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行为干预对改善口腔修复患者恐惧和焦虑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7-06-05杨丽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牙科口腔科恐惧

杨丽俊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口腔科,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心理行为干预对改善口腔修复患者恐惧和焦虑的临床效果研究

杨丽俊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口腔科,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目的 探索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对改善口腔修复患者恐惧和焦虑状况的作用。方法 将本科行口腔修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恐惧和焦虑状况差异。结果 2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DAI得分在害怕医生的处理方式、对就医过程的焦虑、一般牙科焦虑、害怕牙医及其评论和恐惧就医过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口腔修复患者恐惧和焦虑的状况,改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出院。

心理行为干预; 口腔修复; 恐惧; 焦虑; 临床效果

口腔科恐惧症是指患者在诊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忧虑、紧张、害怕心理,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治疗依从性降低,甚至躲避治疗[1]。尤其是在初诊过程中曾经有痛苦经历的患者对再次治疗更加充满恐惧[2]。口腔科恐惧症是口腔治疗中的一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是牙科患者回避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口腔医学科学的发展,经常发现患者因恐惧不敢就医或推迟就医,导致牙齿疾病从龋病发展为牙髓炎甚至根尖周炎[3]。通常情况下,具有口腔科焦虑情况的患者往往在牙齿出现症状好久才去就诊,也因此延误了治疗,使疾病发展的更严重,口腔健康更加恶化[4]。口腔科患者需要一种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恐惧和焦虑症状。本研究探讨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对改善口腔修复患者恐惧和焦虑状况的作用,为实际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口腔科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278例,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39例。由于2组中均有个别患者的相关记录不清或缺失,最终录得研究组136例,对照组134例。研究组男64例,女72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34.36±11.27)岁,平均住院时间(5.65±1.96) d, 平均受教育年限(6.93±3.54)年。对照组男63例,女71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35.28±10.84)岁,平均住院时间(6.67±2.15) d, 平均受教育年限(6.88±3.62)年。排除标准: ① 伴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 ② 免疫系统严重疾病患者; ③ 有精神病史、神经系统疾病者等。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及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能够阅读理解有关量表的内容,自愿参加本研究。该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心理行为干预:本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先对其进行入院评估,了解其生活及饮食习惯,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及对疾病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建立受试对象档案,向患者说明建档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然后实施以下心理行为干预。主要内容包括: ① 认知干预:给患者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说明术前健康行为对手术恢复的重要性,危险行为对手术的危害性,使患者心中有数,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② 情绪干预: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的简历及其在手术方面的成就,安排与恢复期患者交谈,展示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的住院及随访资料,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使其对手术治疗充满信心。③ 家庭干预:指导家属对患者给予体贴和关心,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和心理支持,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④ 健康知识宣教:针对患者学历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内容的宣教,还利用墙报对检查、治疗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介绍,以满足其对健康知识的不同需求。⑤ 治疗中干预:在治疗过程中播放轻缓的音乐,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患者出现的情况及时予以反馈。⑥ 治疗后干预:治疗后告诉术后的注意事项,随访复查时间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1.2.2 患者恐惧、焦虑及心理状况调查: Stouthard牙科恐惧量表(DAI)由36个项目组成,每一项目代表一种反应,采用1~5级评分, 1表示无焦虑; 2表示轻度焦虑, 3表示中度焦虑, 4表示较重焦虑, 5表示严重焦虑。总分值范围为36~180分,分值越高,恐惧程度越明显。DAI总共包括5个维度:害怕医生的处理方式、对就医过程的焦虑、一般牙科焦虑、害怕牙医及其评论、恐惧就医过程[5]。患者术后第5天在统一指导语下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含90个项目,结果归纳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用于评判其心理状态。得分越高,表示对应的心理状况越严重[6]。患者进行耳鼻喉手术前和手术后第5天分别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7]。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患者口腔修复术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

2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对比±s)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患者的DAI得分比较

2组患者的DAI得分在害怕医生的处理方式、对就医过程的焦虑、一般牙科焦虑、害怕牙医及其评论和恐惧就医过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2组患者口腔修复前后的焦虑、抑郁状况比较

2组术前焦虑和抑郁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3。

表2 2组患者的DAI得分对比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2组患者口腔修复前后的焦虑、抑郁状况比较±s)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 论

口腔恐惧症是目前临床上口腔科常见的现象,主要原因有对疼痛的恐惧、缺乏信任、害怕失控、对未知因素的畏惧和对侵入性治疗的畏惧[8]。长期以来口腔医疗过程中多认为疼痛是引起口腔恐惧症的主要原因。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口腔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态度、及患者对其治疗的过程方法等的了解程度,也是影响口腔恐惧症的重要因素[9]。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干预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口腔科患者的恐惧和焦虑状况,使他们能够主动就诊求医。国外研究[10]显示,心理行为干预在控制牙周炎患者的菌斑水平和降低其牙龈指数方面具有优势,说明通过提高患者本身的口腔保健意识,能帮助患者主动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同时心理行为干预模式进行相关的心理和行为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水平,对口腔科的诊疗、护理过程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发现2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方面的差异显著,说明采用心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2组患者的DAI得分在害怕医生的处理方式、对就医过程的焦虑、一般牙科焦虑、害怕牙医及其评论和恐惧就医过程上的差异显著,说明心理干预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情绪。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差异不显著,术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差异显著,说明采用心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口腔修复患者恐惧和焦虑的状况,改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出院。采用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充分照顾了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健康状况,在患者就诊时即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较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对患者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对患者家属也进行开导和安抚,这些对于患者稳定情绪,改善心理状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1]。当采用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后,每个患者都能够得到更加细致的、个性化的对待,让患者和家属体会到自身的特殊性,有一种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使他们能够更加理解诊疗过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12]。这些对于降低患者的恐惧和焦虑状况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心理行为干预过程中,也提升了治疗水平和效果,这些都有效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本研究通过探索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对改善口腔修复患者恐惧和焦虑状况的作用,发现心理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口腔修复患者恐惧和焦虑的状况,改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出院。在当前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中,应用心理行为干预模式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疗和护理工作开展,同时也能很好的改善医患、医护关系,营造和谐的医院氛围。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口腔科患者的护理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选择心理行为干预模式,提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其恐惧和焦虑水平。同时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小,主要关注口腔修复患者,并且观察时间较短,缺少随访追踪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完善研究方法和流程,从多角度对心理行为干预方法改善口腔修复患者恐惧和焦虑状况的作用进行评估,为实际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曾小梅, 李莉, 吴贽. 口腔科候诊患者恐惧与焦虑状况的调查与对策[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2013, 7(4): 330-332.

[2] 陈婷婷, 张利, 周爱萍. 儿科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2): 221-224.

[3] Stenman J, Lundgren J, Wennstrom J L, et al. A single session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s an additive means to improve adherence in periodontal infection contro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Clin Periodontol, 2012, 39(10): 947-954.

[4] 吴迪, 梁会, 张燕. 心理行为干预对牙周炎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影响的系统评价[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5, 25(11): 677-681.

[5] 李伟丽, 毕迎春, 单文玲, 等. 口腔门诊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和焦虑情绪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9): 1630-1631.

[6] 曾义霞, 罗显荣, 吴新, 等. 陆海军直升机飞行员疲劳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与分析[J]. 人民军医, 2014, 57(5): 469-470.

[7] 刘勤. 维吾尔族、汉族成人牙科恐惧症的调查研究与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29(23): 102-112.

[8] 张利华. 心理干预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J]. 西南军医, 2013, 15(1): 61-63.

[9] 翟春晓, 谢晖, 蒋楠楠. 本科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3): 383-386.

[10] Godard A, Dufour T, Jeanne S. Application of self-regulation theory and motivational interview for improving oral hygie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Clin Periodontol, 2011, 38(12): 1099-1105.

[11] 张萍, 马杰, 邵艳. 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疼痛的缓解效果[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732-1733.

[12] 秦光函. 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焦虑及相关因素研究[J].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 2015, 2(5): 20-21.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fear and anxiety of patients with oral cavity repair

YANG Lijun

(DepartmentofStomatology,CentralHospitalofPanzhihua,Panzhihua,Sichuan, 61700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fear and anxiety of patients with oral cavity repair. Methods Patients with dental oral prosthe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given psychological behavior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fear and anxiety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Somatization, force symptom,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terror of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ifferences in hostility, paranoid and psychotic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difference in scores of fear of the doctor′s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process of anxiety, general dental anxiety, fear of dentists and comments and fear treatment process of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level of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ut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fter operation(P<0.01).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fear and anxiety of patients with oral cavity repair, improv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shorten hospital stay.

psychological behavior intervention; oral cavity repair; fear; anxiety; clinical effect

2016-09-19

R 473.78

A

1672-2353(2017)04-158-04

10.7619/jcmp.201704048

猜你喜欢

牙科口腔科恐惧
牙科手术
三种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牙科膜片力学性能对比研究
口腔科根管治疗术中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分析
口腔健康宣教对洁牙患者牙科焦虑心理的影响
牙科界茅台来了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