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初探

2017-06-15田翠莹

财会学习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优化对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田翠莹

摘要:新时期下,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分析,进而实现内部控制有效化、透明化以及系统化,保证事业单位的稳定以及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且提出相关优化对策,希望给与我国事业单位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优化对策

内部控制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系统化、透明化以及规范化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加强权力控制的关键措施,在新时期下,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持续深入,内部控制的作用也更加突出。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行使政府权利的重要部门,一定要加强内控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率,进而保证事业单位稳定以及健康的发展。

一、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积极意义

内部控制是在事业单位的运行环境下,通过实施以及制定各种程序、计划、方法以及制度等方式,对单位的资源利用以及经营效率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工作。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各项财务活动中潜存的隐患与风险,进行及时的控制和预测,同时还要对承担的财政项目进行核算和监督,对单位的收入、支出等财务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和统计。

相比较于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其属于非盈利性质的国家结构,主要职责是为人民和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内部控制对促进事业单位发挥自身职能具有关键意义:

第一,内部控制工作可以确保事业单位各项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单位履行职能提供制度保证,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防止廉政风险,规范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行为,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第二,实行内部控制可以加强对单位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各项资源,防止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加强内部人员控制,提高单位市场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內控管理意识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严重缺乏内控管理意识,对财务工作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特别是相关领导,对内控的工作意义以及管理功能缺乏正确以及透彻的理解,没有树立严谨、科学的管理意识。同时,重视程度不够也影响了内控制度的制定,内控制度不规范、不全面,没有对权利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甚至一些领导不愿意开展内控工作,具有排斥和抵御心理,导致相关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二)内控结构设置不合理

国家赋予事业单位进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并以财政拨款的形式,支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与活动的开展,由财务部门对财政资金的运行进行核算和监督。但是在具体工作中,由于各项业务流程不清晰、岗位和部门职能配置不科学、权责划分不明确等情况,为内控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内控制度难以有效落实

在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中,管理控制与执行制度之间存在矛盾,执行制度如果无法实现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内控工作就失去了原本的作用与意义,内控制度难以落实。同时,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财务工作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从而给单位财务的健康运行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内控队伍素质较差

当前,在我国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工作态度、服务意识、财务管理水平等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内控各项管理工作难以有序开展,为贪污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

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树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并要通过宣传和动员,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规范和条例进行学习,同时将每一项规定具体落实到相应的工作部门,以提高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一方面,单位领导还要加强对内控的思想认识,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变以往管理中的不良作风,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内控联动机制

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内控联动机制,并且根据机制的具体建设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执行以及决策是否做到有效分离,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岗位责任机制以及议事决策机制,对内控制度的建设以及完善情况进行分析,对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评价以及培训体制进行监督。

(三)调整内控机构设置

单位要制定科学的内控制度,合理调整内控机构设置。各单位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框架,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科学设置内设机管理层级以及岗位职责权限,建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调的综合机构。设置内审以及督查机构,明确各个机构及人员的责任,实现问责制,规范以及明确岗位的权利和职责。

(四)落实内控风险评估

在开展内控管理过程中,要全面梳理单位业务流程,分析各个流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针对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有针对性的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并有效落实,保证单位的内控管理无缝隙。

(五)建立以及完善审批制度

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并且按照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岗位的工作权限和职能,适当的进行授权,针对相关工作的审核标准以及审批流程,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明确,进一步完善审批制度。做到每一项业务都经过事前审批、事中督办,事后审核,确保各项工作事前有控制,始终有督促,事后有监督。

(六)提高内控人员综合素质

为了实现我国社会各项经济建设的有序开展,满足科学、文化、教育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建设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一定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进而更好的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针对事业单位内控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较低,不能充足新时期的工作需要的情况,事业单位要加大对内控机构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内控团队。同时,通过培训教育还可以提高内控人员的执行力,明确划分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范围和权限,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建立管控和约束机制,防止出现贪污腐败的情况,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

(七)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制定内部审计措施,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一审、二帮、三促”的作用。由于内审部门对本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情况比较了解,应建立定期的内控制度评价制度,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制定改进措施,帮助有关控制部门逐步加强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使内部会计控制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以财政预算为主要资金来源,内部控制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内控工作开展的动力则来源于外部推动和监督。建立并严格执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规范单位各项经济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管理,控制风险,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行为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刘敏.新常态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財经界(学术版),2016,16:62+64.

[2]潘维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99-100.

[3]罗贵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05:95-98.

[4]平华.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7:45-46.

[5]尹传柏.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0:165-166.

[6]韩淑娜.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财会学习,2017,19:269+315.

[7]史少芸.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2:102-103.

[8]付文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重构与优化研究——基于会计信息化环境[J].中国商论,2016,33:100-101.

(作者单位:河北省畜牧站)

猜你喜欢

优化对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