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镌琬刻玉寒山片石

2017-06-23张晓颖

文物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润格唐氏吴昌硕

张晓颖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仓石、昌硕,号缶庐、苦铁等,是近代著名的艺术大师。作为浙江安吉人,他的一生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一生中,有二十多年生活在苏州。苏州对于吴昌硕而言,可以说是第二故乡。其中,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后,吴昌硕定居苏城,一住就是十五年。直到辛亥革命那年,吴昌硕再一次移居上海,最后终老于申江。苏州文物商店收藏有颇为可观的吴昌硕作品,其中有一小开册页,记录了他与苏州碑帖铺唐氏汉贞阁两代主人的交往,是他在苏州生活的一个缩影,透过它可以看到清末民初吴昌硕寓苏生活的另一面。

这开册页为吴昌硕用其爪.性鲜明的行草书写成,凡十四行,其中最后一行是时间、落款。其内容全文如下:

家学相擅,往古重焉。良弓良箕,冶裘为善,尚称道之,况刻玉之楮,镌琬之文耶。唐君伯谦,汉贞阁主人之令子。主人刻石有声于时,其润格佥例,为藐师所手定。今主人老矣,伯谦能嗣其业。吾知海内之重主人者,必推及于伯谦矣。此诚艺苑之美谈,石墨之盛事也。倘有征求润笔,悉如前例。其古人名迹,洎先哲时贤图画小像,可白描钩勒者,皆可橇石,润当别议。不刻者元祜党人,可语者寒山片石。吾故乐为主人与伯谦志之。庚戊十二月,安吉吴俊卿。

吴氏落款“俊卿”旁钤“吴俊之印”白文方印,后又有“苑,在艺下”、“皆可。皆可误可皆”两行,是对应前文中书写错误的校勘记。庚戌为清宣统二年(1910),当时吴昌硕六十七岁,据吴长邺《我的祖父吴昌硕》的记载,这一年夏天,他曾沿江上溯至武汉,又取道京汉铁路进京,曾遍访名胜古迹,与新知旧雨诗酒雅集,并特意为刚在京师琉璃厂立稳脚跟的弟子陈半丁撰写润格,以壮声势。

從内容看,这开册页应该是吴昌硕为汉贞阁第二代主人唐伯谦,接替他父亲主持碑帖铺业务而重新书写的润格,有为其作广告并加以推介宣传的意思。其效果想来和给陈半丁作润格无异,不过在苏州,吴昌硕的名气更响亮些。这也是坊肆商号一向的惯例,请名人题写店招、润格,提高本身的知名度。

在这页润格中,吴昌硕一开始就强调了唐氏刻石的手艺父子相传,青出于蓝。当年唐仁斋主持店务之初,润格是吴氏的老师杨岘所酌定并书写,而今唐伯谦继承家业,他接过老师的笔,为他重新书写润格,自然有一脉相承的意味在其中。更重要的是,在说唐氏父子的同时,也将他与杨岘的关系烘托得恰到好处。从中也可见,唐氏汉贞阁刻石方面主要经营的业务范围是摹刻古代名家书写的文字墨迹,自然也包括墓志铭、功德碑之类,价格与之前唐仁斋并无差别,此外也镌刻图像、画像,但价格相对高些,需要另外商议价格。

这里不能不说的,是吴昌硕初到苏州时,对他帮助很大的同乡杨岘——润格中的“藐师”。杨岘(1819-1896),字见山、季仇,号庸叟,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屡试不第,转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参理军务。后以负责海道漕运事务,官至常州、松江两地知府,又因得罪上官被黜。晚年寓居苏州,读书著述,以卖字为生。著有《迟鸿轩诗抄》、《庸斋文集》、《藐叟年谱》等。其书法以隶书见长,曾师从臧寿恭,精研隶书,于汉碑无所不窥,名重一时。

吴昌硕早年在苏,曾寓居醋库巷。而杨岘在苏州的寓所就位于醋库巷,因此颇怀疑他曾借住于杨家。这一点在吴氏为杨岘诗文集所作跋中得到了证实,跋文见于《藐叟年谱》之后:

右吾师杨藐翁先生诗文集,吴兴刘翰怡京卿所重刻也。忆俊卿从学时,先生罢官寓吴门,爱之如忘年交,赁居庑下,有作辄呈正,为谈诗学源流正变,及斟酌字句,自朝至暮无倦容。先生学无不通,于诗文尤笃好,诗不拘一格,文不拘一体,洋洋洒洒,自性情中流出。俊卿学浅,未能窥其涯涘,但闻绪余而已。丙申七月,先生病笃,犹唤俊卿至榻前,诏以为学、择交之道。至今言犹在耳,思之腹痛。吾师乎,吾师乎,今不可得见矣。读其集,如见吾师,非刘京卿钦慕前哲,集亦安能重刻耶。先生平生行事,有《年谱》、《行述》在,兹不复赘。但记俊卿之受教于先生者,书于集尾云。癸丑八月,受业吴俊卿谨跋。

按,癸丑为民国二年(1913),吴昌硕已经移居上海,同年三月上巳,参加了周梦坡、刘翰怡在徐园举行的淞社雅集。从文中看,吴昌硕初到苏州时,得到同乡前辈杨岘的提携与帮助,便拜在杨氏门下学习诗文。丙申为光绪二十二年(1896),杨岘临终之际,吴昌硕赶到床前,聆听老人的遗言,足见两人关系的密切。虽然在这里吴昌硕没有说到学习书法、绘画之事,不过从吴长邺旧藏杨岘致吴昌硕书札(现藏湖州博物馆)看,两人对于书法的探讨以及日常食物的馈赠等,都是十分频繁的。

唐氏汉贞阁是清末民初苏州护龙街上著名的店铺,主要承揽碑石的镌刻、碑帖的贩售等业务。第一代主人唐仁斋,据王巨安《叶为铭佚稿<浙江石刻石师录>与陈锡钧》一文引证“唐仁斋,名文杰,苏州人,刻戴文节公墓表”,不过黄云鹏《苏州历代碑刻名师录》中将唐文杰、唐仁斋分作二人,程章灿《石刻刻工研究》沿用黄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唐仁斋不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其原籍似是邻县无锡,其早年所镌碑石往往署名“锡山唐仁斋”,这与后来的“勾吴唐仁斋”、“吴郡唐仁斋”明显有所区别。他依靠手艺,到苏谋生,经营得法,创立字号,开设店铺,定居苏州,遂为吴人。他曾为苏州地区各园林、寺庙及私家刻过各种碑石,如网师园中的书条石、寒山寺的“寒山拾得像”与《枫桥夜泊》诗碑、裴景福的《壮陶阁帖》、《吴大衡墓志铭》刻石上,都曾留下他的名字。

在清末的苏州城里,唐仁斋以精湛的技艺,赢得诸多士大夫的青睐,其中就有杨岘、吴昌硕、郑文焯等。唐仁斋生有二子,长子伯谦,正如吴昌硕润例里所记述的那样,继承了家业,主持汉贞阁的日常业务。唐伯谦除了刻碑,还会刻印,民国间曾有《汉贞阁印存》铅印本传世,应该就是他的篆刻结集。在刘鹗的《乙巳日记》中,曾出现唐仁斋、唐伯谦父子送阅碑帖的身影。次子唐仲芳,与伯谦相比,能力稍差,虽然后来接替兄长主持店务,但本人似并不擅长刻碑。南京中山陵内匾额、奠基石以及灵谷寺纪念塔之《建国方略碑》、无梁殿国民革命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一大工程,经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推荐,交由唐氏汉贞阁负责施工,唐仲芳则纠合寿石斋周梅谷一同承担,据说因周氏技艺超群,于是成为此事的实际主持者。

不过,唐伯谦刻石的技术正如吴昌硕所推荐的那样,无可挑剔,并且还精于篆刻。值得称道的,要数汉贞阁里走出了几位近代印坛上的干将,其中最著名的是钱瘦铁。钱氏(1897-1967)原名耕山,字叔崖。无锡鸿声里人。早年家境清寒,十二岁时到苏州进入同乡唐氏汉贞阁作学徒,师从唐氏兄弟。因此而获识寓居在苏州的郑文焯与吴昌硕,遂受诗文于郑文焯,学印于吴昌硕,后又拜识画家俞语霜,授以六法,乃精绘事。瘦铁的别号,就是源于郑文焯为他所取的斋号“瘦铁宦”。数年之后,学满出师的钱瘦铁离开汉贞阁,独立设摊营生。十九岁时,钱氏继吴昌硕之后,也移居上海,并参加了海上题襟馆、上海中国画会等,过从者皆一时名流,逐渐声名鹊起。民国十二年(1922)三月,得到桥本关雪等人支持,钱氏应日本艺术界邀请赴日举行画展,从此在日本艺坛享有盛誉,几乎可以与昔日的恩师吴昌硕分庭抗礼。吴昌硕(苦铁)与王大炘(冰铁),加上钱瘦铁,便成了“江南三铁”。他艺术生涯的起点是苏州的汉贞阁,启蒙老师是唐伯谦,影响、帮助更为巨大的则是唐氏的好友吴昌硕。

同样从汉贞阁走出来的还有“梅王”陶寿伯(1902-1997,原姓王,嗣外祖父陶氏为后)、王开霖(1907-1986)兄弟。陶寿伯在钱瘦铁之后进入汉贞阁,出师后,赴沪从事报业,并拜赵叔孺为师;曾与弟弟王开霖创办冷香阁印社,为鲁迅刻过印章;又拜张大干为师学画,鼎革之际,迁居台湾,以画梅花闻名于世。其弟王开霖留在大陆,后进入上海书画出版社,从事刻碑工作。

汉贞阁作为一家金石铺,培育出钱瘦铁、陶寿伯、王开霖等艺术名家,可以说在当时同行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吴昌硕的功劳。吴氏作为书家、画家,在苏州与过云楼顾氏、大阜潘氏等世宦之家,吴云、吴大潋、王大炘等文人学者交往的机会很多,留下的佳话自然也不少,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毋庸讳言,受益更多的可能是吴昌硕本人。而通过这一小开润例,我们不仅见证了吴昌硕与汉贞阁唐氏父子两代人的交谊,还看到他在苏州授业育人的一面,可以说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李珍萍)

猜你喜欢

润格唐氏吴昌硕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唐氏综合征患者发生白血病的风险升高的原因
申晓国
李 明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唐氏综合征是因为“拷贝”走样了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唐氏综合征患者发生白血病的风险升高的原因
用劲刻
书画家自定润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