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烛之武与荆轲

2017-06-14鲍志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心系侠客荆轲

鲍志仞

“士”这种阶层大约出现于春秋前期,它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执干戈以卫社稷”是“士”必须履行的义务。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说“先秦的士以‘道自任,受到时君的尊重也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道”。春秋之士骨子里还有着一股“任天下”的豪气,虽于草茉之中亦心怀社稷,这是一种杠杆天下的意识与责任,“道”在他们心目中是至高的。而到战国时代,各诸侯的公室和私门争相养士,受人之“养”必要“忠”人之事,“士”的品级、识见渐走向末流。很少有“士”以天下为己任了,“卫社稷”渐成旧事,而“士为知己者死”成了他们行事的准则。所以豫让会三番五次刺杀赵襄子,并非赵襄子残暴有耻天下,而仅仅是赵襄子与智伯相争,智伯战败身亡,作为门客的豫让便担负起了复仇的责任。其实《史记·刺客列传》中刺客们的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又有哪一个是为了社稷而出手的呢?当然他们那种百折不挠,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仍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孔子认为“士志于道”,乃是强调士的道德价值取向必须以“道”为最后的依据,即能超越他自己个体的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士”最初的追求是指向终极关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追求渐趋式微。

作为“士”阶层的烛之武与荆轲,二人都是临危受命孤身犯险以救国家的,但最终二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二人作为“士”的境界所造成的。

春秋时期的烛之武身上具有“士”最原始的价值追求,即“志于道”“卫社稷”心系天下的精神。这正是后来儒家所提倡的“以天下为己任”“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就说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很多有识之士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追求着这“三不朽”。至北宋张载又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终成后代知识分子的传统精神。

烛之武身上就具有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

烛之武自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虽为激愤之语,但我们亦能体会出烛之武一生的落寞和失败。按理来说如此一位有勇有识的人不该是位“泯然众人”的人,除了烛之武甘于淡泊宁静固守之外,郑伯不能任人唯贤,使珠玑沉于泥沙之中也是原因之一。然而当郑国面临国家危亡需要自己的时候,他虽发了点牢骚出了口闷气,但仍挺身而出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孤身犯险,身入秦营,以自己过人之胆识,救下了岌岌可危的郑国。

其实郑伯的劝说是苍白无力的,对这么一位沉默一生已近残年的老人(蔡东藩《东周列国志》中说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来说“子亦有不利焉”的威胁是没有任何力量的。烛之武最终去了秦营,这并不是郑伯劝说的结果而是烛之武本身是愿意去的,因为他是“士”!

从烛之武进秦营的有礼有理有节看,他劝秦伯绝非头脑发热热血澎湃的结果,而是成竹在胸的。由此可见他虽为圉正却时刻关注着天下大势,“身在隆中,心系苍生”,对秦晋围郑的形势是了然于胸的。

烛之武是隐于市中的“卧龙先生”,是一位“儒士”,一位无双“国士”!

荆轲是“士”,是一位“义士”“侠士”。韩非说过“侠以武犯禁”,从侧面也道出了当时侠士们的精神状态已绝非春秋时的“执干戈以卫社稷”了。

荆轲出使秦国,每件事每个环节都是身不由己的是被逼无奈的,荆轲是被“义”绑架了的道德“死士”,并非真正的“侠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荆轲不是!

荆轲不是一个有大志的人,他是一个“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者结交”的“侠客”。所以太子丹给荆轲“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看来荆轲距离我们心目中的那个“侠客”还差得很远的。

荆轲为什么會答应太子丹呢?

秦国以虎狼之师横扫六合,燕国危矣。太子丹以国事询鞠武,鞠武无力无谋推荐了田光,田光又因自己“精已消亡矣”“不敢以图国事”而推荐了荆轲。从荆轲与太子丹的相见就可以看出事情的曲折与复杂,一开始二人就不是相识相知的,只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而已,根本就谈不上“士为知己者死”。太子丹对荆轲也仅仅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以顺适其意”分明是一种有求于人的顺承巴结,哪有什么“知己”之意?荆轲“倾之,未发”,太子丹“疑其改悔”,更进一步看出二人绝非知己。那么“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中的“知己”究竟指谁?

我认为真正了解荆轲的是田光,田光才是荆轲的知己。是田光推荐了荆轲,又是田光自刎“以激荆卿”,是田光用“义”绑架了荆轲,把他推上了道德的战车。为了田光这个知己,荆轲不得不“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荆轲入秦步步是被人所逼的,成功几率究竟有多大呢?

荆轲是侠客,追求的是快意恩仇笑傲江湖,是日酒高会狎妓豪饮。他不会关心天下大势更不会心系黎民,其胸襟与气度与烛之武有云泥之别。他的举动仅仅是为了一知己,这种国之大事天下之大势系于“酬知己”成功者几何?

当然荆轲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仍值得后人尊敬。

猜你喜欢

心系侠客荆轲
心系社区心怀大爱履职奉献
侠客的踪影
童心向党 心系祖国
寒梅(新韵)
挂羊头卖狗肉
《万众一心/心系武汉、心系湖北、心系中国》系列
侠客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20年的侠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