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参十二属花 入羽毛深

2017-06-23郝爽君

文物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斗鸡养鸡鸡舍

郝爽君

“跃马扬鞭芳草地,闻鸡起舞杏花天。”丁酉鸡年,在新春的鞭炮声中除徐开启大幕。鸡,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十,与我国农历纪年法“十二地支”中的“酉”相配,“酉鸡”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如果要算上“十二天干”来纪年的话,那2017年就是丁酉鸡年。

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符号、地位仅次于龙的凤凰的重要取材对象之一,据《尔雅》所载,凤凰是“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是集众多动物于一身的神鸟,象征吉祥和永生。

鸡与人的关系密切,日常生活中,从吃开始,鸡蛋、鸡肉、鸡汤,再到“隔屋听鸡鸣,启扉看曙色”,再到娱乐斗鸡,再到生活器具鸡首壶、鸡缸杯,再到谚语“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再到“鸡生蛋,蛋生鸡”的哲学问题……鸡在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简直无处不在。

居有藩篱食有糠,羽毛从此莫伸张——养鸡

中国的“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养鸡的历史,可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鸡就来到古人的生活当中。在陕西西安半坡、河北武安磁山、山东大汶口和云南元谋大墩子等遗址中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鸡骨。除直接反映养鸡的考古实物外,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古人养鸡的记载,甲骨文中也早已有“鸡”字,周朝的《诗经》中亦多处提到“鸡”,东周、战国时期还设有“鸡人官”专司祭祀,《左传》中还提到,公家每天要供给卿大夫两只鸡。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孟子·尽心上》说:“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越绝书》卷二中说:东周时,越王勾践养鸡的地方被称为“鸡山”,吴王也在姑苏娄门外设有养鸡的场所。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已经懂得养鸡了。

历史长河中遗落的实物也证明人类的养鸡活动。屈家岭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首先发现的一种古代原始文化,是长江流域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距今约5300余年至4200余年之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先民们种植水稻,也从事渔猎和采集活动,同时饲养了鸡、猪、狗等家畜。在这一文化遗存范围内,遗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其中就出土有许多陶鸡、陶鸟和陶狗等动物形象的陶制品(图一),且塑造得栩栩如生,非当时的人们极为熟悉不能为之。

秦汉以后,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养鸡数量大大提高,人们的养鸡经验也更加丰富。养鸡活动从“鸡栖于埘”、“暮栖于树”的放养法发展到了鸡笼圈养法,圈养限制鸡的运动,更能加快育肥。特别是在汉代,鸡和猪的饲养地区很广,主要以圈养为主,规模虽小,却是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就藏有东汉的陶鸡笼和晋代的青釉鸡笼,正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体现,东汉的陶鸡笼,鸡舍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一只鸡从鸡舍中探出头,似正欲从鸡舍中钻出。晋代的青釉鸡笼呈卷棚式,胎色灰青,匀净明亮,是越窑早期产品,笼内有两只鸡卧伏在地,伸颈向外凝视,造型逼真,充满生活情趣(图二、图三)。

另据文献资料显示,养鸡活动在汉代遍及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甚至连皇帝也养鸡。汉灵帝曾专门建造“鸡鸣堂”,专门负责养鸡。据《西京杂记》记述,汉人元理为其友人陈广汉计算家产,其中有“千牛产二百犊,万鸡将五万雏”,养鸡的数目有上万只。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竹简上写有“濯鸡”、“炙鸡”以及“鸡白羹”,记载了烹调鸡的各种做法。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有“养鸡篇”,其中详细叙述了鸡的圈养技术,甚至提出了鸡舍要经常打扫,除去鸡屎,保持清洁,在“笼内著栈”供鸡栖息,不致受潮湿影响和鸡粪污染,避免鸡病传染等种种细节。

丹鸡翠羽张,妒敌复专场——斗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鸡并非完全只是为了食用,竞赛娱乐也成为人们养鸡的目的之一。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因为公鸡的好斗本性,古人认为它具有辟邪的神力。汉代应劭著的《风俗通》中记道:“以雄鸡着门上,以和阴阳。”清初陈吴子在《花镜》中写道:“雄鸡能角胜,目能辟邪。”唐代的文学家韩愈曾用诗描写斗鸡的场面:“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

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有东汉时期的宅院画像砖,其上呈现的内容是一户当地大族的庭院的景象(图四)。庭院四周皆是高墙,设施齐备,进入大门,左手边的院子里便有两鸡相斗,那伸长的脖子,飞动的尾羽,纵然画像砖历经岁月变得模糊斑驳,依旧可以看出两只斗鸡箭在弦上的神韵。

“鸡”与“吉”谐音,因此被人们认为是“祥禽”,《韩诗外传》中将鸡称为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其中“敌在前敢斗者”说的就是其勇敢善斗的品德。斗鸡在汉代很流行,汉高祖刘邦父亲就很喜欢斗鸡,刘邦为孝敬父亲不仅在距离长安不远的地方建起了“新丰县”,而且招来家乡斗鸡之徒。汉代的长乐宫中还设有斗鸡台,是皇帝观赏斗鸡的场所。汉武帝时期经常举行斗鸡、蹴鞠比赛,被称为“鸡鞠之会”。到了唐代,唐玄宗也设有“鸡坊”,饲养了上千只斗鸡,专用于比赛。此外,斗鸡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是有的。法兰西军事博物馆就藏有许多斗鸡造型的藏品,公鸡作为警觉、抗争和英勇的象征被塑造于各种物品上,如刀剑、旗帜、加农饱、军鼓、海报等等。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鸡与器物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许多以鸡为造型制作的器物,成为中华文明中璀璨的一角,比如取鸡的形貌制成的祭祀时用的盛酒“礼器”——“鸡彝”,还有更广为人知的是鸡首壶、鸡缸杯等。

鸡首壶俗称“鸡头壶”,壶身一侧通常贴有鸡首状的流,创烧于三国末年,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东晋时,鸡首逐渐成为与壶腹相通,可以出水的流部,增添了实用性。至唐代初年,鸡首壶逐渐演变成了执壶。江苏镇江出土有一件东晋时期的黑釉鸡首壶(图五),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盛酒器,壶的颈部纤细、腹部浑圆,肩的一側是立体的鸡首形壶嘴,另一侧是曲形把手,连接着口部与肩部。整体造型较为别致,鸡头仿佛是在引颈眺望,与把手遥相呼应,整个器物的外形曲线流畅,壶身通体黑釉,釉色均匀纯净,色泽乌黑又隐隐泛着亮光。

鸡缸杯,如今在收藏拍卖市场上可谓炙手可热,然而在500年前也不过只是诞生于明成化(1465-1487)年间的小酒杯,但其好口碑的确是在彼时已经落下了。明朝隆庆年间的郭子章《豫章陶志》就有“成窑鸡缸杯为酒器之最”之说。明代万历沈德符在《野获编》中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清朱琰著的《陶说》中有:“成窑以五色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值钱十万。”清代收藏家高江村在其《成窑鸡缸歌注》中有:“成窑酒杯,各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莹洁而质坚,鸡缸,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尤其喜爱鸡缸杯,不仅命工匠烧造,还亲自题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乾隆粉彩拳石牡丹纹鸡缸杯(图六),不过此杯在烧造时还有创新,杯身进行了加长,更显俊秀,杯身上绘有两组图案,其中一侧描绘的童子戏鸡,童子抬腿扬手似乎正撒米喂鸡,充满童趣,另外一侧上方是御制诗一首,下方绘有母鸡回首唤小雏鸡的场景。

(责任编辑:耿坤)

猜你喜欢

斗鸡养鸡鸡舍
冬春养鸡如何提效
伏天养鸡 注意这四点
春季健康养鸡突出“四个关注”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原来“再接再厉”说的是斗鸡
鸡舍消毒程序小结
鸡舍消毒程序小结
鸡舍
鸡年娱乐话斗鸡
古巴斗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