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利文撒尔的自我异化

2017-06-17李英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摘 要:本文以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索尔·贝娄《受害者》中主人公利文撒尔的自我异化。从其自我欺骗、自我仇恨和自我分裂三个方面分析了利文撒尔的自我异化和其真我的缺失,反映了其生存困境。

关键词:自我异化;真我;他我

作者简介:李英(1988-),女,助教,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

索尔·贝娄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向读者揭示了居住在芝加哥或纽约的中产阶级犹太人的形象。他的主角往往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被异化的人。其小说《受害者》讲述了一名中产阶级的犹太报社编辑利文撒尔的故事,他妻子暂时离开他们租住的公寓,而小说主人公利文撒尔则遇到了几个问题。首先,他必须代替弟弟扮演他生病的侄子的替代父亲。其次,他与老板的关系紧张。但最重要的是,一个突然的访客,柯比·阿比在利文撒尔的生活中出现,指责他毁了自己的人生并要求他负责。阿比在公开场合没有警告地与他会面,去他的公寓寻找他,甚至搬进他的房子,并与之产生了一系列纠葛。

塞尔曼·梅尔文在“异化的意义”中写道:“自我异化意味着没有安全感,为表象所累”。自我异化的人没有能力真正认识自己,没有能力或不愿意接受其行为和决定的后果;没有能力或不愿意认识只有自己才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困难。利文撒尔就是这样一个自我异化的人。利文撒尔将他的成就纯粹归功于运气,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他用歪曲的视角来看待外部世界,放大了别人的罪恶,对虚构的迫害感到不安。他将对自己的仇恨投射到其他人,完全符合自我异化的范畴。他的自我异化反映在自我欺骗、自我仇恨和自我分裂三个方面。

一、自我欺骗

“人类通过自欺来掩藏自我,而不是意识到真我的存在,这就是自我欺骗。”利文撒尔就是这样,他通过回避自己的责任而欺骗自己。当阿比指控他导致阿比失去工作,从而使其被妻子抛弃时,利文撒尔坚持自己与之无关,都归咎于阿比的酗酒。他全力否认自己对阿比的不幸有任何贡献。为了能面对自己,为了不用责怪自己,利文撒爾必须将阿比的不幸完全归咎于阿比自己。他拜访多年没有联系的威利斯顿以求对方能够证实自己没有责任。但对方根据多年前的事实却给了他否定的答案。阿比的确是由于利文撒尔和拉德格利的冲突而失去工作的。利文撒尔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责任。

利文撒尔不情愿地接受其责任,之后又以伪装的理由抛弃其责任。表面上他由于阿比带女人到他住所的不当行为将阿比踢出家门。但在此事发生之前,利文撒尔就想着“他必须离开家园”,从此可以看出利文撒尔将会将阿比踢出家门。他拒绝继续对过去感到内疚,决定摆脱阿比。看出利文撒尔的心思,阿比指责利文撒尔在找借口背弃他的承诺。这样,利文撒尔就不会因背弃承诺而感到内疚。利文撒尔“就自己行为的意义欺骗自己”的原因是“由于他与自身心理机构之间的异化,他不能从真正的情况和其自己的心理机构中产生出这样的行为”。一个自欺的人,自然会对自己的动机和意图说谎。利文撒尔的自我欺骗也通过他对他人的看法反应出来。他通过模式化观念对别人分类。作为一个自我欺骗的人,他 “拒绝面对他至少部分认识到的现实”。他试图通过一个信仰系统使他自己的存在理性化。这一系统对人类生存施以意义或使其具有一致性。

利文撒尔把别人框进模式化观念而不是把别人看做个体。相信别人的观念,而不是试图将他们发现为个人。种族群体的定势观念及其特征形成了一个适合他的制度来给人分类。在他的扭曲观念里,埃琳娜属于疯狂的母亲(和他自己的母亲一样),马克斯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和他自己的父亲一样),埃琳娜的母亲反犹太人的天主教徒。他对于由于米奇的死自己可能会受到责备的恐惧被映射成艾琳娜在教堂里对他充满恨的目光。利文撒尔从扭曲的眼光看待别人,沉迷于自我欺骗。

二、自我仇恨

利文撒尔对自己的看法也是扭曲的。他认为自己是迫害和敌意的受害者。人们没有好的理由却讨厌他,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你,他会因为他想到的所有原因而不喜欢你”。与埃琳娜的母亲的第一次相见给他留下了阴影。他认为“侄儿祖母外表看来是不友好的”,感觉到“她的敌对情绪”。[1]58 阿比要求哈卡维唱一首犹太人的歌曲,一定也有恶意的意图。 利文撒尔因这些事情而不愉快,觉得其他人仇恨他。他没有看到艾琳娜母亲对外孙病情的担心,没有看到雇员正在上班突然有事要请假时老板正常的不悦,他忽略了一切“不相关”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只有别人都讨厌他。作为一个有受迫害情结的人,他习惯性地在别人的任何行动中看到恶意。他又疑惑别人为什么要恨他。作为迫害复杂的受害者,他习惯性地看待敌意。但他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对他有敌意。他觉得人们讨厌他是没有理由的,可能讨厌他笑的方式,擤鼻涕的方式或是用餐巾的方式,任何事情都会被当成借口。

由于这些人的种族背景,他决定把他们的仇恨原因归结在他的犹太背景上。将非犹太人全视为反犹太人,利文撒尔认为别人是通过犹太人的固定形象来看待自己的。利文撒尔把自己框进犹太人的模式化观念,并认为自己在这种形象中受到别人的憎恶。据乔纳森·韦伯说,“仇恨是摆脱另一个人的渴望,这样就是别人没有能力以自己不喜欢的方式来看待自己”。为了使自己不能以自己不喜欢的方式看待自己,利文撒尔通过把焦点转到别人身上来隐藏他对自己真正的看法。他对自己的仇恨转化为臆想的别人对他的仇恨。因此,不是别人因为他的犹太人的身份而憎恶他而是他因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憎恶自己。别人成为他的自我仇恨的映射物。

三、自我分裂

利文撒尔自我异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他的自我分裂。自我分裂经常被认为是自我异化的主要方面之一。“自我异化意味着内部分裂,分裂成至少两个彼此陌生的部分”。利文撒尔的他我是阿比。在第一次遇到的时候,利文撒尔问阿比“我们有什么关系”,阿比的第一反应是“通过血液?”[1]34表明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预示着他们即将发展的复杂的关系。在与阿比的第二次相遇中,利文撒尔把公寓门打开,邀请他进入,并表示接受阿比。后来,与他的侄子菲利普一起去动物园时,利文撒尔感到有人在仔细审查自己。他确信有人正在仔细审视他,他仿佛通过一双奇怪的眼睛看到他自己。他以这种方式变成了自己的观察者。他也看到了阿比,并想象自己站在他身后。

我自己的异化就在于成为被观察者。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其他人认为“我”是他们世界中的一个对象,而我认为自己是他者,两个意识相互影响,带来耻辱的感觉。在其他人看来,“我”将被客观化。我和其他人都成为异化的对象而不是真实的。他和阿比的身份在他接受阿比进入他家的夜晚进一步分裂,他允许阿比作为客人进入他的房子。他觉得“阿比看他的眼神和他自己看自己的眼神一样”。 阿比和他的“一种奇怪的亲密感”使利文撒尔对在阿比面前变得软弱。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感觉加强了。阿比向前弯腰,把手放在利文撒尔椅子的手臂上,两个人相互看了一会儿,利文撒尔感到自己被一种爱意吸引。

阿比是利文撒尔的他我,作为一个自我异化的人,利文撒尔对自己的仇恨也变成了对阿比的仇恨,他对阿比表示厌恶。他们之间不断地产生激烈争论,甚至是因为琐事。生活在与他者的混淆下,利文撒尔容易产生幻觉。他有时会将自己视为他的行动的旁观者,就像他在一个不清楚的梦中一样。

《受害者》的主人公利文撒尔存在着自我异化,他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厌恶,将自己的仇恨投射到别人对他的对抗上,并存在自我分裂。

参考文献:

[1]Bellow,Saul. The Victim. London: Penguin Books,1978.

[2]Feuerlicht,Ignace. Alienation: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1978.

[3]Melvin,Seeman. “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9,(6): 783-791.

[4]戚詠梅.试析索尔·贝娄小说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外国文学研究[J].2004, (3): 23-27.

[5]Sartre,Jean-Paul. Being and Nothingness: A Phenological Essay on Ontology. Trans. Hazel E. Barne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1992.

[6]Webber,Jonathan. The Existentialism of Jean-Paul Sartre. London: Routledge,2009.

[7]徐新. 反犹主义解析[M]. 上海: 三联书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