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让深度学习走向更远

2017-07-06张万兵

今日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型深度学科

张万兵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学习内容是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是全身心参与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学习结果是体验成功和获得发展的。2014年9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启动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项目旨在实现课程内容的深度整合,实现教与学关系的深度调整,以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新课程标准在实践层面的落实。

深度学习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改进,教师需要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再认识,并实现教学取向的变迁。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作为首批参与项目实验的学校之一,两年多来,结合自身的办学文化和已有的课改基础,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地理、生物、美术等学科全面推进深度学习课堂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标整合,构建学生成长课程体系

“深度学习”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仅仅能深化和拓宽学生认知性(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的素养,而且还能发展和加强学生的非认知素养(沟通、组织、协调和管理)的素养;不仅仅立足于学生的当下,而且让学生更好地面向未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涪陵十四中专注孩子一生的成长,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构建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成长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为道德成长、智慧成长、体能成长、心理成长、特长成长五个维度,把学生兴趣的培养、好奇心的呵护作为成长的起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成长的重点,把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作为成长的境界,整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定位教学主题,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问题,及时客观评价。

学校在已有课改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五三一”成长课堂:“五”指课堂的五环节“自习、自疑、自探、自测、自结”;“三”,一是导思维能力、导方法技能、导情感态度的三类引导,二是过程性评价、结论性评价、态度性评价的三种评价方式,三是种子课、生长课、果实课三种课型;“一”指培养学生可持续的自主学习力。

经过探索,学校形成了“先学后导、合作创新”的课堂文化:一是真生成,课堂“自疑”环节是学生针对文本自主质疑、自主探疑、合作释疑,让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二是真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凸显学生自主特点,并且教学活动中都有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组内交流、班级交流、展示探究,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目标和动力;三是真小结,每学时教师落实好学生自我小结,要求学生从“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做学习小结,盘点收获,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不让当堂学习的内容碎片化。

课型整合,设计深度学习三种课型

我们倡导教师从“深度学习”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重构课堂实践,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能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核心知识、核心思想、核心方法的掌握,是培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为此,我们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了种子课、生长课、果实课三种课型。

比如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按照章节的先后顺序,从头到尾讲,而按照三种课型,则是以章为单元,从单元的核心知识、核心思想、核心方法和核心思维出发,提炼出本章节的知识概要,整合教学目标,先上一节总课,让学生建立起章节知识的系统性,这节课就叫种子课;而后对知识点进行分解,一个点、一个点解决,这就是生长课;最后进行复习,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反思、拓展,实现观一般而知全的学习目标,这就是果实课。这三种课型以单元教学为主体,按照“整—分—整”的结构,让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螺旋上升式地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学校八年级的“全等三角形”单元,采取这样的教学设计后,效果很好,而且12课时的教学任务降到7课时,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学科整合,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三一”成长课堂有两个支点,一个落在学生实在而高效的“学”,另一个落在教师高效而艺术的“导”。教师要“导”好,课下需下很大工夫。在教学预设时,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跨学科整合人力资源组成教学设计团队,进行集体备课。

比如,学校通过语文备课组与美术备课组的联合教研,让美术老师把语文的某些教学内容可视化,让形象思维变成可视图形。让美术老师参与所有学科的联合教研,与其他学科教师一道布局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能够简洁明了。让信息技术老师与历史学科教师一道备课,把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让历史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的处理变得可视化。这样的学科跨界整合,加强了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从前似乎完全没有联系的学科的整合,找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充分研究教材、课标、学情及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导文》《练习文》、资源包以及教师课堂执行方案和PPT。《学导文》按单元设计编印成小册子,每篇目或章节文本的学习指导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资料链接等,并分学时设置了探究问题和练习题,建立了学习资源库。

技术整合,增加课堂的宽度和厚度

涪陵十四中努力打造“智慧课堂”,现网络流量1000M进入校园,目前学校已有57个班采用智慧课堂教学手段,根据课堂教学的“五自”环节中的“自习”环节,建立了助学空间。教师在课前把相关材料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然后通过App学习终端随时查阅学生自主学习进度,便于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备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在助学空间反馈的疑难问题整合达成课堂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生成的问题是本学时教师讲授的重难点问题。教师通过学生课堂学习空间的交流互学,疑难问题的展示,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该教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找准教与学的新路径。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有效学习方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每个活动环节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组内交流、班级交流、展示探究等环节充分体现课堂学习空间的作用。课后,教师把教学课件、微课等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漏补缺复习巩固。作业布置,教师也采用推送的方式,让学生个性化地选择问题回答。助学空间的建立把成长课堂的五个环节智慧化,拉长学生的学习时空,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和厚度。

从2015年秋期开始,我们以“取消书面假期作业,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形式”为主题,创新学习任务,具体内容以社会实践、悦读名著、发明创新、游学之旅等为主。从2017年春期开始,实施“减课提质”,推迟上课时间,早上8:40开始上课。初一年级每周减5课时,初二年级每周减少4课时,不仅让学生身心健康发育,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涪陵十四中实施课改以来,通过课程整合,课型优化,深度整合成长课堂和信息技术,教学业绩显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调研涪陵十四中时,给予了“发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又一典范,课改方向完全正确,具有研究与推广价值”的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

课型深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