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济源文化产业竞争力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017-06-26赵月霞

时代经贸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经济发展

赵月霞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经济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密切,文化经济也已然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突破口。本文以河南省济源市为例,结合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通过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举措,进而促进文化资源基础上的社会经济长远发展,为使济源市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的推进提供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经济发展

一、概述

1。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释义

目前,对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解释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释义,但都未达成共识。其主要观点集中于以下内容: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在一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将文化产品以开发、研究、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形式占据国内外文化市场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综合能力。

2.济源市文化产业的构成

济源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要结合济源市当地的民族文化、民风的独特优势,利用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结合当今我国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契机,促使济源市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大力发展。济源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构成主要包括文化资源研发能力、文化资源的创新能力、文化产品开发能力及竞争力、优惠的扶持措施能力等。在济源市文化产业构成中,前提是文化资源研发能力,关键是文化资源的创新能力,文化产品开发能力和竞争力是基本要求,而优惠的扶持措施能力起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各构成要素之间只有相辅相成才能提升济源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二、济源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现状

1.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和优势不足

河南省为农业大省,而济源偏远山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整个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到了绝大比重,其中重工业在对产业经济的影响中又占到了95%以上。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还是比较弱,因此,济源文化资源的优势还未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并未完全体现。

2.核心文化产业发展不成熟,核心作用发挥不到位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济源文化亦是源远流长,古有“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今有“愚公移山”精神鞭策人们努力进取;这都是中原文化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撑。河南要振兴,济源要发展,就要发挥当地文化的优势和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但其规模尚不能支撑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加之部分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主动性和对称性,在加快转变济源经济发展方式上,文化产业的核心作用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效力不足

济源市拥有非常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统筹且有效地进行传承和创新。有效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资源,使当地居民感受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文化魅力,进而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然而,济源市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效力上还不足,对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不够严谨,尤其创新更是不足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济源市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1.政府对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济源市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总投资排名河南省18个直辖市中的最后一名,即使济源市人口少,其人均投资也与排名前几位的省辖市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济源市对于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市,同时,河南省的优惠政策又比其他地区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制约了济源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市,济源在地里位置上的劣势和优惠政策上的缺失,弱化了济源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影响了济源多元文化城市的构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2.文化资源开发效力欠缺,利用不够合理

要发挥好文化产业的特有优势,使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全面认识文化资源,以积极有效的方式整合和开发资源的各种优势,不能使其流失,否则将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失。开发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确保能够充分利用,根据市场需求,遵循文化资源自身的艺术性、科学性进行有目的地规划和开发,否则,既破坏了文化资源原有的生态优势,又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缺乏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综合性高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有力支撑,产学研相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将研发转化为生产实用的重要环节。济源地处河南省的西北部,综合性大学少,目前只有两所高职院校,且对发展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贡献有限,与其他地区间的交流学习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济源市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不高,整个产业环境相对薄弱,不利于提升文化产业的层次及其核心竞争力。

4.新兴文化产业创造力不強

对于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创新,但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上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文化模式的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还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反而阻碍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现代化的进程。文化创新意识及观念落后,同样束缚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中庸文化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潜意识中的求稳思想根深蒂固,以及怕冒险,致使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市场竞争力不高。因此,在突破新兴文化产业创造力上的明显不足,阻碍了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

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各个企业市场运营的导向,政府只有在政策上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必将使原有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得以积淀,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同时通过有效优惠政策吸引更具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和外来投资者发展有潜力、有创意和有创造力的文化产业。让政府的财政资金和政策扶持对招商引资起到双重保障和激励作用。

2.优化整合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市场主体多元化

要将文化资源的核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整合上应有一定的目的和规划。为能更好地优化整合文化资源,首先应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在开发、利用、投入生产及盈利上都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体制和机制,能够充分包容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全球的眼光创新文化形式,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保证文化资源可持续有效开发的动力。

3.树立创新理念,意识引领文化产业

传承传统文化,关键要在创新。而创造力的起源就是创新意识,让文化来引领意识,只有意识创新了,才能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树立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意识,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强自信,引导文化产业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前进,从而推动济源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助推河南文化强省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4.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将文化资源研发出来后转化为能够带来市场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的关键点就是科技,科技的发展需要靠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发展和培养一批这种创新型、技术型人才来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而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失为一个有利的建设平台,为文化创新、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提升、乃至国富民强的一个良好契机。要加大创新型、技术型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来凸显济源市人力资源张力的优势,推动济源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地方经济的有力发展。

兼顾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中國共产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就曾指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发展核心的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但在注重文化产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让我们具有丰富内涵及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取之于民还要服务于民。让文化的发展遵循其规律,还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只有立足文化本源,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五、结论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如何提升当地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济源市在整体经济的发展中,文化产业将发挥其影响力、支撑力和带动力,对河南省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竞争力经济发展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