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7-06-19张雪飞

当代医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甲磺酸血液学遗传学

张雪飞

(德宏州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云南芒市678400)

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张雪飞

(德宏州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云南芒市678400)

目的分析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3例,依据病程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2),观察组为病程<12个月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患者,对照组为病程≥12个月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晚期患者,均采用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完全血液学缓解情况(61.29%)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87.10%)优于对照组34.38%、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12=4.573,c22=5.028,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指标分别为(1 433.65± 301.21)个/µL、(789.64±156.22)个/µL、(1.79±0.51)%,优于对照组(1 136.07±290.06)个/µL、(701.03±106.64)个/µL、(1.14±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995,t2=2.637,t3=5.69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68%)低于对照组(31.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475,P<0.05)。结论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提高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早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为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影响骨髓和血液的恶性肿瘤,约占成人白血病的20%,发病初期大多患者无显著症状,病情可由慢性期进展为加速期、急变期,逐渐出现低热、乏力、腹胀、贫血、脾肿大等现象,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研究选取6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探究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对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德宏州人民医院2013年11月~2016年1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3例,依据病程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2),两组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排除并发心脏病、肾病患者。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35~67岁,平均(49.35±3.76)岁;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36~68岁,平均(49.91±3.89)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340)400 mg/d,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用药剂量,若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可暂时停药或减少剂量。

1.3 疗效评价标准⑴外周血白细胞<10×109/L,血小板<450×109/L,骨髓中原始细胞<5%,无白血病症状和体征,且持续4周以上为完全血液学缓解(CHR)。⑵细胞分裂中期Ph染色体阳性细胞消失为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细胞分裂中期Ph染色体阳性细胞<40%为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R);细胞分裂中期Ph染色体阳性细胞40%~99%为微小细胞遗传学缓解(MCR)。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为CCyR、PCR之和。⑶采用流式细胞术[2]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指标。⑷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完全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对比观察组完全血液学缓解情况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12=4.573,c22=5.028,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完全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对比

2.2 两组CD3+、CD4+、CD4+/CD8+指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CD3+、CD4+、CD4+/CD8+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14,t2=0.003,t3=0.0912,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995,t2=2.637,t3=5.694,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3/3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26%(10/3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475,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情况(n,%)

3 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由于机体造血干细胞异常转化,导致白细胞计数持续上升,从而引发髓系恶性克隆性白血病的发生。有关报道指出[3],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若得到有效治疗,且病情无进展,8年内其生存率达92%。传统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采用干扰素-a、化疗等,但未能有效延长患者的慢性期和长期生存期,疗效并不满意[4]。自1998年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出现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发生改变,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交互移位,形成费城(Ph)染色体,使酪氨酸激酶活性被异常激活,导致自身及细胞内下游信号通路中底物蛋白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诱发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对靶细胞的基本活动造成干扰,细胞周期失控,从而产生增殖恶变,白细胞持续增殖,最终发生白血病[6]。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高度特异性,是针对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靶向物质,可与底物竞争位于激酶催化中心的结合位点,使磷酸基团向酪氨酸残基转移被阻断,阻止酪氨酸激酸磷酸化,从而抑制慢性粒细胞增殖,且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口服后,可被迅速吸收,利用度达98%,因此其治疗效果良好。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完全血液学缓解情况、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D3+、CD4+、CD4+/CD8+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说明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能显著缓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祝文娟等[7]在“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的研究中显示,入选的1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均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15例患者外周血Bcr-Abl/Abl转录水平<10%,说明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与本研究部分结果保持一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安全性高于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另外,有关研究[8]指出,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在应用过程中,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含量可能表现为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7.9%、21.4%,本研究未见该不良反应,可能与入选对象的体质和例数有关,关于其真实性和具体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能显著提高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增强机体免疫力,一旦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应及时治疗。

[1]王良妥,张湘兰,司徒健瑜,等.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效果的相关因素研究[J].安徽医药,2016,20(1):171-174.

[2]张刚强,冯利得.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7):83-84.

[3]张杨,闫振宇,陈乃耀.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6):1050-1054.

[4]陈文婷,姚红霞.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15,15(6):740-742.

[5]刘婕,刘霞,郭海青,等.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疗效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12):1524-1526.

[6]晋红丽,韩艳玲,张艳影.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6):23-24.

[7]祝文娟,尹大伟,李琚,等.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5):671-673.

[8]江倩,赵东陆,金洁,等.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早期疗效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5,36(8):651-65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6.020

猜你喜欢

甲磺酸血液学遗传学
临床血液学检验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实验设计巧断遗传学(下)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医学遗传学PBL教学法应用初探
表遗传学几个重要问题的述评
三种实验兔血液学指标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