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17-06-05李倩楠孙根紧

关键词:著者领域文献

李倩楠 孙根紧

(四川农业大学 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1830)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李倩楠 孙根紧

(四川农业大学 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1830)

旅游扶贫是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以CNKI收录的旅游扶贫研究文献为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来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一步研究的空间。2000—2015年中国旅游扶贫研究文献呈不断上升趋势;文献著者及著者机构分布显著集中,著者机构多为高等学校;文献期刊来源较为分散;文献内容多关注行业指导和政策解读,而相关基础理论分析较少;对文献关键词的分析发现研究集中分布在乡村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等方面。

旅游扶贫;洛卡特定律;文献计量分析;CNKI

0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改革创新和扶贫攻坚任务的提出,旅游扶贫应运而生。旅游产业受众范围广、数量多、提供就业机会多,从而可带动贫困人口进行就业,因此逐步成为多数贫困地区消除贫困与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相对传统扶贫方式而言,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产业扶贫方式,具有效果显著、获益明显等特点。

旅游扶贫是以“扶贫”为宗旨,以发展旅游业为手段和途径,以反贫困和消除弱势群体为核心目标,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以贫困人口和社区的综合发展为内容的战略举措[1]。现有关于旅游扶贫研究的述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国内旅游扶贫模式的运行机理、现实困境和推进措施等方面的探讨[2—3];第二类是对旅游扶贫研究现状和经济效应的分析[4—5];第三类是对国外旅游扶贫文献研究述评与经验借鉴[6—7]。

已有的相关文献梳理性分析对我国旅游扶贫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仍有可以进一步推进之必要。本文从文献计量分析角度入手,对2000年以来国内旅游扶贫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文献数量、文献著者、文献来源、关键词等四个角度分析,以期更加清楚地把握旅游扶贫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之趋势。

1 研究设计

1.1 样本来源

为保证样本中尽可能全面包含旅游扶贫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以“旅游”包含“扶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取2000—2015年的文献,并将检索得到的相关研究文献作为初步样本进行分析。

1.2 样本选择

为保证样本中的所有文献研究均符合期望,且确保样本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在进行理论结果分析之前,对该样本进行进一步阅读筛选,从而剔除与样本要求不相符的研究文献。在进一步的筛选完成之后,最终将767篇文献作为本文的最终样本。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年度趋势分析

由样本统计分析结果可得,2000—2015年期间共计有文献研究767篇,其年度分布状况见图1。

由图1可知,从整体趋势上看,2000—2015年中国旅游扶贫的研究大致呈现上升趋势。自2000年开始,由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文件,从而使得旅游扶贫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且在该段时间专家学者大多以探索旅游扶贫的发展路径为主要内容。杨桂华在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上对滇西北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扶贫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设立生态旅游示范区这一模式[8]。在2003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学术界将旅游扶贫研究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旅游扶贫研究。之后随着旅游扶贫的不断发展,各地旅游扶贫成果的显现,从而使得对于旅游扶贫效益研究有所上升。其中李辉霞在《生态旅游学刊》上曾对云南省旅游业开发的扶贫优势进行分析,在结合当地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开发提出建议[9]。在2014年之后,其文献数量出现大幅度的增长的原因在于该时间段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较为成熟,地方成果较为突出明显,加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倒计时开始,学术界更加关注旅游扶贫效应评价和模式总结与推广研究。黄梅芳在《桂林理工大学学报》上对民族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作出分析,其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德尔菲法和定量模型法构建了旅游扶贫绩效的评价体系[10]。

2.2 文献著者分析

一方面从文献著者的发文数量进行分析,以文献的第一著者为统计标准,着重分析在2000-2015年连续发表文献3篇及以上的著者(见表1)。

表1 2000—2015年中国旅游扶贫主要文献著者及其文献数量

由表1可知,发文数量达到3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36名。其中,位居首位的是湖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孙志国、黄莉敏、熊晚珍和王树婷,其发文数量均为12篇。这四位著者在2000—2015年期间对大别山区和武陵山区旅游扶贫地区的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而深刻的探讨,为该领域的更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践指导意见和参考。其次,处于第二位的是吉首大学商学院的向延平教授,其发文数量为8篇。向延平教授在过去15年内主要致力于研究不同贫困地区的旅游绩效评价和模糊分析,以科学的数据客观评价其地区旅游扶贫的效果。2008年在《湖南文理学院学报》发表《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经济绩效评价研究》一文,2009年在《资源开发与市场学刊》上对湘鄂渝黔边区的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感知进行调查分析,并在2011年运用WTP对德夯苗寨进行旅游扶贫社会绩效评价研究[11—13]。除此之外,由洛卡特定律[14]可知,旅游扶贫领域的洛卡特值小于60%,说明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连续性,且将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极有可能在以后研究过程中形成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派别,并显示出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另一方面,从文献著者所属的机构来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文献著者集中分布且出现频次在4次以上的机构(见表2)。

表2 2000-2015年中国旅游扶贫主要文献著者所属机构及频次

由表2可知,从著者所属的机构来看,绝大部分都为高校,由此可见,目前对于旅游扶贫领域的研究高校机构是主力军。再者,这些高校机构多为“211工程”院校,如四川大学等,约占总数的71.34%。“211工程”院校在高校建设中较为注重科研等方面,从而使其成为旅游扶贫领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高校成分上来看,其主要文献著者所属机构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其主要原因在于旅游扶贫等政策多实施于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而少数民族聚集区正是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地区。在少数民族区域,科研力量可依托旅游扶贫实践工作和现实背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3 文献类型分析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期刊载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经统计分析可得其主要文献来源及其刊文数量。在进一步的分析过程中,选择刊文数量达到5篇以上的文献来源进行分析。

经统计,《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旅游学刊》《贵州民族研究》为中国旅游扶贫的三大主要文献来源,因此推测旅游扶贫在农业、旅游和少数民族等三个领域是研究热点。此外对于旅游扶贫的农业研究来说,《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对此研究较为深入,较大可能成为该领域的领头羊;而《旅游学刊》作为旅游业的核心期刊,同样也是研究旅游扶贫的重要期刊之一;再者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贵州地区发展较好且其研究的内容与话题也较为丰富和新颖,反映出其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发展态势较为迅猛,成果显著。

除此之外,根据中国知网上的研究层次进行分析可知,在旅游扶贫领域的研究中,有55.3%是进行基础研究,21.5%属于行业指导,15.1%属于政策研究。据此可以了解旅游扶贫研究的重点。目前有超过一半的专家学者致力于对旅游扶贫进行基础研究,其中包括基于不同的产业视角和背景下的旅游扶贫研究[15—16]和地区实施旅游扶贫的模式分析[17—18]。其次有一部分专家学者致力于对旅游扶贫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行业指导性意见及建议[19—20];而对于该领域的政策研究占文献总量的15.1%[21]。

2.4 关键词分析

在对样本进行分析过程中,将关键词进行录入整理,合并相似关键词,删除非实质性含义的关键词,最终选择关键词频数大于等于6的文献作进一步分析(见表3)。

表3 2000—2015年中国旅游扶贫文献主要关键词及其频数

对表3进行分析可知:第一,旅游扶贫领域常见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例如:旅游扶贫、旅游业、旅游开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样本主题与本文期望相符。第二,部分代表特定区域的关键词频数较高,例如:武陵山区、西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贵州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旅游扶贫领域集中分布的地区,且发现该地区均为经济发达程度欠缺、少数民族聚集的非平原地区。第三,少数反映研究方向的词汇出现频数较高,例如:问题、模式、感知、对策、效应等。其表现出目前扶贫领域研究的大概方向,并表明有绝大部分专家学者选择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模式及效应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目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最终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进行展望。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1)从文献年度趋势分析来看,旅游扶贫文献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预计在之后几年的发展中,将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态,文献数量将继续增加。且随着旅游扶贫战略的逐步实施,部分贫困地区已通过旅游扶贫实现了扶贫脱贫的目标,扶贫成果的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专家学者对旅游扶贫的关注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扶贫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发展。其次,研究的热点话题始终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本保持一致,旅游扶贫始终保持其话题的关注度,因此预计之后旅游扶贫研究将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2)从著者分析上来看,目前旅游扶贫领域已有领头羊的角色,且已有一部分专家学者近几年来对旅游扶贫领域某方面内容保持持续的研究,因此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旅游扶贫领域研究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连贯性和持续性的保持可助推旅游扶贫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在分析过程中还发现,目前著者已有初步的学派分界。学派的划分表明旅游扶贫研究已有一定的成熟度,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其学派分界会更加明显,从而促进旅游扶贫领域研究的类别化、层次化发展。

(3)从文献类型上看,目前旅游扶贫研究集中发表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旅游学刊》《贵州民族研究》。在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这三个期刊有望成为旅游扶贫领域的核心期刊,但并不排除其他报刊在之后的发展中有赶超的可能。因为目前旅游扶贫领域的研究仍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对其核心报刊的估计比较保守。

(4)从关键词分析来看,目前旅游扶贫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多学科的特点。其中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成为旅游扶贫的主要方式途径;而云南、贵州、湖南、四川等少数民族聚集区成为实施旅游扶贫的重要试验区;旅游扶贫的经济研究、模式分析、感知效应、开发模式等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关键词分析上来看,目前关键词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分类特征,因此在之后的发展中将继续保持多元化、多学科的发展特点,预计在之后的发展中会与其他学科进行不断地交融发展,从而衍生出更多创新的方式途径。

3.2 不足与展望

目前旅游扶贫领域的研究仍较为集中于学者的研究,因此对其分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研究视角具有局限性,不能较为科学全面地反映出目前旅游扶贫领域的根本现状。另外,人工筛选样本存在一定误差,且在统计分析当中可能存在数据遗漏问题。截至目前仅从上述方面对旅游扶贫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今后将会继续关注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发展。希望学术界能从时空的角度开展整个旅游扶贫的领域研究,从而得出旅游扶贫在时空层面上的差异化特征。

[1]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7(1):17—21.

[2]刘开兵,唐德善.我国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23):11 259—11 261.

[3]况学东.我国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4):61—65.

[4]黄国庆.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13):5 821—5 824.

[5]曾本祥.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89—94.

[6]刘进.国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0):26.

[7]李会琴,侯林春,杨树旺,J R Brent Ritchie.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5(1):26—32.

[8]杨桂华,齐扎拉.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研究[J].思想战线,2000(5):82—85.

[9]李辉霞,全泽源.云南省旅游业开发的扶贫优势分析[J].生态经济,2003(10):122—124.

[10]黄梅芳,于春玉.民族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4(2):406—410.

[11]向延平.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经济绩效评价研究——以湖南省永顺县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8—60.

[12]向延平.湘鄂渝黔边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感知调查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7):655—657.

[13]向延平.基于WTP法的旅游扶贫社会绩效评价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1):71—73.

[14]汪秀琼,戴光全,吴小节,彭韵妍.2010—2014年会展研究计量分析[J].热带地理,2016,36(2):303—312.

[15]郭舒.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J].旅游学刊,2015(11):31—39.

[16]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94—98.

[17]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5):109—111.

[18]邸明慧,郑凡,徐宁,张伟,王然.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县旅游扶贫适宜模式选择[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23—126.

[19]邓小海,曾亮,罗明义.产业链视域下旅游扶贫问题诊断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11):56—59.

[20]罗盛锋,代新洋,黄燕玲.生态旅游扶贫研究动态及展望[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5(3):642—648.

[21]向延平,彭晓燕.旅游扶贫开发的思考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4):66—67.

责任编辑:富春凯

The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Chinese Pro-poor Tourism Research

LI Qian-nan, SUN Gen-jin

(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Dujiangyan 611830, China)

Pro-poor tourism(PPT) can provide the poor employment and als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them,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Based on Pro-poor tourism research in CNKI,we grasp the cu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by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 analysis. From 2000 to 2015,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o-poor tourism always keep good posture;The distribution of writers and authors cluster together;most of which are authors′agency college; Source of journals is scattered;Research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dustry policy guidance and interpretation, while the basic theory analysis is less; The keywords focus on rural tourism、tourism resources,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o on.

Pro-poor tourism(PPT); Lotka′s law; Bibliometrics analysis; CNKI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3.009

2017-02-19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自我发展能力培育视角下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研究”(SLQ2015C-03);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四川地区红色旅游口述档案信息共享空间保护与实现机制研究”(LYC13-45);四川农业大学社科联课题“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创新”;四川农业大学大学生科研兴趣项目“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研究”

李倩楠(1996—),女,河南新郑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发展与区域旅游经济。

F590.3;F20

A

1674-6341(2017)03-0025-04

猜你喜欢

著者领域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