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与后高考综合症

2017-06-11张宏翔于靖立

新一代 2017年6期
关键词:过渡期教育改革大学生

张宏翔+于靖立

摘 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大一新生又是其中人数最多且情况最严重的群体。对此,本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经验提出了后高考综合症的概念,对产生后高考综合症的几点原因进了深刻剖析,结论认定这实际上是中小学时期应试教育体制导致的种种问题的一次集中表达。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用正视青春期的态度来正视后高考时期,承认后高考综合症存在的客观性,承认中学与大学之间客观存在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过渡期。本文对大学如何相应调整政策以科学应对这一过渡期提出了包括调整教学计划和延后教学任务在内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后高考综合症;过渡期;教育改革

人生短短数十年,大学生活这三四年在其中不长也不短,但相对于其他时期却是更显重要性的分化和转折时期。如果用生物学上的意义来形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话,那么进入大学之前的“人”是未来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干细胞,而完成了大学教育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已经分化完毕的专能细胞,可以进入社会这个大有机体中承担特定的任务了。而处于大学阶段的“人”正处于一生中精力、智力和体力都刚刚达到巅峰的黄金时期,正是汲取人类知识精华充实自己并为未来的人生蓄力的大好时间。国家也对大学生们寄予厚望,视他们为未来的国之栋梁,这点很容易从诸多激励政策中看出。故理论上每个处在这个宝贵时期的大学生都会倍加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但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表现上来看,现实状况与预想大相径庭,一言以蔽之,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缺乏学习动力的窘境。“所谓学习动力,即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因素是刺激学生学习的关键诱因,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1]”。学习动力不足对于大学生的后期发展与大学教育的效果影响很大,必须加以重视。

一、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

进入大学以来,有许多同学进入了一种醉生梦死、娱乐人生的状态,虽然相互之间也有着程度上和形式的差异,但基本都秉承着过一天是一天的短视心理。有的人整天窝在寝室打网络游戏,不达天亮不罢休,随便对付一点早饭便开始睡,快晚饭再起。有的人开启了疯狂刷剧模式,往往长达几十集的连续剧一两天便看完了,到这个程度后,不去上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去上课的人也分三六九等,有人次次迟到早退,有人上课打瞌睡,有人在下面自顾自地看课外书,更多的人虽然看上去是在听课,但思绪早就不知道上哪里云游去了,一堂课讲下来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如此何谈教学效果。还有的人将其他活动列为了主要任务,抛弃学业奔波于各个学生活动与聚会间,或是醉心于恋爱,云游四海,美其名曰体验人生。还有种种乱象在此就不赘述了,总之学习被他们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平时作业和考试不求掌握多少知识,只求平稳通过,有的连通过都不在乎,临考突击和考试作弊更是常见。

有人片面地认为上述这种现象只会出现在所谓的差生和一般院校中间,这也代表了社会上相当一部分民众的看法,但其实并不然,许多重点院校也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现象,故不能仅仅因为一些看似堕落的表现便武断地断定这些人是差生。这些高校所谓的问题学生中有许多在中小学时代都是非常努力的尖子生,他们在家乡都有着非常辉煌的青少年时代。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情况开始变得糟糕了呢?答案几乎是呼之即出的——高考结束的那段时间。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所谓的问题学生中大一新生数目最庞大,之后的年级虽然也有很多,但都远远比不上大一年级严重。此外,我们认为,在大一年级之后还深陷这种状态不能自拔的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為大一时没有及时调整好所导致的,毕竟作为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大一是形成以后自主学习与自律习惯的黄金时期。综上,我们不妨把所谓的问题学生身上出现的这一系列现象称为后高考综合症。

二、造成后高考综合症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纠正一个教师心目中对于所谓问题学生的偏见,即大一新生的种种闲散与厌学现象都是因高考后暑假过于放纵而导致的,也即所谓的心还没有完全收回来,这样想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们是不负责任的。大一新生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后高考综合症其实是中小学时期应试教育体制导致的种种问题的集中表达,要想让这些刚刚从中学时期解放出来的学生们快速平稳地过渡到相对自由的大学求学状态,仅凭简单的几场开学讲座和一次军训便敷衍了事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得对产生后高考综合症的深层原因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

(一)严重的心理疲劳

众所周知,中国大陆的中小学生是最累的。在浓郁的传统文化熏陶下,中国的父母相比其他国家的父母更愿意在儿女的教育上投资,不仅更重视正常的课业学习,课外时间还普遍倾向于给儿女报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和兴趣班,这么做也的确能看出父母的一片苦心,但在儿女看来就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和永远也上不完的补习班,再结合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压迫,学生们正可谓是越长大越辛苦,翻过一座山又见一道岭。小升初要考,中考要考,高考更要考,遑论期间无数的分班考试和大小期中期末考,仿佛人就是为了应对各式各样的考试而活着,这样的生活,不疲劳反而是不正常的。

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一代人之所以觉得学习累是无病呻吟,理由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接受基础教育的父辈们普遍没感觉有这一代人这么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忽视了时代的变化,当下中国的经济水平远胜上个世纪刚刚改革开放的那个时代,人民普遍更加富足,同时拜计划生育政策所赐,每个家庭所扶养的子女数却比过去大大减少,独生子女逐渐变成了学生群体的主流。于是相应地,父母们对子女教育投入的金钱、精力与重视程度都大大增加,这也从侧面促使学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生了具有滚雪球效应的恶性循环。而高考作为进入大学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考试,可谓耗尽了太多学生的心血。一朝考完,多年的奋斗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卷,高中毕业生们理应得到彻底的放松与休息。但从高考结束到到大学开学往往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这跟之前多年暗无天日的备考生活相比实在太短,学生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充分休息,更何况一些高校在新生报到的几天内便已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如此很容易让大一新生产生“好不容易熬到头了,怎么没几天又开始了”的厌学感,如何能保证全身心的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二)落差感

现实中的大学校园与生活和学生们的想象格格不入。中学时代,老师和家长们为了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完成考试,往往会将大学描绘成一个轻松美好又充满浪漫的地方。而当这些中学毕业生在经历过彻底释放的暑假并满怀憧憬来到高校后才发现,他们心目中那种乌托邦式的殿堂是不存在的。这里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学来的凯洛夫《教育学》框架,依然是以反映论为基础,主张分科教学,由教师进行系统教授并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半机械集体教学模式[2]。从本质上讲并没有与中学时期的教学有什么区别。虽然高喊了多年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现今高校考核学生的主要方式依然是应试。要想比他人更优秀或是获得更优质的教育机会,学生们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继续投出到五花八门的备考当中,比如每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此,学生们的美好期待算是破灭了。

(三)目标不明确与迷茫

最直观的原因便是作为人生前十八年终极目标的高考一朝结束,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又寻找不到能跟高考所媲美的那种既有力又明确的人生目标,一时间陷入了不知所从的地步。这是我们当下的教育体制过分强调高考重要性的必然结果,老师和家长一遍一遍地给学生们灌输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导致学生们在高考结束之前几乎都没有精力和心情对未来进行系统与明确的规划。而在畸形激励和鼓励下,校方也是尽己所能地把资源都投入到能够让学生成绩产出最大化的领域,高薪聘请名师,变相延长自习时间等都可归于此类,与此对应的,在青少年时期对学生颇为重要的人生规划教育被选择性的忽视了,只因对高考成绩的提高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我国基础教育中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也让学生们对自己的自主人生规划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课堂上长期被教师所主导这一问题不仅大大损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严重挤压和钝化了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当终有一天不再有老师们事无巨细地引导,学生便会寸步难行,不知道接下来的方向是什么,即所谓羊被绳子栓久了,即便绳子断了羊也不会自己走的状况,导致学生“并不喜欢在学习中付出太多努力的思考,也不喜欢独立的工作[3]”。在大规模的集体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被忽视,取而代之的仅仅是抽象的所谓集体中的一分子。在这样的高考核心论思想指导下,高考后乃至初入大学产生大量的空虚迷茫患者便成为了必然。

(四)天性的释放

爱玩与对事物的好奇心本是儿童的天性,是一个健康的人正常的行为,很多大一新生在这个时期的表现可以归为这个天性的释放,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拜应试教育所赐,当下的大学生们往往在年龄不大的时候便被家长和学校套上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枷锁,在本该无忧无虑尽情玩乐的年龄却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包袱。“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在上大学之前,以简单快乐为原则的本我一直被压抑[4]”。父母和老师总是将玩乐视为不务正业的行为并加以严格限制,于是很多听话的学生便通过理智的超我将代表身体本来欲望的本我强行压制下来,而之所以超我能够一直保持对本我的压制,其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高考的威胁。但压制毕竟只是暂时的,被压制的本我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在长时间的压抑下还会不断的膨胀,终有一天支撑超我的动力消失,必将会迎来本我迟来多时的总爆发。大一新生普遍爱玩并且喜欢尝试和感受新事物不是偶然的,而是压抑许久的本我在释放,与前文提到一样,短短两个月的假期对于压抑多年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太短了,本我依然在尽情释放,而刚刚被严重削弱的超我没有新的动力支撑,难以起到制衡的作用,于是自我对本我几乎有求必应。故如果在刚报道不久便不假思索把这些行为定义为堕落的表现并很快开始安排正常教学任务的话,学生潜意识里多少会有吃了亏或是没有玩够的遗憾,有种想把之前多年少玩的时间都补回来的冲动与欲望,这是一股不安定的势能,一味地采取堵的做法难保它今后不会在不恰当的时候被释放出来。

三、应对后高考综合症的对策

我们必须要用正视青春期的那种态度来正视后高考时期,承认后高考综合症存在的客观性,承认中学与大学之间客观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过渡期。高考的结束便意味着高中时期的结束,中学方面并没有安排类似与大学时期的衔接工作,故大学必须承担起调节过渡期的任务。

(一)调整教学计划,延后教学任务

对于大一新生们有释放天性与消除疲惫感的冲动报以理解态度,承认学生们在这个时期相对于学习更热衷于社会交际、聚会与玩乐是一种正常现象。想必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大一新生刚入学的这几个月安排的课程教学效率都不高,相对于高年级,新生们与老师的课堂配合程度较低。那么与其违反客观规律强行开展教学活动,不如顺其自然,延后教学任务。根据以往经验,待学生进入大一下学期,各项症状总体会有收敛,故这个过渡期可以定为一个学期。在此期间可以用腾出来的时间大力安排各种讲座与师生互动的各式活动,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参与各类学生社团,安排各种领域的通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只需要求本学期修满一定学分即可,与此同时提倡学生广读书,毕竟大学之大在于涉猎范围之广,一上来就进行专业教学的话不叫大学,叫专学。这么安排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安排时间的积极性,打破中学时期总是习惯被老师牵着走的思维定式。此外,延后教学任务不等于减少总教学时间,大一上学期被扣除的正常教学时间可等长度地由大四年级来补,顺带着也减轻了大四年级空闲如放羊般的尴尬状况。

(二)灵活安排讲座,激发学生兴趣

讲座作为可操作空间最大的教育形式,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多重效果。一方面大一新生心目中的大学是浪漫自由又少有束缚的,故可以顺应这一心理多举办一些主题天马行空的讲座,讲述的东西可以跨越多个高中无法涉及的领域,满足学生们对所谓“诗与远方”的憧憬,贴近他们理想中大学的样子,顺利的话可以让学生感觉与那些曾经只有在电视和各类媒体上才能接触到的东西拉近了距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真实感,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校方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邀请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或功成名就的毕业生来为新生们做讲座,通过讲授所从事领域和专业的最前沿信息和高屋建瓴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己专业最初的宏观认识。当激起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后,便可借由这些成功人士之口阐明,如想在此领域有所成就便需要经过什么历练并掌握什么知识,令学生真正明白之后要进行的专业学习其目的与用处何在,如此才是进入专业学习的正确心态。总之绝不能让学生对专业的第一印象建立在狭小的课堂与干巴巴的公式定理上面,不知学有何用,提不起兴趣乃至厌恶本专业。此外,上述讲座的举办有一大忌讳,即官僚主义的侵蚀,当下诸多大学在开学初始阶段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讲座,但大都是各类领导为了讲话而讲话的面子工程,枯燥乏味不说,还强制学生到场,如此反而适得其反,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还会加大学生对大学的心理落差感,不利于学生的平稳过渡。

(三)打破师生界限,鼓励生讲师听

生讲师听是近些年教育改革的潮流,顾名思义,即老师与学生颠倒角色,老师在给学生分配了讲授任务后,由学生课下悉心准备并完成相应科目的讲授,而老師在台下负责点评与校正。但在后高考综合症的过渡期中,我们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讲多少专业知识,而重点关注每个学生都要上过讲台表达过自己,其意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打破多年来填鸭式教育所带来的上课即老师满堂灌的思维定式。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使用类似于MOOC、翻转课堂、SPOC等新教学模式,目的相同,总之要形成一种与中学截然不同的氛围。这么讲并不是要彻底和过去的中学模式决裂,毕竟教师还是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主要责任,书本依然不可或缺,问题的关键是要给大一新生一个心理上的冲击力,给足新鲜感以令他们迅速从心理上接受大学的种种因素,而不是开学初始阶段就通过老师的样板教学和生硬又范式化的知识令学生厌烦。

(四)建立各个专业的人生导师制度

老师们应该放下身段,每人负责一些学生并亲身参与到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的过程中来。在学生们迷茫的时候,老师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给予贴合的人生建议与大学学习的合适路径。我们知道这对于老师的精力有额外要求,故除了要求老师本身要具备崇高的品德与足够的热情外,还要以制度的形式给予这类导师一个合理的地位并承认其存在,相应地给予一定津贴。至于考核,可以通过对学生是否更好地适应了大学生活进行一些指标的量化,并以此为标准判定人生导师们是否合格来作为增减津贴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黄济,王晓燕.历史经验与教学改革——兼评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J].教育研究,2011,04:3-9.

[3]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08:40-42.

[4]吕业文,于云玲.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N].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06):136-137.

猜你喜欢

过渡期教育改革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盐改过渡期有效依法开展盐政执法监管工作的探讨
大学生之歌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农业生产方式研究及过渡期预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