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建设视野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7-06-21赵卢雷

理论观察 2017年5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路径探析生态文明建设

赵卢雷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影响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但经济发展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人民身心健康遭到极大威胁,极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立足文化建设视野下考量,这对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将是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辩证关系;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05;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5 — 0121 — 05

当前,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生态危机也是层出不穷,对人类产生了严重的生命威胁。中国生态问题极其严峻,同时政府也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案。中共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可见一斑。因此,从文化建设的视野下探寻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为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合理路径带来更多的启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

文化与自然紧密相连,文化是在一定自然中形成的文化,自然是在一定文化下形成的自然。自然的多样性孕育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样性守护着自然多样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应先进生产力的文化,是根源于人民群众实践之中的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成果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同样,生态文明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文明形态,是符合人类文明演化规律,因而也是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两者关系辩证,互相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方向和动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内涵和扩大视野。

(一)生态文明影响文化建设

1.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上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超越。马克思、恩格斯早起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业文明给人类所带来的生态灾难,提出了许多合理的生态伦理思想警示人类。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不能照搬照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理论。但是需要挖掘其积极价值为我所用。社会核心价值观中有两点强调“和谐”与“文明”。这里的“和谐”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这里的“文明”既有个人素质的提升,也体现了社会形态更加走向文明。而生态文明建设与这两点是完全契合的。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2.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思维认识

生态文明不仅涉及的是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有深刻的塑造。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灾难,就是由人类盲目崇信“人类中心主义”,“唯科学主义”所造成的。而生态文明理念将扭转人们这种错误认识,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因而,能够深化人与自然的之间关系的认识。第二,受“科学主义”影响,信奉科学至上。将科技简单作为获取价值的工具手段,把科技是否有用作为衡量科技的标准。生态文明理念则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取向。第三,培育了人们生态伦理道德。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们消费观念也变得危险。异化消费、虚假欲求接踵而至,导致生态伦理道德丧失。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的是对自然界的一种道德关怀,有利于塑造合理健康的生态伦理道德。

(二)文化建设影响生态文明建设

1.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论必然引领行动的推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并对未来的文明走向有了一定的科学预设。而其中的节约思想、环保思想和生态伦理思想也与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高度契合。因而,必须从国家层面确保马克思主义及其生态文明观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从而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

2.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向引导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而优秀的文化对人的影响又起着积极引导的作用。生态文明理念作为当今最先进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灌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必将对广大人民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产生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构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内容的文化建设有利于人们摒弃不科学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培育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从而在整个社会领域给予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正确的方向引导。

二、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战略的组成部分,既是对历史的深思也是对现实的考量。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要求向生态文明演进;另一方面是对当前中国生态危机的现实思考。

1.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循序前进的,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再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相应的,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三大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这几种文明都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而推移的。每一种文明将被后一种更高级的文明所取代,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工业文明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极大提高社会了生产力,是以往任何社会制度所无法比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子啊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资本主义的巨大历史进步性彰显无遗。一切都好像意味着人类对自然已经进行了彻底的征服,自然界屈居于人类改造之下。“但是我们不应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3〕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等,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使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极大地威胁。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发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更加突出,最终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同样,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必将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利于人类长远发展,这就内在的要求工业文明被生态文明所取代。

2.对当前中国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厂林立、交通网密布、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生产力虽急速发展,但却以牺牲能源资源、清洁环境为代价的。主要集中表现为:一,水污染严重,全国七大水系中有近一半污染,而湖泊则普遍污染,以太湖和巢湖最為严重。二,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已经成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世界一大排放国。酸雨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一,长沙等地是“十雨九酸”。三,生态系统退化。森林和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肺”“地球之肾”。多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草场严重退化,湿地萎缩,而荒漠化在加剧蔓延,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都是人类以牺牲生态环境获取经济利益而付出的惨重代价。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只有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理念,生态危机才能避免,才能早日实现美丽幸福中国梦。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从文化建设视域下探讨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是一种有意义尝试。

(一)三位一体:构建国家主导、社会协同、个人参与的多元格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所涉及内容广、问题多,因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必须发挥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共同参与,才能取得良好成果。

1.国家层面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所证明的一门科学,它从根本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政治、经济和军事均有涉及。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系统介绍阐述生态思想,但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便有体现资本主义经济是造成一系列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今天,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使其系统化,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思想。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是统一而非对立隔绝的。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人类只有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和尊重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关系。我们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第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改造世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科学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谋福。同时,我们需要节制物欲膨胀,不能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要给大自然留下修养生息的恢复空间,让我们这一代乃至后代永续发展。

(2)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有核心价值观,它引领和体现这个国家的方向和性质,也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助推器,从根本上决定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集中反映了在思想精神层面的要求,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提出了不同远景,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前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提供智力支持。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错综复杂。国家在生态发展方向的政策力度不够,宣传不强。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整体生态社会氛围缺乏。公民生态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亟需社会核心价值观来统领我国生态建设,进行科学的生态顶层设计。国家通过不同形式宣传核心价值观,使之潜移默化。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人群聚集性,进行宣传教育,尤其将生态理念贯穿其中。总之,国家必须牢牢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和性质,着力打造“生态国家”、“生态社会”、“生态公民”。

2.社会层面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以国家为主导,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只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向前推进。这就需要在学校和社区两大人群聚集区宣传教育,生态社会目标才能取得实效。

(1)学校教育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定性的重要地方。学生的意识行为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所以,学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各种手段为学生灌输健康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其掌握处理生态问题的技能和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小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应采取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比如动画片、寓言故事之类。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性的重要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可以采取系统性讲解环境保护法以及开展相关生态保护实践活动等。大学生作为直接面向社会的群体,应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可以开展生态专题讲座,并在全校公共课上安排相关生态保护课程;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下乡调研活动,切实了解实际情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和生态道德意识。

(2)社区作为公共聚集地,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活动的开展。良好的社区文化是广大居民日常生活所向往之地,这为创建文明社区、生态社区奠定了基础,也为广大居民培养生态环保意识提供了精神动力,必须结合社区具体特点打造特色生态社区。其一,创新形式,举行具有生态理念的文艺活动并且采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搭台”、“唱戏”之类。既能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使生态能意识为大众所接受。其二,打造榜样,模范的带动力量作用是无穷的。在思想上和生活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在社区能积极感染他人带动他人。对此应积极鼓励和宣传模范人物。其三,举办多样环保志愿者活动。在小区设立垃圾回收站,再进行无害处理。废旧衣物集中回收,捐赠给贫穷地区。这些都不仅会丰富社区居民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广大居民树立生态意识。

3.公民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一位公民参与其中,我们每位公民应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一方面,培养根深蒂固的生态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将生态意识运用日常生活中,争做一名合格的生态公民。

(1)我们应多渠道培养自己的生态意识。例如:我们可以主动了解相关环境保护的常识,以处理日常遇到的生态小问题;阅读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条文,增长自己的环境法律意识;观看相关环境影片,意识到当前生态危机的严重性,以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我们应该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以浪费自然资源且严重环境污染的不合理方式,这才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破裂。例如:一方面,养成在生活中节气、节水、节电,用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车等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以避免浪费资源。

(二)齐头并进:文化产业生态化与文化事业生态化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化理念融入其中,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绿色健康发展,也能推动人民群众生活的多彩高雅。

1.文化产业生态化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将生态理念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它实际上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生态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向社会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产品及服务。它不仅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还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达到可持续发展。

第一,应形成合理的文化市场主体,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也出现许多大型的文化企业。但是相比较国外,我国企业文化市场单一,发展方式较落后,因规模小、融资难、管理差等缺点导致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一方面,政府应首先重点扶持大型生态文化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片。其次给予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和方向引导,使其更能了解市场走向,打造生态文化企业。政府更要加强文化监管,使文化市场与生态文明主旋律相符合,能营造健康有益的生态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合理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低,更缺乏生态发展理念的国际标准。转变过去的落伍淘汰的方式和树立新理念迫在眉睫。必须将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元素注入其中,充分利用科技研发高质量、新颖的作品。更多挖掘创造具有生态理念的作品,赶上国际潮流并能积极引领潮流。总之,既要形成以大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为辅的多元格局,繁荣生态文化市场;又要转变发展模式,打造以生态元素为核心的文化企业。

第二,优化生态文化产业布局,带动文化生态消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庞大的群众消费。我国文化产业地域分布极不合理,表现为东部和城市产业发达,西部和农村文化产业落后。在发展這些较好地缘优势的同时,政府应有政策倾斜与落后地区。一方面,对其加大财政支持。壮大规模、引进技术,解决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另一方面,科学引导和管理。帮助其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秉持生态文化理念,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有了良好的文化产业,必然吸引庞大消费群体。当今,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已是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不断提高文化质量和服务水平,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开阔文化消费市场。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其中,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生态文化成果的同时,这种生态文化理念便潜移默化根植到消费者的脑中,这便间接的将生态理念传播出去,使广大群众树立了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文化带来的高质量享受反过来会吸引更多人来消费,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2.文化事业生态化

文化事业主要是以提供场地设施,从而满足人们娱乐、交际、休闲等精神需求的一种社会公益性的活动。作为非盈利性事业,打造生态文化事业,对提高国民素质和丰富人民生活有极大的益处。

第一,完善文化事业建设机制,创新发展模式

政府应对文化事业的发展采取帮扶政策,加强监督管理,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合理机制。首先,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体系重点扶持培育核心有竞争力的文化事业,另外也要注重对社区和乡村文化事业的重视,形成较为合理的体系。其次,加大生产和传播有益的大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多良好途径。“‘十一五期间,全国1734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实现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6〕最重要的是,必须打造生态图书馆、生态艺术馆、生态博物馆,走低碳环保的文化事业。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能使公益性文化事业朝向生态化发展。最后,文化事业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没有创新,便是一潭死水。须在内容上以生态理念为主题注入新血液和形式运用高科技提高视听之感,这不仅能保证文化的吸引力,还能传播生态理念。

第二,培养核心文化品牌,普及优秀文化成果

一方面,核心文化品牌就是一张无形的名片,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核心文化品牌的树立不仅需要有核心的理念还要有核心的技术。这种核心理念便是生态文化理念,而核心技术便要依赖于科技创新。核心品牌的打造在全社会具有带动效应,能为文化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公益性文化事业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有权享受优秀文化成果,因而文化事业应坚持种类多样、内容多彩和特色鲜明。只有这样,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借助文化事业的平台将此理念普及到每个村、社区乃至全社会之中。正如李克强所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充分提供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同时,更多提供生态产品”。〔7〕人民群众在享受绿色健康优质的产品同时,这种生态绿色需求也会成为社会主流,进而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也会得到推广。

(三)内外联动:继承借鉴国内外优秀生态文化思想

古今中外,有许多科学合理的生态文化思想和经验。我们应充分挖掘吸收、交流借鉴,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方案。

1.继承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文化思想

在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被探讨的重要哲学命题。春秋战国时期,各界学派便对此有所阐述。这些古代思想家倡导人与自然的平等、保护环境,尊重珍爱生命的许多思想,虽然不可避免的具有经验性的直观性,但是仍闪耀着宝贵的火花。其中,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代表。

第一,发扬儒家提倡规律的“以时禁发”思想。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在生态文化方面也留下许多宝贵思想,其中便有强调尊重万物生长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时开发资源,才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可持续性。如孟子所言:“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用也。”尊重生物生长规律,生物能循环发展不灭,资源便享用不尽,如此便可国富民强。这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中强调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以个人贪欲违背自然规律的思想接榫。

第二,吸收道家强调一体的“物我合一”思想。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是一整体,万物本源乃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从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共性来看,他们都含有‘阴阳,都是有阴阳二气妙合而成”〔8〕而天地万物则是由阴阳二气产生。所以道家思想中强调要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而不凌駕于自然界之上,这对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十分肯綮。

2.借鉴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经验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起步早,他们实行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当今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条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严峻的生态危机,相继出台系列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在强制性的法律措施下,逐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英国为例。“1873年,‘雾都伦敦煤烟中毒死亡人数较前一年多260人,1880年和1892年烟雾夺去1000多人生命。英国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也造成了1000多人死亡”。〔9〕然而到了1981年,“英国城市上空烟雾的年平均浓度只有20年前的1/8,因污染严重而绝迹多年的多种小鸟,重新飞翔在伦敦的上空”。〔10〕

第二,重视环境教育。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其以重工业为核心,由此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民众深受环境污染之苦。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环保运动,以呼吁全社会民众树立生态意识。另一方面,政府也十分注重环保教育。而早在1965年,日本一些学校就出台推进环保教育的《学习指导要领》,各年级各阶段详细规定了有关环保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此后,这种环保教育不断完善,全民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

〔4〕习近平.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N/OL〕.中国青年网, 2013-09-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6〕惠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而面临的问题与路劲选择〔J〕.领导之友,2011,(11).

〔7〕李克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01).

〔8〕王春益.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4:256.

〔9〕〔10〕赵凌云,张连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32;438.

〔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路径探析生态文明建设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