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与体会

2017-06-19周金锞

家禽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病料鸭群周龄

周金锞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驻马店463000)

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与体会

周金锞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驻马店463000)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1]。2016年以来,在我县鸭群里流行了一种以发病急、传播快、致死率高及肝有血斑为特征的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主要感染1周龄以内的雏鸭,4~5周龄鸭发病率和死亡率低。本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旦发生该病,如果治疗不及时,继发其他疾病合并感染,增加治疗难度,可给养鸭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近期,笔者接诊了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现将该病的诊疗情况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6年12月5日,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某乡某村李某的养鸭场,突然发生了一种以发病急、传播迅速、致死率高以及肝脏有出血斑等为特征的疾病。发病后,该养殖户用抗生素治疗3d后,效果不明显,鸭的疾病不但没有得到控制,而且发病数量和死亡数量还不断增多,2016年12月9日来我中心就诊。笔者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最终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病,随即对发病鸭群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该病。该鸭场饲养4000只,其中1周龄的鸭2000只,4~5周龄的鸭2000只,先后共发病800只,死亡100只,发病率为20%(800/4000),病死率为12.5%(100/800)。

2 临床症状

病雏鸭精神沉郁,缩颈,翅下垂,喜卧,食欲减退或不食,不久很快发生全身抽搐、头向后仰、两脚痉挛性乱划等神经症状。个别病雏鸭在地上旋转,喙端和爪尖瘀血变暗紫色,还有的病雏鸭濒死前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还有的病雏鸭发病急,数小时之后突然死亡,没有任何症状。

3 剖检变化

先后剖检5只病死鸭,可见肝脏肿大,色暗或发黄,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见图1),脾脏肿大,呈斑驳状。食道粘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见图2)。还有的病例肾脏肿大、充血。

图1 肝脏发黄、肝脏表面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图2 病死鸭食管粘膜有出血斑

4 实验室检验

4.1 细菌培养无菌取病死鸭肝脏、肾脏等病料涂片,涂片后,经革兰氏染色镜检,未发现任何病菌;将上述病料接种于普通肉汤和鲜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h,未发现任何病菌生长。

4.2 病原学诊断用无菌操作的方法,采取3只病理变化比较明显的鸭肝脏,制成1:10悬液,离心取上清液,接种于10~14日龄鸭胚尿囊腔内,经24~72h鸭胚死亡,可见死胚皮下水肿和出血,肝脏肿大,并有坏死灶。再取病死胚肝脏病料的上清液,皮下或肌肉接种1~7日龄易感雏鸭,于接种后30~48h死亡,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初步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病。再将上述病料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PCR)检测鸭病毒性肝炎核酸病毒,结果3份样品均为阳性。

根据病鸭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环境卫生舍内保持清洁、干燥,鸭群饲养密度要适当,以200~300只一群分格关圈为好;定期对鸭舍和鸭运动场地消毒,应用2%次氯酸钠溶液和2%氢氧化钠进行喷洒消毒,每周1次[2];还要控制好舍内的温湿度,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防止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减少和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5.2 搞好疫苗接种在种鸭开产前免疫2次,间隔两周,其母源抗体可维持2周,对发病和受威胁的雏鸭群可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治疗[3]。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措施。

5.3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和全进全进制度,可减少或避免疫病的传入和发生。如需引种,避免到疫区引种,并加强检疫和防疫,病原为阴性者方可引进,同时对引进的鸭群进行隔离2周,确认无异常后方可合并入群。

5.4 治疗立即将病鸭进行隔离治疗。保持鸭舍内外干燥,通风良好,干净,同时应用百毒杀和过氧化氢等消毒液对舍内外以及病鸭接触的用具进行紧急消毒,并坚持每天消毒一次,连续消毒7d,杀灭传染源,防止疫病进一步传播。对发病鸭及时注射高免血清1ml,1次/d,连用5d。为防止继发感染,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土霉素和磺胺类等药物进行治疗,1次/d,连用7d;对未发病的鸭群及时注射高免血清0.5ml,1次/d,连用5d。另外,在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微生态制剂等免疫增强药物,提高鸭群的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治疗措施,3d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整体恢复良好。1周后电话回访,该鸭场全部恢复健康。

6 体会

6.1 该养鸭户受传统养殖的影响,只重视鸭瘟、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预防,而忽视该病的免疫接种。另外,该养殖场饲养管理差、饲养密度不合理以及环境卫生条件差等,可能是诱发该病的因素。

6.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许多中草药有调理气血、疏肝理脾以及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力功效。有研究表明,板蓝根、黄芪、黄连、金银花、连翘、龙胆草和柴胡等中草药对鸭病毒性肝炎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草药组方和疫苗联合使用效果更好[4]。

6.3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卫生和消毒措施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制度,做好疫苗预防,可减少和避免本病的发生。

[1]朴范泽.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167.

[2]徐洋.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J].禽业导刊,2011,4:33.

[3]严明奎,张勇,叶勇刚,等.鸭病毒性肝炎及其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4:188.

[4]刘雪萍.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J].水禽世界,2013,4:55.

S858.32

C

1673-1085(2017)06-0044-02

2017-05-18

周金锞,男(1979.08-),畜牧师,现从事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猜你喜欢

病料鸭群周龄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基层兽医猪病料常用采集操作技术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鸭群中的鸵鸟
三峡库区山羊化脓隐秘杆菌的自然感染情况
毛皮动物病料采集及送检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