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

2017-07-07曹雪寒

进出口经理人 2017年6期
关键词:北方地区

曹雪寒

摘 要:在民俗学界,任何节日习俗都是各项民俗事象的综合展现。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对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端午风俗进行研究,能够使人们充分领会到端午节日的风俗与文化。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历史各个阶段的北方端午风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北方地区;历史时期;端午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也是目前在城乡民众间依旧流行的旧历节日。它一般于农历五月五日举行,在古代端午节有许多的名称。比方“端五”、“重午”、“端阳”、“天中节”、“女儿节”等。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端午起源、风俗的研究各有不同,不同派别对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端午风俗进行研究,有利于端午风俗的弘扬与传承,使人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精神建设的重要性。

一、端午风俗的初步形成

(一)北方五月禁忌与端午风俗

《夏小正》是唯一一部记载夏代岁时的文献,其关于五月的记载是“蓄兰—为沐浴也”。人们蓄兰沐浴在于除不洁,以求健康。这是端午风俗的原始形态,可以被看做端午节的原型。商周及齐国时期,人们将五月视为恶月。在《史记》里,记载了齐国孟尝君田文五月生,其父婴说犷五月子长于户齐,不利其父母。”田文据理力争,其父只能“默然”。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应该和人们对于入夏以后各种自然和生态产生的巨大变化而导致恐惧的心理有关。

(二)屈原与端午风俗

现如今,很多人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如“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临水而观之”,这时竞渡有了悼念屈原的意味,可以说是竞渡习俗有了新的意义。因为,处于动乱年代的南北朝时期,屈原强烈的爱國激情和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共鸣,不仅在楚地被人们尊崇,在北方人们的心中地位也十分崇高,具有全国的纪念意义。南方之地端午竞渡才愈演愈烈,成为南北方端午节区分的一个显着标志,北方虽很少竞渡,人们选择了吃粽子这一方式来纪念屈原。

二、不同时期北方地区的端午风俗

(一)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端午风俗

南北朝的宗凛《荆楚岁时记》是当时中国端午风俗形态最为完备的记载,其主要包括:飞舟竞渡“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一自为水军,一自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隐艾食粽“世又五日作粽,并带练叶五彩,皆泪罗之遗风”,“采艾以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采药系丝、将相踏、斗百草“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集镶灾驱役、游戏娱乐、纪念屈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节日风俗。

(二)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端午新要素的引进

宋元时期包括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如辽、金等政权。五代、宋、辽、金、元时期,朝廷端午风俗就是对前代端午节制度、礼仪的因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承了唐朝风俗,端午朝廷举行宴会,后晋时期,“癸亥,晋遣使贺端午”,辽国癸亥,晋遣使贺端午,以所进节物赐群臣……五月庚午,以端午宴群臣及诸国使者;宋朝也是如此,“每岁冬、正、端午、长春节,皆以土产珍异、金银器用、缯帛、片茶为贡。每及钱俶遣亲属入贡,皆御前殿曲宴以宠之”,金朝也有端午节宴会制度兹不多述。元代也在很多节日上承袭汉族节俗,现代的学者做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元代宫廷亦举行端午节庆活动。

第二,各地进奉制度,也成为一种惯例,后唐“五月壬辰朔,淮南杨溥贡端午节物”。后唐明宗时期因为皇后的去世,“除正、至、端午、降诞四节量事进奉”,也说明了端午节进奉的事情。宋太祖建隆年间,“每岁冬、正、端午、长春节,皆以土产珍异、金银器用、增帛、片茶为贡”等等。元代端午节期间,中书礼部和其它宫廷服侍机构向皇帝进奉扇子、凉糕、角黍等,其中好多物品都由各地进贡所得。

三、北方地区端午地域传播与风俗圈的形成

(一)端午风俗类型的地域传播

端午的基本形态是北方最为普遍的一种,它在各个地区普遍存在。北方特有的射柳风俗产生以后,经过历史时期的演变,体现了游牧文化和中原汉族礼仪的结合,明清以后逐渐走向了娱乐的方面,褪去了神秘的原始信仰,风俗更加世俗化。端午射柳风俗的扩散在明清时期有两个序列都城迁移型扩散和地方府县的层级扩散。

(二)北方端午节物的主要类别及其内涵

北方基本形态的端午风俗,构成要素十分复杂,饮食、娱乐、商业活动等各个方面,它是构成端午风俗圈的物质基础。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看,粽子与雄黄酒最为突出,以巨鹿县端午为例:男女皆佩艾叶....复用苇叶裹枣、黍为粽,亦曰“角黍”。可见巨鹿县的角黍并不是糯米,而是体现了北方特色的枣和黍。

其次,从娱乐方面来看,五色丝、长命缕、百岁索等端午节物,他们都是悬挂在小孩子手臂、脚腕、颈部的丝线及其附属物,是同一种类型的具有辟邪祈福饰物,“佩戴,取趋吉避凶之意”,只是各地叫法不同。

(三)北方地区端午风俗圈的形成

历史时期端午是“恶日”,这一天很不吉利,人们心理上脆弱,希望能够通过种种途经平安渡过,这便促成了亲友之间的互相送续命缕、粽子来表达祝福的风俗,而姻亲之家选择端午送礼也是最佳时期,它能充分体现双方的和睦友好。端午的不吉利导致了亲友送礼互报平安,近距离亲友往来传播着婚姻信息,因此缔结婚姻,之后再次成为亲戚,周而复始,进入下一轮的循环在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不便的情况下,这便是端午风俗圈的形成机制,这也是北方端午风俗基本形态长久存在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结语

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端午文化分析,对于复兴传统节日风俗、开发民俗旅游、活跃市场经济、融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都有者潜在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梅迪.论端午节及其文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墓葬艺术的阐释性解读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评介
北方地区农村环境整治措施探讨——以东北某村为例
北方地区格宾生态护岸结构形式选择及质量控制
北方地区草鱼网箱生态养殖技术试验
北方地区大规格梅花观赏树的嫁接和接后管理
北方地区羔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措施
北方地区春季羔羊常见病的防治
北方地区养殖鱼类肝胆综合症成因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