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青龙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外寒内热证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6-19靳方怀

当代医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内热证候疗程

靳方怀

(山东省汶上县中医院中医科,山东济宁272500)

大青龙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外寒内热证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靳方怀

(山东省汶上县中医院中医科,山东济宁272500)

目的观察大青龙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外寒内热证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诊治的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均给与孟鲁斯特及布地奈德常规治疗,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与穴位敷贴、观察组给与大青龙汤联合穴位敷贴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1个月时憋喘、咳嗽、咳痰及哮鸣音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为(1.23±0.64)分、(1.56±0.85)分、(1.02±0.58)分、(2.13±0.36)分,较对照组(1.98±0.96)分、(2.07±0.92)分、(1.46±0.82)分、(2.73±0.34)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期间哮喘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观察组为(3.94±1.39)次、(2.71±0.95)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94±1.39)次、(3.41±1.48)d(P<0.05);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时哮喘控制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0%(P<0.05)。结论大青龙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外寒内热证哮喘能明显改善哮喘症状,提高哮喘控制率。

大青龙汤;穴位敷贴;外寒内热证;哮喘;儿童

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儿童为高发人群,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具有迁延不愈及反复发作的特点。中医中关于哮喘最早在《内经》已有记载[1],在金元时代才被首次命名为哮喘。对哮喘中医多采用小青龙汤进行治疗[2-3],本研究在近年来对诊治的小儿外寒内热证哮喘采用大青龙汤联合穴位敷贴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山东省汶上县中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哮喘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西医符合哮喘诊断标准[4]、病情处于慢性持续期的轻度及中度,中医辨证为外寒内热证[5];(2)年龄≤12岁,性别不限;(3)非糖皮质激素依赖者;(4)既往无规范化的哮喘治疗史;(5)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自愿配合进行此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有支气管肺炎等呼吸系统其他疾病;(2)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等可影响肺功能的疾病;(3)治疗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完成治疗疗程者;(4)敷贴穴位皮肤有炎症无法进行治疗者;(5)过敏体质者。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12岁,平均(7.42±2.10)岁,病程5~42个月,平均(27.84±9.40)个月,病情分级轻度21例、中度29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12岁,平均(7.87±2.15)岁,病程5~54个月,平均(27.51±9.16)个月,病情分级轻度23例、中度27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与孟鲁斯特(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54)5 mg/d睡前顿服,布地奈德(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987)≤5岁儿童500μg/d、>5岁儿童500~1 000μg/d雾化吸入。对照组患儿在以上用药基础上给与穴位敷贴治疗,方法如下:敷贴所用中药为白芥子、麻黄及甘遂、延胡索、冰皮适量研磨,以蜂蜜调制为糊状涂抹在胶布中心位置在肾俞、肺腧、大椎、膻中、足三里、天突、至阳、大杼等穴位粘贴,2~3 h/次,隔天1次,如治疗期间由过敏现象及时将敷贴提前取下。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与大青龙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穴位敷贴取穴等同对照组,大青龙汤组方:麻黄2~6 g、北杏3~9 g、桂枝3~9 g、石膏4~20 g、生姜5~15 g、甘草2~6 g、大枣3~9 g,具体剂量根据患儿年龄进行加减,将以上药物加入冷水浸泡20 min后煎汁,隔天1剂,1剂煎汁每天分早晚2次口服。两组患儿治疗总疗程为3个月,中医治疗疗程1个月。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治疗前、治疗1个月时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期间哮喘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时哮喘控制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包括憋喘、咳嗽、咳痰及哮鸣音四个主证[5],根据症状有无及严重程度可分别给与0、2、4、6分。哮喘控制程度依据2008年制定的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的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进行评定[5]。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憋喘、咳嗽、咳痰及哮鸣音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t=3.97、t=5.86、t=10.63、t= 10.15,观察组:t=7.46、t=8.80、t=12.99、t=17.66,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t=4.60、t=2.88、t= 3.10、t=8.5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分)

2.2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哮喘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治疗期间哮喘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哮喘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x±s)

2.3 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时哮喘控制程度比较观察组哮喘控制总有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时哮喘控制程度比较

3 讨论

哮喘在中医中属于“喘证”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有“乳子中风热、喘息肩息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有“咳而上气,侯中水鸣声”的描述,可以看出哮喘在祖国医学中早有记载。中医认为哮喘急性期主要是正虚邪实之证,正虚则肺脾气虚,营卫失和引起肺、脾、肾均出现虚证,此时风、热等外邪入侵,痰饮伏肺,因此表现为外寒而内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西医治疗哮喘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6],对哮喘的治疗中医一般辨证后分期治疗[2],在发作期如寒饮停肺则主要采用小青龙汤、痰热壅肺则主要采用麻杏石甘汤、外寒痰伏则主要采用二陈汤,缓解期如肺气亏虚可采用玉屏风散、肾气亏虚可采用金匮肾气丸、脾气亏虚可采用六君子汤。

本研究中对外寒内热证哮喘给予大青龙汤进行治疗,主要是采用发汗解表之效,以麻黄、生姜、桂枝散寒,以生姜、甘草、大枣补热伤之津,以石膏清内热,以北杏配麻黄宣降肺气促使外邪排出,各药共同作用起到治疗哮喘作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疾病主要依据中医经络理论[7-9],以穴位为载体、经络为通道,敷贴药物刺激穴位后通过穴位入经归脏,起到内病外治功效。本研究中所取穴位有疏导气机、通宣肺气、补肾固元、益气补血等功效,所用白芥子可利气祛痰、延胡索可行气活血、甘遂可泻水逐肿及消肿散结同时归肺经,诸药透皮渗入经络发挥药效。本院对外寒内热证哮喘患儿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大青龙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观察治疗疗效,结果显示大青龙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的观察组和未采用大青龙汤治疗的对照组均在治疗后1个月时憋喘、咳嗽、咳痰及哮鸣音等中医证候均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同时治疗期间哮喘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时哮喘控制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0%,治疗结果提示了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大青龙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能增强治疗疗效。

综上所述,大青龙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外寒内热证哮喘能明显改善哮喘症状,提高哮喘控制率。

[1]张燕,李风森.《内经》“虚损生痰”谈哮病的论治[J].新疆中医药,2013,31(4):3-5.

[2]刘锋娟.小儿哮喘的中医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27(2):230-231.

[3]张涛.小青龙汤治疗小儿寒性哮喘32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5(5):45-46.

[4]陈强,代佳佳.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治疗的热点问题[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8):601-603.

[5]许佩群,余德奎,许双虹,等.穴位贴敷联合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哮喘外寒内热证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31(5):752-755.

[6]方成波,周强.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J].当代医学, 2012,18(1):23-24.

[7]赵兴梅,马淑丽,王洋,等.儿童哮喘穴位贴敷疗法研究概况[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16(4):71-73.

[8]姚亮,汤杰,李海燕,等.穴位敷贴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0):2436-2439.

[9]刘永平,崔蕊.穴位敷贴防治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16,32(1):58-6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6.019

猜你喜欢

内热证候疗程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外冷内热的荒诞与苦痛:地域空间的炼金术——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解读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基于PMV 模型和FCM算法的车内热舒适评估方法
内热针临床应用研究概述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从中西医学的异同探讨中医证候基因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