极力反对,他们到益州牧刘璋处诬告董和。在刘璋调董和去巴东属国时,江原的百姓自动集合到成都,请求将董和留任。刘璋无可奈何,只能又让董和留任三年。

4.子羡富华——公元221年,董和进入蜀汉政权,与诸葛亮共同担任将军大司马府事,权力很大,但家中却没有积累斗石之财。他教育儿子绝不能攀比。儿子董允和费祎坐独轮车同去参加许靖之子的丧礼,看到诸葛亮乘坐的是漂亮的高大马车,有难为情的神色,而费祎坦然自如。

5.诫子节俭——回家后,董和把儿子叫到跟前说:“我以前常以为你和费祎没有优劣区别,今天我终于知道你不如他了。”由此可见,董和的思想境界是相当高的。

张束之

1.任职京簸——张束之学识博通,尤其精于《三礼》。考中进土后,狄仁杰知道他的能力,以宰辅之才推荐给武则天,进京任监察御史。

2.供事姚州——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政府攻下昆明弄栋川后,设置姚州(今云南姚安)都督府。每年从蜀州等地运粮供应当地政府、守军,更要在蜀州招募五百人镇守。姚州地多瘴疫,蜀州人不服水土。

3.戍死边陲——当地少数民族劫掠汉人,加之剑南亡命到该州的专门劫杀蜀人,连当地汉族官员都难免被杀,何况蜀卅来的戍兵“到屯辄死”。至张束之到蜀州的三十四年间,蜀州不知有多少百姓死在姚州。

4.直言上疏——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他上书武则天说:“臣按姚州……今盐布之税不供,戈戟之戎不行,戍军骸骨不归,老母幼子哀号望于千里之外……请求撤销姚州建置,由少数民族自治。”武则天没有采纳他的奏请,蜀州每年仍有五百人在赴死的路上!

5.惜别蜀州——张束之离开开蜀州后转任荆州。长安年中(公元701年一公元704年)进京任秋官侍郎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协助李唐从大周收回统治权,不久遭武三思排斥,流放死于陇州(今陕西陇县)。

赵扑

1.微服查访——公元1048年,赵扦任江源县(今崇州市江源镇)县令。他到任后,经常微服查访民间疾苦。

2.惩治奸倭——他严惩坑害百姓的衙役,处决罪行累累的不法僧道和地痞流氓。

3.兴修水利——在县衙旁开渠引流,灌溉县城周边的农田。

4.江原讲学——他鼓励当地知识分子注重教育,亲自到县学授课。写有《劝学示江原诸生》等诗。

杨伯高

1.洪水肆虐——公元1576年起,黑石河连年涨大水,冲决河堤,流水改道,河床淤塞,上游灌县豪民阻扰维修。

2.解民困扰——公元1616年,杨伯高任崇庆州(今崇州市)知州。他到任后,看到春种临近,河里无水,农民十分焦虑,决心立即解决春灌问题。他要全体官员到河边查勘,定出方案。

3.治理河道——他带头筹集资金,与民工一道扛铁锹、担簸箕、编笼篼、筑堤岸。经过两月的风餐露宿,河水畅流,田野随即青绿,百姓欢欣鼓舞。

4.根治水患——考虑到灌县豪民还可能来破坏,杨伯高向四川布政司申请在河口刻石立碑,把每年的维修原则和保护水利设施,以政府命令宣示、固定下来,违犯者予以惩处。立碑定规由此传于各地,对川西水利起过重要的作用。

5.筑祠筑像——百姓感激楊伯高,四百多人联名请求四川布政司为杨伯高筑祠筑像,以便纪念颂扬,得到批准。于是灌县李冰祠旁及崇庆州城都有他的铁像,一直传至民国末年。

猜你喜欢

武则天百姓
“离猫为你守四方”——《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的武则天
MYTH AND MECHAS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武则天的遗嘱
百姓在心中
走进百姓
百姓看家“风”
武则天陵墓前“无字碑”解读
武则天与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