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析

2017-06-04邵珊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

邵珊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重要的古典文化宝藏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古典诗词教学,准确把握诗词情感,提升文学素养,不仅是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也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一线教师应对古诗词教学更加重视,在教学中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诗教理论 情境教学 诗性思维

中国古典诗词以丰富的人生哲理,深远的意境,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小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为了进一步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古诗词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学生在优秀作品的感染激励下,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1]。把古诗词编辑进课程,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强化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达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应做到:诵读指导,了解诗意,从而体会情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诗词的熏陶中感受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逐步提高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在实践课堂中,古诗词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背诵默写上;教学过程模式化,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对古诗词失去了兴趣。从目前现状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容乐观,因此,探讨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

一、重视中国传统诗教理论

我国诗歌教育传统源远流长,自两千多年以前,儒家经典《礼记·经解》提出“温柔敦厚,诗教也”的儒家诗教体系。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言志就是诗教源头的理论阐释。关于如何学习鉴赏古诗词,历代诗论家曾提出很多精辟的观点。孟子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论对古典诗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知人论世”:最早是作为一种修身、尚友的方法提出来的,后来被借鉴到传统的诗词鉴赏方法中。“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性情、气质、阅历、修养等都直接影响作品。了解作者其人能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反之,對其作品的理解或有谬误和隔膜。诗词鉴赏的过程,归根到底是对当时历史背景下,人物对宏观社会和周边事物的见解、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即知人的过程。

“以意逆志”:“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鉴赏诗词不要只抓住个别字眼的意思而曲解一句话,也不要断章取义,只局限于某一句的表面意思,而弄错了整个作品的原意,而应当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现意境的深刻内含义。

比如讲解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应该首先介绍作者杜甫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其次应尽量还原出唐朝由盛转衰的政治文化环境,引出诗歌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后,国家处于战争混乱中,人民有家难归的情景,以及在这个具体环境中体恤黎民疾苦的杜甫。杜甫的诗歌历来以“沉郁顿挫”为特征,而这首诗歌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全诗情感奔放,离不开一个“喜”字。那么在学习理解这首诗歌时就不能离开历史背景、文化社会和民族传统。诗词作品需要读者的再加工才能发生作用,这种再加工是和读者自身的经历和底蕴紧密联系的。小学生由于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歌中饱含的悲喜交加的情感,因此,教师将通过自己的认识对诗歌进行初步过滤后再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篡改原文,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去“以意逆志”。这就是要求教师真实了解作者后结合自身修养去认知、解读、还原作品。

二、合理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当懂得如何根据古诗词的不同特点等,合理巧妙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进行个性化引导,将一些场景、形象、情绪具体表现出来,以此来帮助学生体会诗词意境,激发学生产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一下不同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音乐渲染,体味诗歌的音韵美:古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音乐作品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中。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以选择古琴曲配乐,让学生听着苍凉的乐曲,诵读优美的诗句并开启想象。在音乐和诗歌的完美融合下,学生能感受到西北大漠的荒凉和友朋难忍别离的景象。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更加容易体会出诗人的创作心境。所以,在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的同时适当配上合适音乐,帮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易走进诗词的意境。

呈现画面,体味诗歌的画面美:诗与画是相通的。所谓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画来再现古诗词的情境。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古诗词内容显得更加具体、形象。在真切的图画面前,学生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感知诗词的内容和内涵,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所见事物和场景创作成诗的创作才能。如在教学《江雪》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图片引入情境。当学生看到冰天雪地中,只有一位老翁独自坐在江中的孤舟上默然垂钓,无须老师过多讲解,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意境及情感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悄然而生了。

品词析句,体味诗歌文字美: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往往一两个词就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对诗词中特定的词句进行重点品析,使学生在品析过程中感受到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技巧,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中,诗人在后两句是对送别之景的描写,但是这看似写景又不是写景。李白在江边目送友人远去,遥望着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见一江春水浩浩汤汤流向水天交接之处。在对字词的品析中,学生感受到这是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这离别中饱含着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朋友美好未来的神驰向往。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赏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挖掘出诗词的内涵,体会其中的情境。

三、在诗意课堂中发散诗性思维

中国传统诗教理论还提出一种原始的创造性思维,即“诗性思维”。诗性思维的典型特征就是不受日常定势思维的束缚,运用奇思妙想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客观事物上,创造情景相融的境界。“诗性思维”认为: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的思维方式代表着人类早期的原始思维方式,不受逻辑思维、日常思维、职业思维的束缚。在学习古典诗词时,学生可能比教师更接近诗性思维的本质,更能感受到诗歌中的“物我两相忘”的意境之美。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诗歌的再创作,如执教张继《枫桥夜泊》时可以对比诵读清朝诗人王士祯“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明朝诗人高启“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以及南宋诗人陆游“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并且聆听《涛声依旧》,探索之后的诗人是如何对经典诗歌进行化用、借用和再创作。鼓励学生模仿前人之作,把诗歌改写为凝聚自我心境的文章,还可以组织学生写想象作文,在写作过程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并形成具有个人色彩的文字。教师可以在不犯古、不违古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具有鲜活灵动的诗性思维。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应该跳出课文的藩篱,打破课堂的禁区,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音乐美,在想象联想中体会诗歌画面美,在精读文本中体悟语言美,在领悟感知中领略意境美,在动手写作中体验创作美,逐步提升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方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研究策略[D]. 扬州大学,2014.

[3]李洋.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化教学
探究情境教学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融合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