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观察及护理

2017-06-27吴晓红王洁清韦维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4期
关键词:护理

吴晓红+王洁清+韦维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正确护理的作用。方法 30例接受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的脑动脉狭窄患者, 均给予相应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观察患者的认知能力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各项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置入支架35枚, 手术成功率为100%, 颅内血管造影显示脑实质血流灌注改善明显。术后随访结果显示, 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患者均为支架内再狭窄50%, 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 DSA检查显示为支架内远端血管闭塞, 调查结果表明为患者自行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所致。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典型的脑卒中症状。结论 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高,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并且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脑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4.078

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尤其是中重度颈动脉狭窄[1]。近年来, 随着血管内支架技术的发展, 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己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 支架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能够明确改善血管狭窄有关的症状以及改善预后并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2]。在本项研究中, 本院采用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治疗30例脑动脉狭窄患者, 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现将临床资料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的脑动脉狭窄患者3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3], 其中男1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63.4±3.2)岁, 20例患者需要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狭窄25处, 其中颈动脉狭窄15处, 椎动脉颅内段狭窄6处, 大脑中动脉狭窄4处。大部分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肢体无力、眩晕和共济失调等。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16例为多发腔隙性梗死, 其中有软化灶的患者4例, 分水岭梗死和片状梗死灶各2例;DSA检查显示狭窄血管25处, 其中13处狭窄达50%~69%、8处狭窄达70%~89%、4处狭窄≥90%。

1. 2 手术方法 在局部麻醉下行股动脉穿刺, 置入 8F血管鞘, 造影确认动脉狭窄, 选择与狭窄动脉内径相当的球囊扩张支架, 长度以超过狭窄长度两端各5 mm为准。在示踪图下将支架顺微导丝缓慢通过狭窄处, 确认位置合适后用压力泵逐渐加压, 使球囊及支架扩张起来, 反复加压2~3次后, 造影显示狭窄的血管内径接近正常或正常, 手术即告结束。

1. 3 护理方法

1. 3. 1 术前护理 术前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及相关危险因素, 进行术前护理评估。特别注意有无高危因素。按医嘱做好腹股沟及会阴部的备皮, 抽血查血常规, 血脂, 血糖, 电解质, 肝肾功能, 凝血功能, 完善心电图, 经颅多普勒, 头部CT、颈部血管B超等。术前3~5 d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

1. 3. 2 术中护理 双人核对患者、物品药品准备、术中监护及用药。

1. 3. 3 术后护理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患肢体制动, 砂袋压迫, 尼莫同泵维持,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血压剧烈波动;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肤温、肤色;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肢体活动度, 语言障碍等变化;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术后4 h后进食半流质饮食, 第2天正常饮食;术后指导患者按时服药;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 坚持服药, 不能自行停药, 不适及时来院。

1. 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分别于介入术前和术后1周开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量表)对脑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能力进行动态评价, 包括定向力(10分)、语言(9分)、注意力及计算力(5分)、记忆力(3分)、回忆(3分), 评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出院后每3个月随访1次, 评测MMSE, 记录术后卒中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30例患者术前、术后认知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术后患者各项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30例患者术后随访情况分析 本次置入支架35枚, 手术成功率为100%, 颅内血管造影显示脑实质血流灌注改善明显。术后随访结果显示, 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DSA检查显示患者均为支架内再狭窄50%, 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 DSA检查显示为支架内远端血管闭塞, 调查结果表明为患者自行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所致。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典型的脑卒中症状。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引起脑卒中的主要机制为不稳定斑块脱落致使远端血管栓塞或血管狭窄导致局部脑组织低灌注[4]。近年来, 随着血管内支架技术的发展, 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CAS)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 支架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大大提高, 因为支架技术微创、安全有效,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5]。

在本项研究中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手术成功率高达100%, 并且手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其定向力、语言、注意力及计算力、记忆力和回忆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 表明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前需要护理人员配合临床医师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 了解狭窄血管的局部情况以及和临床症状的关系,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此外, 介入术前、术中护理和术后病情观察也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重要护理措施, 在本项研究中, 作者细化了护理步骤, 实施了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 这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效果的手术成功率高,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并且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姚德斌, 万慧.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江西医药, 2014(9):926-930.

[2] 戴旭辉, 余晓梅, 梅芳, 等. 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在單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血流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实用老年医学, 2014(4):343-344.

[3] 柳文科, 杨霄鹏. 支架成形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对比研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6, 38(15):1788-1791.

[4] 刁云锋, 杨细平, 梁冰. 血管内支架成形材料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1, 15(8):1483-1486.

[5] 赵东肖, 王丽艳, 赵真真, 等. 短期内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病因学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1):17-20.

[收稿日期:2017-03-14]

猜你喜欢

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舒适护理方法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优质护理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