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味大过天,作险犯难也要舔它一缕鲜

2017-06-16

海峡旅游 2017年6期
关键词:黄花鱼一箩筐海带

吴让议童年的很多个暑假,都是在渔船上度过的。小时候,外婆認为做工赚不了大钱,于是父亲与两个舅舅搭伙,买了一艘渔船,一家人开始了跑船生活,船一离岸,便是十年。他至今仍记得父亲的船号——闽连渔68,哪怕那是将近十年前的事情。

小学时,一到暑假,奇达村本就不多的陆地上晒满了海带,田里、屋后一层一层的山丘上、路边空地,到处都是,从远处望,整个村子快被海带铺满。吴让议和表弟跟着父母到渔船上过暑假,也会帮家里晒海带,不过他们晒海带的场地,在远离陆地的一座叫西洛岛的无人小岛上。

岛岸处停着十来艘船,都是来岛上晒海带的人家。帮母亲晒完海带,他就随父亲出海捕鱼,海边人做事很看天、看潮汐,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出去四次,来回八次。从家里带一些包菜和糟菜,午餐就在船上解决,旧时女人不允许上船,做饭都是男人的活儿,船上蔬菜少,但海鲜却是不缺,“吃的都是随手捕捞上来的好鱼,肯定不会亏待自己。”墨鱼、麟虾、海鲈鱼都是捞上来就煮,白灼、煮汤,味道自然不会差。印象中吴让议还记得,家里的船每年都会捕到几次河豚,虽知晓危险,但海边的人并不惧怕,头、内脏和血处理干净之后煮汤,味道非常鲜美。富余的便拿去晒干,是海边人最喜爱的酒配。就着这样的酒配,父亲和舅舅们喝着酒,谈事业(此处语境指讨海的活计),谈明天。

好的收成也不是总有的,渔获不多的时候,为了省下来回的油费,出去没捕到东西,是不会回到岸上。本地话说“qian an”,音有点像“牵绊”,船就抛锚停在航标附近的海面上,等到潮汐差不多了,就再次捕捞。

海边人靠海吃海,每天一睁眼就是海鲜。虾米最多的时候,晒干,拌点酱油,早上用它来佐粥。吴让议记忆中小时候最爱的,还是奶奶煮的笔架,香油一炒,吮一吮,滋味就出来了。海边人都是吃螺贝的高手,唇齿之间,轻轻一嘬,丁点大的肉应声入口。大部分海鲜只放一两片姜、鱼油、老酒,自然的馈赠已足够鲜美。

海边人对海是又爱又恨。每年台风大的时候,村子里的男人基本都不在家,避风港里停满了船,讨海人的身家性命也都搁在船上,靠海边的房子,一个浪打过去前门后门都通了;风刮的如果比较小,台风之后收成都会不错。跑船的人心里矛盾,又想台风过后有收成,又不想风浪太大,有所折损。

捕鱼的一张巨网撒下去,头尾却也疏密有分,头上的网孔眼大,随海浪张开,大鱼就落入了网中段,尾巴的网细,常常捕捞些杂鱼虾米。渔获一拉上船,就被挑拣分类,堆在箩筐里。在船上就会卖掉一部分,旧时没有电话,船上有传呼机,联系附近的鱼排,按一箩筐一箩筐的卖。

海边人的故事,常与勇气、欲望与运气牵扯着。讨海人走了海运,捕上一条大黄花鱼一夜暴富的新闻,在连江年年都有,他听了却十分淡然。上了斤数的黄花鱼才卖的起价钱,这样的深海鱼,要靠大型船去远海,才有运气捕到,一艘大型船的成本就得几百万,所以并不稀奇。奇达都是小船,兴许捕着一条黄花鱼,反差之下就是大新闻。

“我奶奶跟我讲过一句话,家里有船的,不要去钓鱼。”即使和很多男孩一样爱钓鱼,但吴让议却很少钓鱼。几年前,父亲已经转行在近海做起鲍鱼养殖,虽不如原来辛苦,但满手的茧子仍未褪掉,朋友和他开玩笑,“和你爸爸握手有压力。”在大埕,一下车,他又闻见熟悉亲切的味道,往远看,又到了开始晒海带的季节。

猜你喜欢

黄花鱼一箩筐海带
爆笑一箩筐
新闻一箩筐
新闻一箩筐
葱丝姜丝蒸黄花鱼
黄花鱼学眨眼睛
香辣黄花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