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

2017-06-29刘源,张院萍

中国畜牧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农牧民减灾十三五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也是精准扶贫、改善民生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为切实做好“十三五”时期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工作,加快草原生态改善,推进草牧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草原法》和《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2016年12月30日,农业部印发了《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农牧发〔2016〕16号)。

《规划》提出要落实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建立草原分区治理体系,健全草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草原政策项目体系,加快改善草原生态,积极推进草牧业发展,培育牧区发展新动能,推动形成草原地区生态改善、生产发展、农牧民富裕的良好局面。

《规划》坚持保护优先,加快恢复;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的基本原则。《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明显改善,草原生产力稳步提升,草原科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因灾损失明显降低,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强化,农牧业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草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

草原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 ,划定基本草原面积 36亿亩,改良草原达到 9亿亩。涵养水源和固碳储氮的能力明显提高。

根据我国草原的资源禀赋特点、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保护建设利用需要,《规划》将我国草原划分为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青藏高寒草原区、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和南方草地区四大区域,依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确定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推进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重点治理退化草原,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提高草原生产能力,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对青藏高寒草原区,修复草原生态系统,恢复草原植被,维护江河源头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对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加强草原监督管理,遏制乱开滥垦、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大力推广人工种草,积极发展草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对南方草地区,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积极发展草地农业和草食畜牧业。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治理,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规划》从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三个方面,实施一批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政策项目,不断提升草原生态保护、科学利用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工程、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政策项目。二是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草种项目、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粮改饲项目、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农区草地开发利用工程等草原合理开发利用政策项目。三是实施草原防灾减灾工程、草原监理监测体系建设工程、牧区水利工程、金融扶持草牧业发展政策等草原防灾减灾与支撑保障政策项目。

猜你喜欢

农牧民减灾十三五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扬州市全力做好防汛减灾准备工作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