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铁匠铺 在宋庄打铁的云南人蔡德全

2017-07-06

大观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铁匠铺铁匠主义

亚洲首部匠心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正在網络热播,镜头对准了多位极具匠心的亚洲匠人的手艺生活,云南籍艺术家蔡德全就是其中之一。他每天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去感受一个旧时匠人的劳作生活,试图找回并保留住这种现代生活中已经基本缺失的手艺,同时也努力寻找当下人们心灵深处已逐渐缺失的那份自然。

北京宋庄喇嘛庄村,自由艺术家蔡德全多年前在这里开了个“小小铁匠铺”,启动了自己“铁匠铺的艺术拯救计划”。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周边农民及过往的路人提供打铁方便,同时用铁匠的技艺坚持艺术创作。“现在主要是利用铁匠的技艺打制一些现代人能够欣赏使用的器皿,我就在铁匠铺里售卖作品,我希望给大家提供一种‘寻找的快乐。”

在小小铁匠铺,蔡小小完成一件作品基本上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下料、烧火打制成毛坯、修型、打磨处理表面、完成工件。他做茶盏、笔筒、果盘,也做《天使》。“我十年前做了一个‘原生态金属的概念,当时也做了很多铁器,提倡自由原生态,还原金属本身的美感。只不过那时候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做的基本是欧洲铁艺作品。《天使》是我2009年的一件作品,是用废弃的螺母和废旧钢筋打造完成的,创作这件作品的目的是想表达我对这位神话人物的独特看法。”蔡小小介绍道。

古语曾说,打铁、撑船、磨豆腐为百业中最艰苦的行当。红红的炉膛,燃烧的煤炭,烧红入炉的铁器,风箱拉得呼呼响,大锤小锤响叮当,薄圆厚方,水火俱济,挥锄敲镰锯斧成器,锚索刀剑钉锲勾环,带铁之器,铁匠师傅无所不能,旧时这一行当虽苦些但能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方便。但是现在的铁匠铺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基本处于消失的状态。“我从小就喜欢到铁匠铺玩儿,那种挥汗如雨打铁的劳动场面给我极深的印象。铁匠师傅们用一把铁锤就能打出形制各异的实用器具,这些器具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蔡小小一直在思考铁匠铺正在消亡的原因,结果发现代表着农耕文化的铁匠铺是因为现代化机械农业的兴起和社会变革而面临灭亡的危险,在当今工价物价飞涨的现实中无法生存。

作为一位艺术创作从业者,蔡小小介入到铁匠行业,希望基于传统铁匠铺的技巧和平台加以创新,让现在的受众群体重新欣赏并使用到铁匠铺生产的新产品,在材料、技术和品种上不断加以探索和研发,创作出一些现代人喜闻乐见的产品,使铁匠铺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保留住铁匠铺这种古老的技艺及铁匠文化的传承。

蔡小小说:“几年前我因为有一件雕塑作品需要和铁匠师傅合作才能够完成,于是我四处寻找铁匠师傅,结果发现北京周边没有打铁的师傅,再扩大寻找范围,发现整个中国铁匠铺正在快速消失。”

2002年,蔡小小提出了一个新的艺术概念——朴实主义艺术(提倡艺术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靠助手和团队和投机等手段来创作作品。)艺术应该是思想和现实手作的完美结合。他认为,朴实主义艺术的的诞生是对当下流行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泛滥的现实批判。

“作为‘朴实主义艺术的发起人,这些年我一直在提倡‘朴实主义艺术的概念,让艺术家身体力行的介入到社会活动中,用艺术的力量改变社会,改变即将消失的工艺。于是后来我就萌生了开一家‘小小铁匠铺的想法,开始了我的铁匠铺拯救计划。”蔡小小觉得,艺术家必须要很接地气才行,只有亲自进入到相关行业里,才能真正体会这种工艺或艺术的精髓和魅力。

铁匠铺刚开张时没什么人气,“只能靠帮人焊焊自行车,修修老铁门收个三五块钱”,但如今,他的产品不够卖。小小铁匠铺开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蔡小小每天干完活后都用相机拍一张自己的手掌照片,看看自己手掌的变化,他在新浪微博里把这些照片命名为《铁匠成长日记》365张照片见证着他手握画笔到手拿铁锤的过程,以及从画家到铁匠的转变。他在自己的微博简介中写到:当手掌打铁打出茧子的时候,我懂得了对时间和人生的敬畏。

去年在北京大学荣获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和中国工匠俱乐部颁发的“工匠楷模”,全国五个获奖者,他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个人。前几天,蔡德全刚刚完成CCTV《探索发现》栏目《手艺》的46分钟纪录片拍摄,预计五月中旬播出。

“铁匠铺的艺术拯救计划不是一个行为艺术,它是一件朴实主义艺术作品。铁匠铺的艺术拯救计划同时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件作品我没有设定时间,它或许是与我相伴终生的事业。以后我想尽我的力量让云南的传统手工艺得到保护并成长起来。”蔡小小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铁匠铺铁匠主义
宝刀
铁匠铺
新写意主义
铁匠的发明
近光灯主义
一个人的铁匠铺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老家的铁匠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