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

2017-07-08柳倩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保持平衡男童女童

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个体维持身体姿势、运动的基本前提。在环境和运动任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变换身体姿势,更好地控制身体、保持平衡,是个体运动、生活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认识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判断儿童的发展状况,从而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和引导策略。

一、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序列,会受到环境、任务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一)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的顺序,依次表现为头部控制、坐立、站立和行走

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被称为“运动发育的里程碑”。新生儿进入重力世界后,必须对抗重力才能保持身体平衡,有效地进行身体移动,学习在变化的环境中作出合适的动作反应。例如,六个月的婴儿能够在仰卧位时把头抬离支撑面;七八个月的婴儿能够坐立,这是人类获得的第一个直立的姿势;站立是婴儿出生后一年内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婴儿要双脚站立、保持直立姿势,使头重脚轻的身体在很小的支撑面(双脚)上保持平衡,必须控制和协调身体多个部分;行走不仅要保持身体直立的姿势,而且要将重心从一侧转移到另一侧,保持一只或两只脚始终与地面接触。能独立行走意味着个体进入了动作发展的新时期,即基本动作技能时期。幼儿需练习并逐渐掌握在出生后第一年所获得的基本动作技能,同时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提高控制度和精确度。

(二)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处于快速增长阶段,4岁前后是发展的关键期

1998~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等10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的四次3~6岁幼儿体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幼儿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在4岁前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在5~6岁前后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余友林等人研究表明,3~6岁幼儿静态平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静态直立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出现在4~6岁。郭淑伟、柳倩等人研究发现,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能力的快速增长期出现在4~5岁。动态系统理论提出者Newell认为,3岁儿童的静态直立平衡能力较弱,5岁时显著增强。Wolff等人研究发现,6~8岁儿童的身体平衡能力已经达到接近成人的成熟水平。上述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快速增长的阶段,4岁前后是发展的关键期。

(三)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男童动态平衡能力发展优于女童,女童静态平衡能力发展优于男童

1998~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等10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的四次3~6岁幼儿体质监测数据表明,男童较女童更早进入动态平衡能力的快速增长阶段,男童3~4岁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女童3~5歲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郭淑伟研究发现,女童单脚睁眼站立、单脚闭眼站立时间均比男童长,这不仅说明女童静态平衡能力比男童强,还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童静态平衡能力一直优于男童,性别优势显著。余林、张建国指出,3~6岁儿童一般稳定性(即静态平衡能力)指数发展有女童优于男童的倾向。韩萍、蒲石研究发现,男童动态平衡能力优于女童。郭淑伟、柳倩比较了男童、女童在正向走平衡带、反向走平衡带、走绳这三个动态平衡测试维度下的情况,发现男童的速度均快于女童,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从保持单一身体姿势控制到完成变换身体姿势控制

单一身体姿势控制指的是个体在完成坐、走、跑等单一动作时能够控制身体、保持平衡,但要求环境条件不发生改变,如在平地上行走、快跑;而变换身体姿势控制指的是个体在完成连续多个不同动作时能够控制身体、保持平衡。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身体姿势、建立新的身体控制,从而保持平衡。小班幼儿在完成速度较慢且无其他干扰(障碍、分散注意物)的走、跑运动时基本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但是在快跑、转弯、急停、跳跃等身体运动速度产生急剧变化时或地面不平、有障碍物时,不会根据环境的改变而调整身体姿势,常常会摔倒或发生碰撞,身体控制能力较弱;随着身体控制能力的提高,中大班幼儿遇到地面不平、有障碍物等环境变化时,或者在运动任务改变时(如快速完成快跑、转弯、急停等多个动作),也能快速改变身体姿势,更好地控制身体、保持平衡。

二、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

学前儿童的平衡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不仅可以通过专门的体育活动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在乘车坐船、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中得到发展。在发展幼儿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时,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发展,而且要关注他们勇敢、沉着等心理素质的发展。

(一)提供发展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多样化活动

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在与环境、任务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多样化、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练习的兴趣,增加其运动量,扩展其运动方式。

1.提供丰富多样的环境和运动设备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环境和运动设备,提升环境和运动设备的多样性,以丰富幼儿对身体控制和平衡的体验。可利用地板、草地、泥地、沙地、雪地和冰面等场地,选择适合儿童练习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运动设备,开展各种平衡练习活动。例如,用于练习翻滚的坡道或者有一定斜面的草地、垫子,用于练习平衡稳定性的平衡木、跷跷板、滑梯、高跷、浪船、木桩、扁担、绳子或固定在地上的长条胶带,用于练习跳的羊角球、绳子、梯子或固定在地上的长条胶带,用于练习推拉的玩具(车、轮胎、纸箱等),用于练习滚动的玩具(轮胎、铁环等),用于练习旋转或摇摆的玩具(秋千、转椅等),用于练习在器械上保持平衡的带轮子的设备(脚踏车、轮滑鞋、滑板等),用于练习悬垂的悬垂杠(单杠、双杠等)。也可以在台阶上放上木板或垫子、在地面放上窄条或画出窄道用于行走,在平放的方木条上做平衡活动,沿着花坛边行走或沿线行走,等等。

2.调节环境、任务的层次性,扩展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的运动经验

教师应不断调整活动场地和运动设备,逐步增加练习难度,开展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不断促进其发展。有层次性的环境可以通过增加复杂程度来设计,如在场地上连接高低平台、不同滑梯和攀爬器具等多种游戏器材;滑梯由直线的、曲线的到回转的;滑梯滑道由短到长,由平缓的到较陡的;攀爬网斜度由小到大乃至垂直,由网状、梯状到单绳,由低到高;梅花桩由低到高或逐渐加大间距;独木桥由粗到细或桥下坑洞加深注水,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器材的变化来增加层次性,如上下攀爬类器材可由楼梯、滑梯、网绳等互相连接;还可以改变支撑面,支撑面由大到小、由低到高、由固定到活动、由连续到间隔,逐渐增加练习难度和挑战性。

教育任务应有层次性,难度应该适宜并逐渐提高,以扩展幼儿身体控制的经验,提升其运动能力。可以逐渐延长幼儿身体控制的时间,如从单纯悬垂到混合悬垂,从双手悬挂到单手双杆向前移动、单手单杠向前移动和杠上翻转等,悬垂时间从10秒钟左右增加到20秒钟左右,逐渐增加难度。也可以改变运动方向,如从正向走到反向走,从自下而上爬行到从左到右爬行。还可以改变任务的复杂性,如从双脚连续跳等单一动作任务到助跑跨跳等组合动作任务。

(二)以动态平衡练习为主、静态平衡练习为辅,兼顾上、下支撑平衡能力发展

学前儿童的身体控制和平衡练习以动态平衡为主、静态平衡为辅,遵循动静结合原则。幼儿静态平衡练习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幼儿平衡练习以主动练习为主,即依靠自己的肌肉活动来锻炼平衡能力。幼儿的身体控制和平衡练习需要兼顾走、跑等下支撑平衡和悬垂等上支撑平衡。当前幼儿园运动课程以下支撑平衡练习为主,容易忽略上支撑平衡练习。由于悬垂活动具有增强幼儿的上肢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独特价值,需要予以重视,以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全面发展。

开展平衡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体验晕眩。晕眩体验表现在摇荡、身在高处、身处斜坡、在通道中、在迷宫里等时刻,是一种“小危险的尝试”“安全的刺激”“可完成的较高难度”以及“超越自己或抛开自己”的体验,有助于幼儿发展平衡能力、增加柔韧性和持久力、增强自信心。可以提供秋千、摇椅、吊桥、浪木、旋转木马等会摇晃或颠簸的游戏器材,滑梯、平台、攀爬架、独木桥等固定的高或斜的游戏器材,也可以提供隧道、迷宫等暗或曲折的场地,刺激幼儿的前庭功能,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

1.动态平衡练习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锻炼幼儿的动态平衡能力。

(1)窄道移动。教师可以根据宽窄、高低、平面或斜面、直线或曲线、有无障碍物、障碍物的性质(如硬软)等提供不同的平衡器械和创设不同的运动环境,让幼儿练习在完成站、走、跑、转身、钻、跳等不同动作时保持身体平衡;也可以提供材料,让幼儿构建平衡运动场地,进行探索性练习。小班幼儿可以练习走直线,中大班幼儿可以练习站在荡桥或吊橋上,走、跑过荡桥或吊桥,也可以练习沿曲线或窄道走与跑。

(2)练习连续迈(跨)过低障碍物,走或跨、跳过间隔摆放的脚踏物。这个动作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并提高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和弹跳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幼儿走木桩、走凳子、走水中的脚踏石等来增加练习难度和提高幼儿兴趣。感受站立位置、步伐稳健和脚步转换,有助于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个身体的运动上。

(3)缩小自身支撑面行走。幼儿通过提踵走(即前脚掌走)、脚尖走、脚跟着地走、脚内(外)侧着地走、踩高跷走、单脚蹬滑轮走等,缩小自身支撑面。与此同时,上肢可固定在不同部位(双手撑腰),也可以做各种模仿动作或舞蹈动作,这有助于发展身体控制能力,增强下肢力量。

(4)在会活动的器材上保持身体平衡。这些器材包括秋千、吊床、蹦床、平衡圆盘、跷跷板、圆筒、轮胎等。运动时可由单人练习发展到多人练习,逐渐增加挑战性。幼儿也可以在大桶或轮胎里以自己的身体为轴进行滚动。

(5)旋转。旋转练习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前庭功能和平衡能力。学前儿童的旋转练习适合在教师主导下通过集体教育活动进行。教师可以在示范讲解后让幼儿进行模仿练习。可以让幼儿在直径60厘米的圆圈内旋转,要求不出圈。中大班幼儿旋转一圈的速度掌握在1~1.5秒钟之间,先慢后快,旋转幅度可以逐渐增大,连续旋转不宜超过3圈,否则会头晕。大班幼儿可以加大难度,采用“迷迷转”等游戏方式闭目做双脚旋转练习。

(6)闭目移动。闭目移动练习适合4岁以上幼儿,幼儿离目标的距离应该先近后远,不超过5米。由于没有对准目标就闭目走、头歪斜、两脚蹬地用力不均衡、平衡感差等原因,幼儿容易走歪。教师可提示幼儿睁眼对正目标后把头摆正、身体站好,然后闭目小步向目标走去。当幼儿走偏时,教师可以用拍手等信号或口头提示帮助幼儿纠正。

(7)让器材在身体上保持平衡。教师可以让幼儿把一个沙包(或瓶盖)顶在头上或放在指尖上,把气球放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不使它掉下来,或者把沙包放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在爬、走、跑中不使沙包掉下来。这类活动适合幼儿自主探索。

(8)左右滚动和侧滚翻。滚动练习有助于幼儿发展前庭功能,提高柔韧性和腰腹肌力量。滚动分成被动身体滚动和主动身体滚动,如身体在滚筒里滚动并保持平衡属于被动平衡练习,自己身体滚动后保持平衡属于主动平衡练习。幼儿滚动练习应以自己身体滚动后保持平衡为主。滚动分成左右滚动、侧滚翻、前滚翻等,由于前滚翻可能造成幼儿颈椎损伤,所以幼儿经常练习的是左右滚动和侧滚翻。

(9)跳跃。跳跃中需要身体腾空、落地保持平衡,这是幼儿发展身体控制能力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单脚连续跳、原地双脚向上跳、跨跳水平和垂直障碍、双腿连续向侧跳、双脚向下跳、双脚连续向前跳、立定跳远、跳山羊、夹包跳、协同跳等练习。跳跃中保持平衡的动作要领是身体腾空、落地时屈膝。跳跃动作教学的重点是起跳和落地。起跳教学的重点是起跳时腿的蹬伸、双臂的摆动和两者的协调配合;落地教学的重点是培养缓冲意识和屈腿缓冲动作。教师示范时动作要优美,以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教师可以多用模仿法引导幼儿练习,可模仿青蛙、袋鼠、舞蹈演员、体操运动员做起跳动作,也可模仿飞机、小鸟、跳水运动员做腾空动作,还可模仿麻雀、落叶、花猫做落地动作。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对象的形态、动作特征和身体姿势,感受模仿对象的姿势美、运动美。

猜你喜欢

保持平衡男童女童
平衡小实验
美2岁男童疑在家“开枪自杀”
浅谈我校女童健康教育现状
用爱守护,宝山二中心开发女童保护课程
只压一端的跷跷板能保持平衡吗
焦虑
超级平衡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