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26个省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对策分析

2017-07-05左丽容车明诚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法

左丽容+车明诚

内容摘要: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全面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水平,本文主要在因子分析评价方法下以我国26个省份2014年的相关截面数据,以市场规模、生产成本、技术创新等指标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发现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水平存在三个层次,综合分析这些省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并为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水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竞争力 因子分析法 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择

(一)评价指标的确定

本文主要依据《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15》、《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1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年鉴2015》及各省份科技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出于客观性、可操作性和数据的获取性等方面的考虑,本文以我国26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青海、海南、西藏、宁夏、新疆除外),结合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从市场规模、技术创新和生产成本这三个方面构建指标,选取16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指标变量,分别为:X1—工业总产值(万元)、X2—工业销售产值(万元)、X3—每万人资产总额(万元)、X4—企业平均规模(万元)、X5—利润总额(万元)、X6—市场占有率(%)、X7—产品销售率(%)、X8—出口交货值(万元)、X9—企业个数(个)、X10—亏损企业占比(%)、X11—R&D经费支出(亿元)、X12—R&D经费投入强度(%)、X13—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人)、X14—主营业务利润率(%)、X15—成本费用利润率(%)、X16—应交增值税(万元)。

(二)评价方法选择

本文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是用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共因子来代替原先的多个变量,从而达到简化问题的目的。在数学模型上体现为:假设有p个变量x1,x2,x3…,xp,且每个变量(或标准化后)的均值为0,标准差均为1。现将每个原有变量用 k(k

这个式子即为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也可以表示为矩阵的形式,即 X=AF+ε,且满足 m≤p,cov(F, ε)=0。在数学模型中,因子分析是将多个变量通过降维变为几个公共因子之间的线性组合。公共因子可以反映出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当原始变量使用公共因子进行表示时研究对象的特征能被更准确的分析和描述。将公共因子表示为变量的线性组合,即

上式就称为因子得分函数。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数据处理过程

通过依照选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和收集相关数据后,由于这些数据单位各不相同,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先应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评价中量纲的影响。执行SPSS中Factor过程,可以获得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再通过观察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判断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如表1可见,KMO统计量为0.806,大于0.7且接近于1,同时观察到Sig.<0.05,由此表明适合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确立主成分个数m。从表2中得到因子的特征根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的数值,其中依据累积方差贡献率在85%以上的原则,确定公共因子个数m=3,表明可以选取3个公因子代替原有的16项指标,以解释85.346%的方差变动,比较全面反映整体信息。确定公共因子。从表3成份矩阵可以看出X1、X2、X3、X4、X5、X6、X7、X8、X9、X11、X13、X16在第一个公共因子有较高载荷,主要反映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和自身实力的竞争力,将这个公共因子称为市场实力因子;X14、X15在第二个公共因子有较高载荷,主要反映在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力,将这个因子称为生产成本因子;X10、X12在第三个公共因子有较高载荷,主要反映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竞争力,将这个公共因子称为技术创新因子。确定各个公共因子得分函数。根据表4中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具体写出相关的因子得分函数,即F1、F2和F3。

因子得分函数具体如下:

6、进行综合得分计算。由F1、F2和F3可得到综合得分F,即:

F=(61.306*F1+14.695*F2+9.345*F3)/85.346

按照标准对26个省份进行排序,结果如表5所示。

(二)结果分析

市场实力因子。从表5可知这个公共因子中包含的指标最多,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实力因子得分为F1>0,说明这些省份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比较强,而广东和江苏的F1得分为3.5894和2.8857,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北京、天津、辽宁等16个省份在市场实力因子得分为0>F1>-0.5,这些省份市场竞争实力在我国居于中等水平;而其余5个省份的市场实力因子得分为F1<-0.5,说明这些省份的市场实力比较薄弱。同时,由于市场实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61.306%,可见其是影响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公共因子。

生产成本因子。包含了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两个指标,在这个公共因子中北京、天津、河北、浙江等14个省份的生产成本因子得分F2>0,說明这些省份在生产成本利润率的控制方面具有较高的实力;江苏、福建、湖北、四川、贵州这几个省份的生产成本因子得分为0>F2>-0.5,处于中等水平;而其余7个省份在该公共因子的得分F2<-0.5,表明这些省份控制生产成本利润率水平较低。

技术创新因子。这个公共因子在R&D经费投入强度和亏损企业占比这两个指标具有较高的载荷。从表5的得分情况可以发现北京、天津、山西、江苏等11个省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因子得分F3>0,体现了这些省份技术创新水平较高;在辽宁、福建、山东、湖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这些省份的技术创新因子得分为0>F3>-0.5,可见这些省份的技术创新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而其他的7个省份在该因子的得分为F3<-0.5,水平较低,处于弱势地位。

(三)综合评价分析

第一层发达水平地区(综合得分F>0),在电子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橄榄形分布中居于顶端,主要有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其中尤以广东为首,在第一个公共因子和综合得分排名中都位列第一,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北京的综合竞争力较强,如江苏、山东市场实力因子F1、浙江生产成本因子F2、北京、上海技术创新因子F3中优势比较明显。可见我国东部省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位于前列,但是也需要对一些薄弱面予以加强,以保持发展优势。

第二层中等水平地区(综合得分0>F>-0.5),位于电子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橄榄形分布中的中间位置,这个层次中主要有天津、安徽、福建、四川等16个省份,第二个层次中聚集了大部分省份,省份的数量最多,而且从综合得分表中可以看出这些省份大部分是中西部省份,而且得分不高,可见我国大部分省份的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仍处于中等偏弱的水平。

第三层属于较落后水平地区(综合得分F<-0.5),位于橄榄形分布中的末端位置,这个层次主要有山西、云南、广西及内蒙古,综合得分比较低且都是我国边缘省份,与东部省份的差距大。因此,我国少数东部省份处于领先位置,大部分省份电子信息产业仍处于中下水平且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因此,加大力度对落后省份的扶持,缩小各省份之间的差距,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整体的协调发展。

对策建议

(一)关于市场竞争方面提升对策

对于第一层中的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如广东、江苏、上海等在实证分析中市场实力因子得分较高,在国内市场中占有份额较大,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这些东部发达省份电子信息产业的目标市场应定位为国际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构建一个覆盖全球市场的业务框架。同时,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和创新理念的产品以占据国际市场份额,带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品牌逐步壮大。对于第二层中的湖北、安徽、江西、重庆等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因子得分排名处于中等水平,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可以加快东部沿海省份电子信息产业对中部省份“一对一”的对接扶持,强化龙头企业和大中小型企业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和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加快中西部省份电子信息产业的进程以加强市场竞争能力。对于第三层中在市场实力因子中得分较低的如广西、甘肃、黑龙江等边缘省份,需要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予以扶持,加快技术引进,拓宽电子信息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边远落后省份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和资源的投入,为这些地区的电子信息企业予以政策支持。

(二)关于生产成本方面提升对策

对于第一层中的东部地区,采取“腾笼换鸟”的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其制造环节向中西部省份转移,如广东、江苏、上海等省份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要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走“精、专、新”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革新以优化生产成本控制和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对于第二层中那些承接东部沿海电子信息企业的省份,如湖北、安徽、江西等中西部省份,要注意对转移企业的筛选,多引入研发型企业,加紧产品结构转型。发挥优势地区的辐射作用,在比较优势理论下,引导向土地、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不仅能够加强各个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联合,还能够节约产业发展的成本,实现互补和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成本控制。对于第三层中云南、黑龙江、内蒙古等这些边缘省份可以根据自身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的产业规划。同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节约产业发展的成本。

(三)关于技术创新方面提升对策

对于第一层中的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发达省份,在技术创新方面虽然已经具备一定优势,但仍有待加强。如广东省的华为、中兴、TCL、风华高科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国外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应抓紧“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另外,国家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绿色信息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发展绿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于第二层中的中西部地区的电子信息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设立相关的R&D机构,强化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的发展。在提高企業自主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的同时还能将学术科研成果与企业、市场需求相结合,走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之路。对于第三层的省份如黑龙江省等一方面可以结合地缘优势学习周边国家如俄罗斯、韩国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以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康灿华,阮飞.基于AHP原理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

2.张鸿,代玉虎,张权.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3)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产业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法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快递服务配送环节的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