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道德智慧的发展目标与生成路径

2017-06-06雷晶靖国平

中国德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德意志道德行为成人

雷晶?靖国平

摘 要 道德智慧是最高境界的善,是理性道德与非理性道德的融合,是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意志的统一体。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时,其道德智慧的发展面临诸多的困境。本文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分析儿童道德智慧的发展目标和生成路径。

关 键 词 儿童道德;道德智慧;发展目标;生成路径

作者简介 雷晶,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靖国平,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道德智慧主要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情境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思维、行为和意志,反映着个体道德理性,表达着个体道德情感,引导着个体道德行为,强化着个体道德意志。道德智慧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人们过上合乎伦理的道德生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儿童面对的社会情境更加复杂,道德智慧的内涵更加丰富。道德智慧的养成关涉儿童的生命成长,对其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分析当代儿童的道德智慧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尤为必要,本文试图从道德智慧的四个维度阐述儿童道德智慧的发展目标与生成路径。

一、儿童道德智慧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道德智慧是对“善”进行的哲学追问,是对人生之道、人际之和、人格理想与人生境界等人生哲学问题的思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智慧是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1]信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生存方式,儿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身心发展不够完善,道德水平不够稳定,儿童的道德智慧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情感上缺乏积极的道德体验和移情

情感是道德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情是个体由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能力[2],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源,即个体从内心生发出对他人理解的感情。

“二孩”政策的出台,本是可以给家庭带来新生命的福音,但现实却是对原生家庭带来了冲击,对独享宠爱的儿童也带来了挑战,甚至有以生命相要挟阻止另一个生命到来的现象出现。其折射出现今儿童在面对社会道德生活时,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占据情感的重要地位。以自我中心为出发点,缺乏人文关怀,引发的消极情感体验正是儿童在道德情感智慧上所遭遇的困境。

(二)理性上缺乏合理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力

道德判断和选择是个体道德价值的基本体现,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是其面对道德情境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实现道德智慧的必经之路。

大众媒体打开了儿童通往外部世界的窗户,从这个窗户里,他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也接触到了大量的暴力与压迫。据统计,某动画片每十分钟的镜头中就会出现长达六分钟的暴力镜头,暴力镜头频繁的出现在儿童心灵深处埋下欺凌的种子,儿童便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这些暴力行为。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反映了儿童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遭遇困境时诉诸于暴力的方式进行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缺乏对是非善恶的认知,缺乏合理的判断力与选择力。

(三)行为上缺乏主动的自我管理和责任承担

道德行为是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外在体现,积极的道德情感、合理的道德选择才能生发出利他的道德行为。当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权利多,承担义务少。在承担责任时,多采取逃避的态度。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弱化了儿童自我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折射了其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行为智慧的缺失。

(四)意志上缺乏持续的自我约束和情绪控制

道德意志是连接道德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关键环节和纽带,道德意志一旦形成,在个体的道德意识生成和道德行为选择以及社会道德生活中,就能成为道德发挥作用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调控力量,就能成為个体德性的守护神。[3]坚定的道德意志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成人的约束下,儿童看似是“听话的孩子”,其实这种听话,有着一定的条件限制,当着老师面听话,一脱离管理就肆意妄为;在学校听话,回到家就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薄弱,需要在外界的压力下才能约束行为,仅靠儿童自身很难形成稳定清晰的自制力。因此,道德意志力的薄弱会严重削弱儿童道德智慧的养成。

二、儿童道德智慧的发展目标

杜威指出,“儿童是一个人,如果他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人过他的社会生活,就必然要受到损失,产生摩擦”,因为“儿童在智力上、社会性上、道德上和身体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4]因此,儿童的道德智慧也应具有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要求儿童在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行为、道德意志上达到有机统一。

(一)儿童道德情感智慧的发展目标:关心家人、同情他人、表达爱

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其理性思维需要不断完善,其道德行为建立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知善”后将“善”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情感体验是对儿童道德情感智慧的基本要求。

自我中心化贯穿于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始终。在此过程中,儿童缺乏对外界的关心与爱,对他人的不幸遭遇缺乏同情心,因此培养儿童学会关心家人、同情他人、表达爱是道德情感智慧发展的重要目标。

学会关心是善意的表达,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港湾,儿童接受家人的关爱,也要学会关心家人,简单的问候关心、力所能及的分担家务都是儿童善意的流露。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学会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也是善意的体现。爱是生活最美的音符,培养儿童爱自己、爱自然、爱社会的能力是儿童道德情感的最高境界。爱自己,即在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珍惜生命;爱自然,爱惜花草树木,保护动物,感悟生命的神奇;爱社会,就是对人友善,履行社会义务,提升社会关怀的情感与能力。

(二)儿童道德理性智慧的发展目标:合理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长期以来,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的重头戏,但不当的教育使得原本内涵丰富的道德智慧仅仅停留在规范习得的层面。儿童丧失了判断力和选择力,视规则为真理的现象反映了教育对儿童道德理性智慧的忽视。

“理性”体现的是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在早期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不够完善,例如,年幼儿童想要参与年长儿童的游戏,就必须遵守由年长儿童制定的规则,也不追究是非对错,只是迫于压力而遵守。因此,培养儿童对规则清晰的认识是培养儿童道德理性的首要目标。科尔伯格沿袭皮亚杰开创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思路,从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入手建构自己的理论。在他看来,道德判断乃是道德发展的核心因素。儿童在道德判断上认为道德是绝对的,是外部强加给儿童的,其价值存在于外界,规则也是不能变的。[5]如年长儿童规定参与游戏的条件是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否则,不同意年幼儿童的加入。年幼儿童出于对规则的遵守,缺乏理性的判断,因此,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儿童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在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基础上,儿童还应具有道德选择的能力,即“择善”的能力。儿童作为“未完成”的人,能否作出合理的道德选择也是衡量其道德理性智慧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具有理性智慧的儿童应该是自主的、理智的人,是具有合理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人。

(三)儿童道德行为智慧的发展目标:合作、分享、责任担当

道德行为是道德智慧的外显形式,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智慧的发展要归功于社会实践活动,即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儿童道德行为智慧的成熟是道德智慧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儿童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其合作、分享以及担当的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表明合作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品质之一。当下儿童在家庭的“庇护”下习惯于我行我素,合作交流品质欠缺。因此,可以借助游戏的力量培养其社会交往合作的能力。在游戏中,儿童制定自己的规则,在共同遵守的过程中培养社会交往、相互合作能力。

在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学会分享是道德教育的另一目标,学会分享成为了儿童必备的一项人际交往素养。与同伴分享玩具、与家人分享故事等行为,都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责任担当也是当下儿童应具备的又一道德行为品质,我国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置于关键地位,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突出强调培养儿童的责任担当意识,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当下,“责任侵犯”一词贴切地形容了儿童责任被成人分散或替代的现象。儿童应承担的家庭责任架空,过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久而久之,当其在集体生活中需要承担责任时,多采取逃避的态度。在当前面临的道德行为的困境下,培养儿童的责任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四)儿童道德意志智慧的发展目标:自制性、一贯性和坚韧性于一体

儿童思维的不成熟、认知的不完善等特点,决定了其在面临道德情境时易受他人的暗示,放弃自己的道德判断或选择,缺乏自制力。在履行道德义务时,屈从于情绪冲动做出不道德的行为,难以用理性的思维约束自己。因此,在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强化儿童道德意志,是培养儿童道德智慧的必经之路。

个体的道德意志智慧主要表现为道德意志的自制力、一贯性和坚韧性。儿童道德的发展要经过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自制力即儿童自律的能力。在课堂上,班级纪律的维持总是不如人意,老师前脚离开,教室就吵闹不堪,个体不能约束自身言行。因此,提高自制力是培养儿童道德意志的关键。

培养儿童道德意志的一贯性主要是指儿童要明确自身行为的目的,“一贯性反映了一个人坚定的立场和信仰,既是坚强意志的表现,又是产生坚强意志的源泉”[6]。儿童认识发展的局限导致很多的道德选择都是随波逐流。因此,培养儿童道德意志的一贯性是培养坚定道德意志的重要目标。

坚韧性指个体坚持道德选择与意愿,是道德意志稳定的检测标准。当儿童遭遇挫折或失败,如努力了但考试成绩不理想,接下来该继续努力还是萎靡不振;好心提醒却反遭误会是坚持原则还是妥协退让等,这些对儿童道德意志的坚韧性提出了挑战。因此,培养具有坚定的道德意志智慧的兒童应该是培养集一贯性、自制性和坚韧性于一体的生命个体。

三、儿童道德智慧的生成路径

道德智慧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终极价值和目标,是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实践。[7]基于儿童道德智慧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目标,以下将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意志四个维度提出培养儿童道德智慧的生成路径。

(一)在道德体验中孕育道德情感智慧

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先天具有趋向积极情感、回避消极情感的倾向,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个体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行动。基于此,必须重视儿童在情感层面的需要、体验,培养儿童积极的感受、体验。

道德体验源于生活世界,又高于生活世界,是由外部情境所引起的个体的心理感受、亲身经历。[8]成人可以积极利用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带儿童郊游,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道德体验情境。儿童天生充满好奇心、探究欲,在体验中,成人要适时引导儿童学会移情,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此来发展儿童的人文关怀,提升道德情感智慧。

(二)在道德对话中提升道德理性智慧

儿童是具有思维的个体,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同教师和成人一样有他们自己关于价值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将儿童视为‘道德哲学家。将儿童视为道德哲学家,指的是儿童能自发地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9]。儿童所形成的思维不应是成人世界强加灌输的,而是其自主建构的。儿童思维的不成熟需要成人的引导,道德对话是提升儿童道德理性智慧的必然选择。

“对话是‘教育主体之间内部精神世界的敞开和沟通,是对对方真诚的接纳,是在教育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实现的观点、思想和精神上的包容、相遇与相通”。[10]首先,对话的双方地位是民主平等的,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虽然儿童与成人存在知识、经验方面的差异,但是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可通过与成人平等对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困惑,寻求建议,在成人的帮助下建构自身的道德认知。其次,道德对话是相互理解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使双方能换位思考,重新审视道德情境,“中和”“共享”对方的知识经验,减少冲突,形成最佳的道德判断。最后,对话更是一种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进行的沟通方式,成人应秉承理解、尊重儿童自我中心的原则去交流引导,助力儿童构建合乎道德智慧的理性选择。

在对话过程中,成人要充分发挥价值的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主要是培养儿童“向善”的思维,为其提供对话的主题、生动的材料、平白的语言,将对话引向深入,引导儿童学会倾听与沟通。

(三)在道德实践中践行道德行为智慧

道德智慧是一种践行的智慧,是德性和德行的统一。[7]当前道德教育重说教轻实践,忽视儿童的体验,导致其缺乏合作分享与责任担当的意识,难以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儿童的责任担当不是由成人教会的,而是个体鲜活的生命体验。非知识形态的道德只能通过体验实现,德育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对儿童而言,实践了的道德能更深刻地唤醒其作为道德当事人的意识。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合作分享和责任意识是培养道德智慧的有效途径;在交往过程中,成人应积极鼓励儿童参与其中;在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内部协商、合作的方式建构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当产生分歧时,成人积极引导儿童谦让、妥协更有利于儿童道德水平的提高。

儿童自主地承担责任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首先,成人要给予机会引导儿童为自己负责,在家庭中,創设民主尊重的氛围,提升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让其承担一部分的家庭任务并及时予以肯定,培养其主体责任意识。其次,引导儿童对外界负责,走出狭隘的生活圈。针对当下儿童责任担当缺失的现状,成人应有意识地培养其对社会的关怀,如带领儿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其奉献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关怀他人、关爱社会的素养。

(四)在道德反思中涵养道德意志智慧

道德意志作为内隐的道德品质,具有反思、监控、调节和矫正的作用。道德意志指向内心世界,对儿童的道德智慧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动力指引作用。事实上,要将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行为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志,道德反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儿童的耐力、坚韧性不够,很难将道德情感、理性、行为转化为持续性的道德意志。成人的引导是儿童道德反思的关键环节,当儿童作出了合理的道德选择、道德行为时,成人的赞赏及积极的反馈将有助于儿童把积极的情感认知转化为意志;如若其道德行为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成人耐心、冷静地引导则是形成稳定道德意志的又一途径。

道德反思旨在培养儿童自我教育、理性面对道德冲突的能力,并能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在反思中,儿童能主动意识到良好的道德理性思维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则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在成人的引导与儿童自我反思中,逐渐涵养个体稳定的道德意志。

道德智慧的培养不是简单地道德移植,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社会背景等因素,从知、情、意、行多维度进行全方位地培养,从而实现由“知性德育”向“智性德育”的积极转化。

参考文献:

[1]卞敏.哲学与道德智慧[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25.

[2]丁芳.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77-80.

[3]沈永福,张友国.论道德意志的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5-141.

[4]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4.

[5]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2.

[6]曾钊新.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231.

[7]张建东.道德智慧教育: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2008(4):206-207.

[8]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8.

[9]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6.

[10]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05.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27830

投稿邮箱:zgdy_xueshu@163.com

猜你喜欢

德意志道德行为成人
养大成人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美国的华裔移民和德意志移民之比较研究
神奇的太阳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及成因分析
远和近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开始敲门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