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的微课设计和制作

2017-06-02后超

青年时代 2017年12期
关键词:微课制作微课设计互联网+

后超

摘 要: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课成为了越来越多教学资源开发者和实践者青睐的教学方式。本文阐释了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解读微课的发展及含义,重点介绍了在“互联网+”环境下设计微课的五点原则和制作微课的五个阶段,旨在为微课教学更适宜、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微课设计;微课制作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了“互联网+”,报告明确提出“(中国)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意见”中指出,到2018年,互联网将进一步深度融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將会为公共服务发挥重要作用,到了2025年,基本完善和形成以“互联网+”为主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经济形态,“互联网+”将会为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不可忽视的驱动力。由此可见,“互联网+”必然会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优化和集成的作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也将应用于社会、科技、教育等各领域之中,“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契合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等需求,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信息时代的教师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者,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设计、制作及应用微课,是适应“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必然要掌握的新技能。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微课设计

微课之所以成为学习者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不仅得益于新媒体传播的实现、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和软硬件支持的力度下成功的。微视频可以像病毒一样在互联网快速传播,让学习者不仅能够在学校里学习,也可以在碎片化、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自我提升。在“互联网+”开发、共享、创新的环境下对于微课的设计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微课定位要准确。微课的受众群体是学习者,怎样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设计微课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基于记忆阶段模型的认知负荷理论研究表明,人能够同时处理7±2个信息要素,如果学习任务过于复杂,就可能超负荷,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微课的时长要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开头的一到两分钟尤为关键,要设计一些简单有趣、可信有用的实验现象或提问导入话题。要通过引人注目、新奇新颖的方法快速切入主题,让学习者集中精力,富有激情的学习微课。

(二)微课内容要精选。很多微课学习者看过一遍后便不会再反复进行观看,这和微课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其原因在于学习者不能够从微课中把握学习的要点。微课中要求讲授线索的清晰醒目,要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知识,去掉可有可无的举例和证明,在罗列论据时要具有一定特色,不能平铺直叙,力求做到微课内容不复杂、不繁琐,论据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三)微课收尾要利落。优秀的小结能够给整个微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微课的内容起到提纲携领,加深学习者的印像,使学习者对整个微课有所感悟和理解。但是收尾不能太长时间,最好一到两分钟进行快捷总结,表现干脆利落、言简意赅。

(四)微课讲授人语言要简明。在微课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准确简明的语言是讲授人要掌握的技巧,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同时,要做到逻辑性强、简单准确,可采取必要的表达方式如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进行辅助。

(五)微课技术要专业。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微课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辅助教学工具和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让学习者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充分调动,例如课件制作的整体风格和颜色要统一,版面设计不可杂乱无章,切忌使用和教学无关的内容,这样只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微课制作

“互联网+”环境下的微课制作流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一)微课制作的准备阶段。讲授人在分析了学习者的能力以及学习者的时间后,确定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形式。根据微课的选题和内容,把教学视频中需要用到的课件、PPT、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收集,并且要切切实实地准备好、落实好。

(二)微课制作的整理阶段。当我们把素材准备齐全后,建议制作出一份用来拍摄的脚本,脚本中要标注好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确定教学内容不同环节展示的形式是什么样的,它用到的配套资源、时间等都应该标注好,这样在后期整理时会十分方便。总之,当我们制作好这个脚本,完成整理部分的工作后,微课的雏形基本已经形成。

(三)微课制作的实施阶段。制作微课视频的常用软件有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等,这类软件只需装上摄像头或利用笔记本电脑自带的摄像头就可以实现教师出境讲授的效果,配合2010版或2013版的PowerPoint就可以进行实时录屏制作微课。当然,最好选用专业的有线或无线话筒,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录音的质量效果良好,有效避免部分噪音的干扰,为后期声音的降噪和声道处理提供便利。微课视频后期处理过程中,应尽量添加字幕,包括片头字幕和字幕条。片头可加入必要的效果展示“标题”、“授课人”、“授课时间”等信息,片头字幕呈现时间一般控制在8秒左右,字体清晰、大小与整体页面比例合适即可。字幕条主要应用于教学视频过程中,但切忌不可与课件中的文字重复出现,字幕条整体清晰明了。

(四)微课制作完成后的发布阶段。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可以选择教学网、教学管理平台等工具,例如Blackboard、Mudo等这些在学校常用的互联网平台发布微视频及资源。也可以选择网盘工具把所有微视频及资源放在其中,供学生去下载。或是把微视频上传到土豆、优酷等社交媒体,学生学习后可直接在下方进行讨论。除了微视频、微资源的发布平台,把握好微视频及微资源的发布时间很关键,一般可以提前两到三天把微视频及微资源发给学习者,一是让学习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观看和学习,二是教师有时间把学习者看的结果回收,同时学习者在上课时不至于把前面的内容忘掉,当然如果在一些高校里,有些老师会把微课视频及资源提前五六天发给学习者,这也是可以的,最主要的还是要符合微课设计原则和教学安排。除了发布的形式和发布的时间外,微视频、微资源要配合课前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学习,按照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条一条、一个一个地去看视频,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学习过程才能够达到教学效果。

(五)微课制作完成后的反馈阶段。学习者观看微视频、微资源后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当学习者看了微视频、微资源后,他会记录哪些东西看懂了,哪些东西没看懂,哪些东西想深入了解,教师要根据这些调自己的教学活动。第二个反馈是教师对表现好的学习者,比如看微视频、微资源特别认真的学习者进行奖励,建立一个很明确的激励制度。第三个反馈是根据学习者对微视频、微资源制作的建议去更改之后微课制作风格、技术、形式、效果等各方面,从而有利于教师对微视频、微资源制作手段和技术的提高。

总之,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微课的设计及制作,不仅要符合知识的网络传授方式,选择恰当的知识传授形式和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以及精心的准备,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引领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7-20.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猜你喜欢

微课制作微课设计互联网+
产出导向法驱动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
浅谈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几大关键点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