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仓楼守望

2017-07-07郑红弟

红土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闽东刘氏理工

郑红弟

仓楼守望

郑红弟

2017年“惊蛰”这天早上,一阵雷声过后,宁德市柘荣县作家协会一批会员冒雨来到上城采风。我们沿着龙溪河畔一路走去,就在这时,我被刘氏宗祠右侧一块刻着“中共柘洋第一个党小组会址”的石碑吸引了,不由得停下脚步。之前,我多次听说柘洋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成立的地方是上城刘氏宗祠仓楼,今天有缘见到,觉得意外,又很开心。

1928年“惊蛰”时分,柘洋(今柘荣)上城南门外村的贫农林爱(原名林步圆)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辞别私塾先生,小小年纪就只身一人远赴福州给财主做“长年”(长工)。这一年他邂逅了在省立理工学校念书的福宁老乡马立峰(闽东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马立峰发现林爱出身穷苦,特别是能识文断字,善于接受新思想,是一个革命的好苗子。两人志同道合,越谈越投入,于是就介绍林爱到省立理工学校当门房工友。1931年11月,马立峰介绍林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柘洋第一个共产党员。

此后,林爱接受党组织领导,经常到福州市区街头巷尾张贴革命标语,散发革命传单,串联在省立理工学校当校丁的柘荣籍工友刘石伏、林兆麒、袁阿庆、刘祥等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培养,林爱不管是在思想的认识上,还是活动能力上,都已经符合一个革命者的标准要求。为了创建闽东苏区,1932年11月马立峰派遣林爱回柘洋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受到党的培养后回到家乡的林爱不负重托,他积极向广大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觉悟,发动串联谢珍(谢阿拾)、陈如昆、袁阿文、刘祥、孔亮、陈继婵、袁松、陈振辉、陈阿满、吴细弟、林梅弟、魏阿杞、吴少庆、阮得标等20多位贫苦农民,召开秘密会议,发展积极分子,建立农民武装。就这样,柘洋革命圣火在以林爱为首的先进青年带领下,已成燎原之势了。

1933年6月,已经成为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书记的马立峰多次到柘洋指导革命群众运动。在林爱的接应配合下,柘洋的上城、溪坪街、岭边亭、南门厝等地先后组织了革命群众武装——“红带会”,与反动组织“白带会”“奶娘会”相抗衡。并发展刘石伏、林兆麒、袁阿庆、刘祥等一批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1月,林爱等第一批党员在上城刘氏祠堂仓楼成立党小组,林爱为党小组组长,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1934年4月6日,林爱组织本地赤卫队配合闽东红军开进柘洋,在下城南门厝成立了柘洋区苏维埃政府,林爱当主席,领导乡村开展土地革命。同年10月13日,国民党七十八师陈光世营进犯柘洋,林爱等率领地方武装50多人及区委、区苏机关转移到白岩、山场一带的深山密林中隐蔽。后与中共霞(浦)(福)鼎县委机关和警卫连会合。不幸的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因风雨交加、山路湿滑,眼睛近视的林爱在突围时滑倒,跌入白际下的山中不幸遇难,时年35岁。

而今,昔日的英雄们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革命者崇高形象依然留在我的心里。2003年3月,刘氏仓楼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每个角落似乎还回荡着他们当年铿锵豪迈的入党誓言。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存,风采依旧。这时,又一声惊雷。猛然间,我对革命者当年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壮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同时对先辈们这种崇高的革命情怀和英勇献身的光辉人格魅力永远让我景仰和崇拜。

(作者单位:柘荣县乍洋中心校)

猜你喜欢

闽东刘氏理工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往顶上跑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陈光中:理工男变身“披萨达人”
后母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台湾“闽东新娘”:最想念妈妈的“味道”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