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路径探索

2017-06-02李筱曼冯芷盈

青年时代 2017年1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贫困生高校

李筱曼 冯芷盈

摘 要:近年来,随着广东省高校招生政策放宽,进入高校就读的人数逐年上升。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来自粤西北地区的学生,虽然在经济方面得到了国家资助政策的大力支持,减轻了经济负担,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着重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方面逐步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

一、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贫困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主要因家庭生活拮据,支付能力差、经济水平较低等因素引起,具体表现为与其他同学相比,在物质条件方面区别较大,产生心理落差。在该心理的长期影响下,容易导致贫困生缺乏自信心,内心逐渐脆弱,害怕异样眼光,久而久之形成自我封闭,不合群体,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甚至会表现出多疑、紧张、恐惧等一系列心理反应。

(二)愧疚心理

愧疚心理是贫困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通过努力读书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命运,而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踏上了求学之路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学费和生活费的开支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致使贫困生产生了愧疚的心理,有时甚至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表现不优秀而产生更严重的愧疚心理问题。

(三)偏激心理

偏激心理是贫困学生在对自己出生的背景,贫苦的家境和其他同学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比后所产生的一种不平衡心理,容易引起情绪波动,造成不满和仇富的不良心理情绪,严重时做出偏激行为,对他人和自身带来危害。

(四)掩饰心理

掩饰心理是部分贫困生为维护自尊心,因过度在意他人眼光,为满足内心的平衡,而隐瞒自己真实的家庭情况;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及与他人攀比的内心,生活上过度开销;为达到他人眼中的“平等”,追求贵重奢侈品,花钱打扮包装自己,导致经济压力更加沉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贫困生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从小生长的环境给贫困生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他们遭受和付出的远超同龄人。他们向往着走出贫困山区,了解外面的多彩世界,和同龄人一样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学习成长。然而,沉重的经济压力,繁重的劳务农活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因此,关注和呵护贫困生的心理,以及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对贫困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学校环境

学校是传播知识和孕育人才的场所,对各类学生应做到公平公正对待,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特别关注贫困生这类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不仅要从物质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更要对贫困生的心理进行正确辅导。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工作岗位,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取生活费用,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三)社会环境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度普遍提高,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费方面的经济问题,其中公益捐款的资助方式最为常见。热心人士的爱心行为固然可取,但在媒体的过度报导和宣传下,在镜头的正面曝光下,给贫困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无形中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引发系列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容易被社会忽视。此外,社会开设的专门性心理咨询机构也相对欠缺,特别是贫困地区。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需集中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解决。

三、我院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

(一)加大心理辅导队伍建设力度,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据统计,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平均每年接待来访学生人数约300人次,其中贫困生人数约占来访对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我院在加强心理辅导队伍建设方面不仅对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定期培训,同时,对在一线工作的辅导员开展心理知识简易入门法培训,壮大心理辅导队伍,有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贫困生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方面,我院为刚入学的新生举办了一系列心理专题知识健康教育与朋辈培训活动,每月定期举办关于心理方面的宣传活动,覆盖全年,同时,开展各类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和举办各类心理知识比赛,旨在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培养贫困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激发贫困生的个人潜能,从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开展公益活动,培养积极心理

在国家开设的多种绿色资助政策通道的大力扶持下,大多数高校的贫困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得到资助,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各类比赛奖金等,减轻了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虽然贫困生的经济压力问题得以缓解,但心理上出现了各种问题。为此,我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门成立由受资助学生组成的公益小组,开展各类公益活动,鼓励公益小组的成员积极参加活动,通过勤工助学和帮扶他人的形式,以感恩和奉献的爱心回馈学院和社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树立贫困生的信心,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争取获得学院设置的各类奖金,包括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社会工作积极分子、学习积极分子、文体积极分子等。一方面,通过鼓励贫困生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与技能,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公益小组成员进行引导教育,培养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鼓励贫困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学院团委每年举办的“三下乡”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主动性,也让学生在关爱帮扶他人的过程中,奉献自己的爱心,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三)关注就业情况,健全服务机制

如今就业形势逐年严峻,不容乐观,就业困难已成为现实社会的难题。为减少“一毕业就失业”的状况,我院学生在校就读期间,通过老师的指导,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符合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和制定就业规划。学院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工作能力,为踏上竞争激烈的社会提前做准备。国家和高校重点关注贫困毕业生,对这类学生实施了就业补贴和“三支一扶”等政策,提供就业机会,减轻贫困生的就业压力。

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东风,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带领全院学生践行创新创业精神,推进大学生创业实习一条街的工程建设,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特别是为贫困生开设了绿色通道,实行免租政策,为学生提供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每个创业项目配备一名指导老师,尽量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对贫困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目前,创业实习一条街中18个店面已孕育了一批成功的项目,例如“江村糖水”、“莱茵河畔面包坊”、“蜗牛快递”等。毕业生在自主创业和就业工作中有效运用实践中所学到的经营管理技能。除此之外,我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向社会输出一批批优秀人才,例如通过速录订单班的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向法院运送速录员;与中国建设银行开展校企合作,通过“金蜜蜂培训营”的培训锻炼,成功推选19位同学进入二级网点实习,同时,我院鼓励老师们发挥创新创业精神,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更好地培养人才。我院大力支持受資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文化竞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实现物质助困和精神助困的统一。目的是让贫困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参与各项校企合作项目,获得就业机会,引导和教育贫困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激发个人潜能,锻炼创造能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帮助贫困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倪毅.高职贫困学生典型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

[2]张巧爱、王千月.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3]胡珊.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里健康的影响[A].科教导刊.2016.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贫困生高校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