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陶瓷精准修复技法运用与鉴赏

2017-06-23徐圆圆

文物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釉面器物瓷器

徐圆圆

收藏热兴起,越来越多的私人藏家为了提高手中伤残高档古陶瓷的经济价值和收藏鉴赏价值,瓷器修复应运而生。在进行修复时,要求针对不同时期的瓷器,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技法使修复处与原瓷的质地、密度、色彩等几乎一致。此种修复方法难度大,要求精准度高,所以能够达到高水平的人凤毛麟角。

笔者长期致力于古陶瓷精准修复,潜心研究和总结各种技术手法,对不同瓷器的材料构成,理化性质等做定性,灵活选用不同的技法来对古陶瓷进行精准修复。已达到有别于一般修复技术的高端精准修复。本文介绍古陶瓷精准修复的技法,材料和技巧,通过列举笔者在修复典型器物中的技法运用,进一步阐释该技法的优越性,并附上典型器物修复前的状态和修复后的效果,以供读者赏鉴。

一、中国古陶瓷修复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瓷器修复的历史悠久,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意思就是没有独门绝技无法修复瓷器。目前所见明代官窑瓷器中常有修复件出现。过去的修复方法是用锔钉将破损瓷器结合在一起,再在结合处涂上防水材料使之不漏。民国时期,随着博物馆的建立,为了展示和保护大量破损的出土瓷器而采用石膏黏合的方法修复。此法虽不能恢复瓷器原貌,却能让观者体会到文物出土时的状态。近十余年来,随着社会上大规模收藏热的兴起,大量瓷器不断从分散趋向集中,而其中残缺并具有极高价值的瓷器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了提高这些有伤残的高档瓷器的经济价值或收藏观赏价值,现代瓷器修复行业便应运而生。目前国内修复行业的现状是:从业人数与大量待修复的瓷器不成比例,从业者大多对修复缺乏深入研究,更无完善的理论形成。

二、古陶瓷修复的三大发展方向

文物修复所含范围较广,如铜器、漆器、竹木牙雕的修复等,古陶瓷修复也是重点。我国传统古陶瓷修复方法之一的锔瓷,工匠在修复时先把破碎的瓷器拼好,再用金刚钻钻孔,最后用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有的使用价值。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修复技术正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根据不同的修复要求和要达到的目的,可把古陶瓷修复归为三类:一类是考古修复,由国外传入。在修复时只将瓷器碎片粘贴,在缺损处补上白石膏,无须上色,做旧。目前在考古研究单位普遍使用,目的是为了给考古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直观的实物资料。

另一类是展览修复。为了提供理想的陈列实物,供广大观众参观,而对一些残破的古陶瓷进行复原修复,恢复其原有的形状面貌。在修复时要求对古陶瓷缺损处进行修复,并补上颜色,使观众看不出器物损坏的痕迹,但会刻意留下背面不去修复,以便于将来辨识。

第三类是商业修复。收藏热兴起,越来越多的私人藏家为了提高手中伤残的高档古陶瓷的经济价值和收藏鉴赏价值,修复应运而生。在进行修复时,要求针对不同时期的瓷器,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技法使修复处与原瓷的质地、密度、色彩等几乎一致。此种修复方法难度大,要求精准度高,所以能够达到高水平的人凤毛麟角。

三、如何实现古陶瓷修复的精准化

目前古陶瓷藏家们对修复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长期致力于古陶瓷精准修复,这样的修复理念与方法恰恰满足了藏家们的迫切要求。当今的主流修复技术是用喷笔上釉上色,这种方法会造成修复范围增大,破坏古陶瓷的原貌。因为古陶瓷釉面纹理变化微妙,釉色的色相较为复杂,喷笔的单一色彩和大面积遮盖根本不能达到精准修复。如:在修复青花瓷时,喷笔根本无法做出青花的晕散效果。所谓精准修复就是要做到修复手法精准到毫米级。按照器物完好处的面貌,准确地的描画出每一毫米的纹理与色彩变化。这需要较高的美术功底与修养,还需要熟练掌握修复的操作步骤,并发扬大国工匠的精神。在飞机制造中有某些重要的零件是机器制造不出来的,只有靠人工敲打制作而成。瑞士最昂贵的钟表也要靠人工完成最核心的部分。人的手是世界上最灵巧的,是机器无法代替的。所以想要达到古陶瓷修复的精准化,就必须多思考,苦练手上功夫。

四、精准修复的技术手法

不同时代、地区、窑口的古陶瓷,有着不同的风格面貌,即使在相同的时代和地区,同一批窑中的器物,都会因为烧造时受热不同,釉面在高温熔融的状态下呈现出不同的窑变效果。加之历经上百年的岁月洗礼,这些古陶瓷或出土或传世,抑或受自然因素的作用和人为的破坏,造成每一件器物的状况都独一无二。单用喷笔一次性喷塑是绝对无法达到精准的效果。这就要求在修复时使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复原古陶瓷的缺损处,使其与完好处一致,让观者体会到文物本来的面貌,提高其经济价值和收藏鉴赏价值。通过运用透明薄涂法,不透明敷色法和不透明一次着色法,对不同器物的材料构成,理化性质等做定性,灵活选用不同的技法来进行修复,以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

(一)透明薄涂法

透明薄涂法是指使两种色彩通过视觉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它与单纯通过两种颜色调和出来的第三种颜色在色相上相同,但在视觉效果上不同。由视觉調和产生的第三种颜色具有微妙的珠宝般的光泽。因此,利用透明薄涂这一技法对釉层透明度高的破损古陶瓷进行修复,可以使修复部位色彩通透、层次丰富,更加接近原有器物的效果。

例如明成化龙泉窑衔环双兽耳瓶(图一),此瓶为成化官窑瓷器,釉色葱翠,胎薄釉厚,釉层透明,玻璃质感强。如果一次上色,无法达到龙泉窑釉的那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颜色。需要采用多层次透明薄涂法,使下层的颜色能隐约透出,与上层颜色形成变化的微妙色调。

又如,对单色釉器物进行修复时,不能因为单色釉通体为一色而采用简单的调色方法进行修复。仔细观察会发现,单色釉器物釉色依然莹润多变,一次上色会造成修复处颜色呆板,所以也需要采用多层次透明薄涂法。

另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器物的釉色情况,灵活运用透明薄涂法。以红釉器物为例,虽然乍看器物通体施红釉,釉层肥腴、釉面莹润、呈色稳定,但细看就会发现高温熔融状态下釉层出现垂流,致使器物出现堆釉或出筋处露白等现象,此时更需要根据釉层深浅来增加或减少透明薄涂的层数,使器物釉面发色浓厚处深沉,浅淡处娇嫩。此外,瓷器是通过窑内1200℃-1400℃的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的釉面会因为烧成气氛、燃料、温度的不同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因而釉色的色相比较复杂。如果使用一次性调和出的色彩,无法准确地表达出瓷器釉色的色彩倾向,只有通过透明薄涂法,冷暖色彩多层交错完成,才可以很好的控制色彩的冷暖关系,使最后所呈现的色彩柔和、含蓄,更接近实物颜色。

(二)不透明覆色法

画家经常用透明覆色法表现暗部的或阴影中的物象,以产生稳定而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用不透明覆色法处理中间调子和亮部,层层厚涂,以此来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瓷器分为单色釉、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等等。除了单色釉瓷器,因涉及的颜色较单纯,在修复时只要使用一两套色彩即可。其余的大多需要使用繁多的色彩。而不同的色彩因为受到釉料,透明釉覆盖的厚度,窑温等因素的影响,在修复时需要注意区别对待。

明成化斗彩瓷的修复难度最大。成化斗彩瓷是中国制瓷史上辉煌的一页,早在明代就已经有极高的评价。在对斗彩瓷器物修复之前,必须先要了解他是如何烧制而成。斗彩是在白色瓷胎上用青花勾描出纹饰构图的轮廓,然后罩透明釉高温烧成,再在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料,复入炉低温二次烧成。例如,在对明成化斗彩龙纹天字罐进行修复时(图二),要把青花部位、白釉部位及釉上彩部位分开处理。因为青花部位颜色幽深艳丽,需要通过透明覆色法描画出其稳定、深邃的色彩效果。而白釉部位,釉色呈现青白色,表里多为均匀一致的,在修复时需要用微透明的青白色进行层层覆盖,以达到与完好处釉面一致的肥厚细润感。最后再用透明覆色法在青花勾描出的纹饰中填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成化斗彩中的彩料是低温釉二次烧成的,修复时需使彩釉有微微的堆塑感,这也是精准修复所必须做到的。整个修复过程除了对色彩的薄涂和厚涂有讲究以外,上彩的先后顺序亦不能弄错。

此外,在瓷瓶上的双耳与口沿部位,瓷塑人物的手指与底座部位等,这些都是瓷器最脆弱的部位,损坏的概率非常高。如需在一件器物中同时修复双耳与口沿,就需要注意到瓷瓶的双耳处往往釉色透明,而口沿处因为烧造时釉汁向下流淌,会透出下面的瓷胎,常会比其他部位颜色浅,釉面薄。在处理一件瓷塑人物破损的手指与底座时,也要观察到手指处通常釉色滋润,底座处通常是不施釉的露胎部位。在对这些不同质地的部位进行修复时,要灵活运用透明覆色法与不透明覆色法,使修复处保持器物原有质地的特点,做到精准修复。

(三)不透明一次着色法

使用不透明一次着色法修复时,每笔的颜料浓厚,色彩饱和度高,笔触清晰,形成肌理效果。瓷器修复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需要平心静气,细心加耐心。富有情绪化的技法是无法修复好瓷器的。但在处理古陶瓷的一些特别部位时,不透明一次着色法反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器物没有施釉的露胎部位或颗粒比较粗、瓷化程度较差的高古器物进行精准修复时,需要使用比较浓厚的色彩进行覆盖。为了使器物修复后的纹路或机理与周围完好处一致,还需要配合相应的笔势的运用才能达到精准的效果。

例如:在对口沿釉层薄、露出胎骨的瓷器进行修复时,除了要模仿出露胎处的粗糙质地,还需要模仿出器物上因工匠拉坯时留下的均匀的旋纹,这时可以采用不透明一次着色法。将画笔蘸满浓厚的颜料,单向、均匀地拖拉笔头,以塑造出与周围一致的纹路。

又如:在对瓷器底足无釉、涩胎处进行精准修复时,需要根据胎底的不同质地来进行修复。如果是民窑器物,底足粗糙,粘有许多沙粒,就要采用局部堆砌的方法,做出粗糙感,再用点状笔触模仿出黑点或沙粒的效果。如果是官窑器物,修胎精细,就要用均匀的平涂法来模仿出细腻的质感(图三)。

五、精准修复中的材料技法

要想达到古陶瓷精准修复,就少不了各种化学制剂的配合。古陶瓷修复一般采用基底层、绘画层、保护层三个基本层次组合而成的。每个层次都有其重要的作用。遵循这其中的层次关系,就能更好地控制最终修复的效果和寿命。这三个基本层分别为填料层,一般采用石膏加入树脂黏合剂或环氧树脂黏合剂或紫外线固化树脂做底子。中间层,一般采用耐候性好,不易褪色,色彩丰富的硝基漆或丙烯酸涂料。表面涂层,一般采用液体有机玻璃,丙烯罩光釉等来模仿釉面光泽。针对不同的瓷器使用适当的方法,才能保证下一步修复工作的顺利展开。

(一)“快”与“慢”的运用

在古陶瓷精准修复中,会采用分层修复法对器物进行修复。通常,底层材料会采用干燥速度比覆盖层材料干燥速度略快的打底材料。修复过程中先使用快干的材料,干燥后再用慢干的材料来覆盖,这样既缩短了修复时间又不会影响到覆盖层的牢固度。

瓷器修复中的基底层又叫填料层,在对瓷器缺损处进行清洗后,就要根据不同器物瓷胎的质地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填充、塑型。制作时,在石膏中加入树脂黏合剂或环氧树脂黏合剂或紫外线固化树脂等作为填料层。在选择胶剂时除了要考虑古陶瓷的质地,缺损程度,原有瓷胎的透光度等问题,还要考虑使用在室温条件下便于操作的迅速干燥的材料作为填料层。在对缺损瓷器进行修复时,需要按照器物缺损处的形状、结构进行填充、塑型。如果填料干燥过程缓慢,就容易使已经塑好的型坍塌变形,从而增加后期的打磨工作。

(二)“粗”与“细”的运用

精准修复中一般会先使用质地粗糙一些的基底层来增强对覆盖层的吸附力。填料层,中间层,都需要选擇相匹配的材料。在制作填料层前,需要先对古陶瓷的瓷质进行判断,瓷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胎质较细腻,瓷化程度良好;另一类颗粒较粗,瓷化程度较差。瓷化程度良好的瓷器,因其质地紧密,需要采用稠厚、黏附性高的材料作为填料层。而瓷化程度较差的瓷器,因其质地松散,为防止其在修复中受到二次损伤,就需要选择有渗透效果的材料作为填料层。除了根据瓷化程度选择填料层材料外,还要考虑到中间层能否牢固的黏合在填料层材料上,使其不易剥落。如果填料层材料不够粗糙,就需要在填充材料干燥后人为的用砂纸将其打磨粗糙,以便于中间层涂料附着其上。同时粗糙的质地也可以模仿瓷器天然的瓷胎纹路,让修复处更加接近周围的完好处。

六、古陶瓷精准修复中常用到的技巧

点 点是一种表现层次的重要技法,在古陶瓷精准修复中运用最多。它与线条、体、面相结合可以产生丰富的对比效果,对描绘物象的质感能起到独特的作用。在古陶瓷精准修复中,点可以起到肯定又不死板的过渡效果。例如:钧窑瓷器(图四)色彩丰富,又因釉面较厚,煅烧时釉面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下,往往会出现“兔丝斑”“走泥纹”等现象。在对此器物进行精准修复时,需要先对器物釉面窑变进行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再运用点状笔触做出或疏或密,或浓或淡,繁而不乱的效果来。此外,修复中讲求“修旧如旧”。古陶瓷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会留下锈斑、棕眼等污垢,在精准修复时需要注意保护其旧貌,运用点状笔触可以灵活不死板的模仿出这些效果。

线 那些由纤细、豪放、工整、随意的线反复交错叠压产生的纹饰画面,让古陶瓷的艺术语言更为丰富。在古陶瓷精准修复中,无论是磁州窑中潇洒自如的划花,还是青花瓷上勾画的各种纹饰,无一不是线条语言的运用。在进行精准修复时,要对原有瓷器的线条表现形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和理解瓷器上线条的神韵。再根据画面的需要来选择下笔的方式,使修复部位的线条与原器物上的线条神韵一致。除了古陶瓷上人工绘制的纹饰线条外,器物上还会有天然的线条出现。例如官窑、哥窑瓷等,在这些瓷器上布满较大的黑色及较小的黄色开片,俗称金丝铁线。对于这些自然形成的线,在精准修复时也必须用笔勾画出来。在勾画时要细心观察线的走势与排列关系,下笔时保持线条的粗细一致。使修复处的线疏密有致,与自然形成的一致。

涂 涂是构成体块的主要方法,涂的方法有平涂、薄涂、厚涂、晕涂等。在修复中笔者会根据修复面积大小的需要,灵活采用各种涂法。根据器物的釉色、釉层的厚度、透明度等来选择合适的手法。平涂法是一种常用的技法,用于缺损面积大的器物,均匀地涂抹可以避免留下笔触、肌理等,还可以使修复处颜色匀均,与完好处釉面一致。薄涂法用于釉层厚、透明度高的瓷器,用笔一层一层薄薄地涂,直至产生色彩通透、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厚涂法用于釉厚不透明的瓷器或瓷器露胎处,使用厚涂法让色彩肥厚细润,还可以用堆砌的方法做出笔触或机理的效果。晕涂则可以用于局部色彩出现晕散效果的器物。总之,运用适当的方法对不同器物的色彩、质地等进行分开修复,灵活采用不同的涂法以達到精准修复的效果。

扫 在古陶瓷精准修复中,常趁颜色未干时用笔轻扫来衔接两个邻近的色块,使它们不会显得太过生硬。精准修复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才能自然地衔接好修复部位与邻近完好部位。古陶瓷由高温烧造而成,釉中所含的不同金属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变化万千的釉色。因此修复处在色彩上与完好处或多或少会有细微的差别。除此以外器物完好处釉面中如含有丰富的气泡、开片、细密的棕眼等这些细微的釉面变化时会加大精准修复的难度,也会使精准修复部位与邻近完好部位有细微的差别。这时可以用笔在修复部位与完好部位的交界处轻轻地拖扫,使两部分上下交错,制造出生动,不生硬的效果。此外,扫还可以使用在晕散效果上。在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中(图五)常见有釉下彩晕散现象。在对色釉处和白釉处进行精准修复后,可以用笔小心地将色釉处从里向外的扫开,使修复处的晕散效果与周围完好处一致。

七、结论

瓷器修复在中国虽历史悠久,但就近十余年发展起来的商业修复而言,现在的从业者大多对修复缺乏深入研究,真正能够达到高水平者可谓凤毛麟角。随着社会上大规模收藏热的兴起,古陶瓷收藏家们对商业修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的修复已不能再满足他们较高审美与品位,提高手中伤残高档古陶瓷的经济价值和收藏鉴赏价值已成为他们的一致要求。笔者一直致力于古陶瓷精准修复,潜心研究和总结各种技术手法,对不同瓷器的材料构成,理化性质等做定性,灵活选用不同的技法来对古陶瓷进行精准修复,已达到有别于一般修复技术的高端精准修复。文中详细介绍了古陶瓷精准修复的技法,材料和技巧,通过列举笔者在修复典型器物中的技法运用,进一步阐释该技法的优越性,并附上典型器物修复前的状态和修复后的效果,使文章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责任编辑:阮富春)

猜你喜欢

釉面器物瓷器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一种高温镁质无光釉的研制*
工艺参数对日用陶瓷镁质无光白釉的影响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