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课堂助力学生审美素养培育

2017-06-27朱玉芳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培育生态

【摘 要】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阵地。音乐教学怎样进一步尊重学科特点,尊重人才培养规律,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要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艺术体验,增强审美与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探索高中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互融通的实践。

【關键词】音乐课堂;培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70-02

【作者简介】朱玉芳,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淮安,223002)教师,高级教师,淮安市高中音乐学科带头人。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是关乎心灵的感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先秦音乐以“礼乐”为核心理念,把对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近现代音乐教育提出“美育”,让音乐课堂成为音乐教育的主阵地,成为审美素养培育的丰厚土壤,成为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使命。笔者结合学校营造的“普通高中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态重构”的美育环境,谈谈学校音乐教育特别是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发挥自身功能,助力学生审美素养培育。

一、在音乐赏析中提高美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审美活动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经常参与审美活动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创造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审美教育被明确定义为“一种创造性教育”。音乐是一门非具象性、非语义性的艺术,它能够带给人们丰富而广阔的想象空间。音乐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十分重要。

如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湖南文艺出版社)第一单元第一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在赏析芭达捷夫斯卡的钢琴小品《少女的祈祷》时,笔者没有直接让学生按照标题来理解,而是引导学生抛开标题自己想象。于是,不少学生根据自己赏析的感受给出了极具个性的理解:撒满落日余晖的沙滩、幸福的憧憬、热切的倾诉……在赏析瞿小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时,由于这是一首无标题音乐,所以笔者依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大胆联想和想象,随着音乐的进行,学生的脸上流露出或惊恐,或刚毅,或痛苦的表情,随之而来的联想也精彩纷呈:世界末日、大地震、战争……也有学生从作品音响不和谐且极具张力的艺术效果想到年轻人的执着、力量、奋斗……通过两首不同风格作品的对比赏析,学生获得了审美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在音乐作品探究中深化审美感受

很多音乐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正是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在打动人心。音乐鉴赏课堂上不乏这样的好作品,透过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去追寻作者最初的用意、感知作者的本真情感。

如:《多快乐》是一首由班杜利亚琴合奏的西班牙民间乐曲。初听这首作品学生感知既有新疆音乐的色彩亦有阿拉伯音乐的风格特点,在引导学生说出对作品的感受后,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不觉得演奏乐器班杜利亚琴无论是声音还是形状都似曾相识吗?”“琵琶!”学生激动地回答。“这首曲子是否有独特的创作背景?”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学生积极行动,搜集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师生讨论探究后得出西班牙的音乐同时具有新疆音乐和阿拉伯音乐风格的特点。

通过对文化和历史背景资料的搜集、查询,既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作品的距离,更使学生产生了深沉而巨大的同感共情和心灵震撼。音乐作品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学生深层次的审美感受,从而实现美育课程、美育课堂和美育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融通。

三、在“诗而歌之”中获得美的方式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说过:“诗歌诗歌,诗而歌之。”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这首乐曲在唐代的流行,不仅是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但在教学《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一单元时,当笔者请学生朗诵这首七言绝句时,学生用几乎没有变化的节奏快速地读了一遍,毫无美感可言。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可以用来歌唱,并且让学生探究诗歌朗诵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情感、速度和节奏,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关怀、留恋的情感。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认为应该用与歌曲相同的节奏、速度和情感来朗诵。笔者趁机向学生介绍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中国古代声乐审美理念,让学生明白这首歌在唐代得以广泛流传的理论依据。学生兴致高昂、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这首诗,接着,学生又演唱并朗诵了《水调歌头》《虞美人》等诗词。

通过音乐与诗歌的学习,学生既增长了乐理知识,又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笔者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少学生在面对古诗词的学习时会以“美”的方式再现。

四、在多种音乐形式中养成美的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指出13~20岁是个体审美素养发展的“危机阶段”,“相对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改变许多高中生衣着打扮、仪表仪容、言谈举止等不伦不类、与主流审美价值相去甚远的现象,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以帮助他们树立健康适宜的审美取向。

例如,在学习中国戏曲《梨园百花》一课时,笔者在讲到礼仪的“仪态”溯源于中国的传统戏曲,它是戏曲传承的结果时,请学生思考:虽然教授的是结果,但我们仍要在学习戏曲知识的同时,展现其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体现精神风貌的过程。于是,笔者要求女生都要学习站姿、坐姿、行姿等礼仪。在鉴赏《李玉茹谈戏说艺》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戏曲中的美和传情写意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美观的姿势是“四功五法”的最高标准。再对男生提出了“手、眼、身、步”的要求。以这两节课的具体训练为基础,结合后续每一节音乐课的不断提醒和要求,现在学生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站、坐、行的姿势。

再比如,在学习《音乐与舞蹈》一课中,笔者要求学生无论是站、坐、行都要打开肩膀(俗称压肩膀),脊柱有向上下两端延伸的感觉,让自己看起来很“颀长”,在做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欣赏舞蹈作品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注意做到教师的要求。长期坚持下来,即使是在生活中很多学生也能够以“美”的姿势示人。音乐课堂已肩负起“形成熏陶学生审美品位和气质”的重任。

五、在音乐课堂中奠基“美好人生”

学校音乐课堂不同于个性特长的培养,是无差别无选择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音乐教育,因此音乐课堂应该是学生音乐审美活动的主阵地。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并了解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等各音乐要素之间是如何决定作品风格特点的,通过掌握小到一首歌曲、大到一部交响曲的赏析方法,来总结概括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欣赏的一般方法。可以说,学校音乐课堂为学生奠定了一个终身享受音乐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生命质量”。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说过:“音乐家是为音乐而人生,普通人是为人生而音乐。”他的概括既道出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区别,也道出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孩子美好的人生!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培育生态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