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兽医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7-06-29刘源,张院萍

中国畜牧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兽药屠宰兽医

全国兽医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兽医工作。兽医工作在保障我国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6年10月20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兽医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农医发〔2016〕46号)。《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清晰描绘了“十三五”时期兽医事业发展的新蓝图,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以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谋划破解发展难题。统筹资源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功能完备的兽医卫生监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企业主体责任与政府监管责任协同促进的有效管理格局,努力促进兽医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兽医卫生事业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在发展目标上,《规划》分别从疫病防治、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这两项核心任务,兽药、屠宰这两个相关产业入手,提出了可量化、可考核的目标,既确保与《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相协调,又在产业发展上提出了结构调整的方向要求。

一、继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针对兽医工作体系,《规划》明确要求稳定和发展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兽医药品监察、畜禽屠宰行业管理等机构队伍,突出强调要建立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机制,确立优先发展事项和重点建设任务。加强兽医机构核心能力建设,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针对兽医机构,强调省市县三级重点理顺监督执法与技术支撑机构之间的关系,乡镇一级重点统筹基层监督执法力量、防疫监管力量和兽医服务力量,形成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与动物检疫、动物监督执法相互支持,兽医公共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针对兽医队伍建设,明确提出持续推进新型兽医制度建设,扩大和充实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队伍。完善执业兽医准入制度,严格兽医执业条件要求。为推动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养殖和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动物诊疗机构及其他市场主体成立动物防疫服务队、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规范整合村级防疫员资源,向养殖场户提供高质量的免疫、诊疗、用药等专业化兽医卫生服务。

二、加强兽医卫生法治建设

《规划》对加快完善兽医卫生法规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增强法制观念等方面工作作出了务实安排。要求立足现状、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加快兽医人员管理立法,开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健全法律法规配套标准,完善技术规程和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基层综合执法,全面履行畜牧兽医部门法定职责。推动构建基层综合执法体系,重点以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依托,整合执法队伍,统一行使动物防疫检疫、种畜禽、饲料、兽药、畜禽屠宰、生鲜乳、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动物诊疗机构和兽医从业人员监督执法等职责,逐步实现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

三、提高动物疫病防治能力

《规划》要求深入贯彻《中长期规划》,在动物疫病防治总体目标上与《中长期规划》保持一致。针对优先防治病种,进一步明确了防治路径和要求,并且特别强调,到2020年,力争全国消灭马传染性贫血和小反刍兽疫。针对外来动物疫病,进一步提出以《中长期规划》明确的外来动物疫病为重点,协作加强进口风险评估、入境检疫等关键环节管理,创新跨境动物疫病防控模式,完善边境动物防疫安全屏障、外来病监测网络,建立边境免疫带和风险控制区,健全监测巡查制度,协作开展野生动物传播外来动物疫病的风险监测,全面提高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在这部分,《规划》更加强调治本之策,从“种、场、区”三个层面提出种畜禽场疫病净化策略、养殖场所动物疫病风险防范策略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策略,以期从根本上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

四、加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

《规划》从高效管理生物性和化学性两种主要风险因子的需要出发,针对从养殖到屠宰的关键风险点作出了规定。在养殖环节,提出建立养殖场所兽医卫生风险分级制度,强化高风险动物饲养场所监管。实行畜禽免疫、投入品使用、调入调出、死亡及无害化处理等情况的痕迹化管理。要求组织开展全国兽药(抗菌药)综合治理五年行动,科学治理滥用兽用抗菌药及生产经营使用非法兽药问题。在移动环节,强调加强畜禽贩运经纪人管理,推动实施基于监督管理和动物疫病监测的产地检疫出证制度,强化调出地“准出”与调入地“准入”联动监管,规范活畜禽跨地区流通行为。同时,向社会释放明确的信号,明确要出台检疫申报受理规范以及乳用动物健康标准,鼓励采取电子交易等方式,促进屠宰场与养殖场直接对接交易。在屠宰环节,要求出台屠宰企业风险分级管理规范,推行生猪屠宰良好操作规范制度和管理制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害猪、注水或注入其他违禁物质等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为防止病死畜禽流入“餐桌”或随意抛弃,《规划》要求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建立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快形成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无害化处理与养殖业保险联动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和运营,促进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

五、推动兽药产业转型升级

《规划》立足促进兽药产业转型升级,兼顾当前和长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规划》强调进一步创新兽药管理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制度,修订兽药注册办法,调整不同类别兽药注册要求,建立符合中兽药特点的注册制度,科学设定宠物用药质量标准与食品动物用药质量标准。

其次,《规划》强调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势头。提高兽药生产经营技术门槛,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质量安全隐患大的兽药产品。改革完善强制免疫疫苗定点企业指定制度。完善新兽药安全评价标准,加大兽用抗菌药安全风险评估力度,加快淘汰高风险品种。支持研发新型抗感染药物,动物专用原料药及制剂、安全高效的多价多联疫苗、新型标记疫苗及兽医诊断制品、宠物和水产用疫苗。逐步压减转瓶培养方式、粉散预混剂等简单剂型生产能力。

第三,《规划》强调进一步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支持兽药连锁经营,促进兽药电子商务规范发展。严格管理抗菌药物原料药的销售渠道,禁止抗菌药物网络销售。建立兽药研发、生产和经营企业信用记录,实施基于企业信用评价的差别化监管制度。

第四,《规划》强调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兽药质量标准评价和淘汰机制,加大兽药特别是中兽药中非法添加其他成分检测方法标准制订力度,实施兽药标准物质与兽药注册准入关联审批。

第五,《规划》强调进一步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完善兽用生物制品检测体系,提高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监控能力。支持兽医诊断制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科学布局全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点,加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风险评估,完善国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库。建立兽药中非法添加物检测平台,提高兽药非法添加其他成分检测能力。

六、促进生猪屠宰行业健康发展

《规划》在生猪屠宰行业管理方面突出强调三个重点。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强调培育屠宰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养殖屠宰加工融合发展,推动建立屠宰企业与上下游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淘汰手工和半机械化小型屠宰场点,坚决关闭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屠宰企业。二是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推进生猪屠宰标准化生产。严格代宰条件,规范代宰行为,监督代宰企业执行屠宰操作规范和质量安全标准。推动屠宰企业自营化发展。完善肉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实行肉品分类分级制度。严格落实屠宰检疫、肉品品质检验和“瘦肉精”等风险物质检测制度。三是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为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强化屠宰行业管理和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健全屠宰企业日常监管和定期巡查制度。

七、强化兽医科技创新能力

兽医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推动兽医卫生事业发展,必须加快科技创新。《规划》强调以服务和促进兽医卫生事业发展为根本,以保障兽医卫生安全为导向,加强兽医科技管理。促进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加快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加强各级各类兽医教学科研单位、技术支持服务机构信息交流共享,强化各级各类兽医实验室的沟通协作。推动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引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研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坚持需求导向,系统研究重点动物疫病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与免疫机制,新发病的诊断和防控技术,新型疫苗药物、高通量快速诊断技术,以及净化根除关键技术、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新型技术、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风险追溯管理技术。鼓励开展细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研究,支持耐药菌感染快速诊断技术、动物专用抗菌药物和可替代抗菌药物环境污染控制研究。

猜你喜欢

兽药屠宰兽医
兽药残留检测中的优化与应用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2020年巴西生猪屠宰量创历史纪录
我是兽医志愿者
兽药生产质量管理按新规执行
生猪 养殖利润可观 屠宰盈利不佳
A special artist—Pigcasso特殊的艺术家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生猪屠宰价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