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文化的“隐性德育”价值研究

2017-06-02陈秀庆汪悦

青年时代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

陈秀庆 汪悦

摘 要:历史是过去经历的凝结,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校史汇聚而成。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她的校史研究的开展程度、校史的宣传普及程度是衡量自身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旨在研究校史文化的隐性德育价值。

关键词:校史文化、大学文化、隐性德育

一、校史文化的内涵

一所学校的校史,不能单纯从纵向时间发展角度解析。学校经历的每一个时间点所处的历史条件与发生的重大事件所延伸出来的理念、人物及突出成就,孕育了每一所学校的独有文化,也就是学校的“横向校史”。尽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时代的迅速发展,纷繁多样的社会文化通过校园里每一个体的差异接触而渗透进入校园,但在学校发展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校史文化才是真正能够潜移默化影响着校园师生行为举止的根本。而随着时代应运而生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最终不可避免会被校史文化包容,成为其中的一个小部分。

王冀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第九届年会上强调,“学校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校史研究是不能缺少的重要一环。他认为,校史研究的实质就是“在真实记载学校史实的基础上,挖掘学校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中积淀与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探索教育和大学发展、变革的基本脉络与客观规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断开创教育和大学发展、变革的新局面。”[1]只有多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底蕴,与大学独有的文化交融在一起而成的校史文化,才能推动学校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独树一帜,以自身的精神为支柱进行创新、尝试,带领众多学子在不同领域中绽放自己的光彩。综合上述,校史文化具备了学校特色、历史、精神以及三者升华而成的文化。

二、校史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地位

校史文化在高等学府建设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深厚的校史文化如同夯实的地基支撑着校园这栋高楼一层一层向上建设。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弘扬,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校史文化的支持。将校史文化粗略地定义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做法是不准确的。前文已经说到校史文化渗透在校园中,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多多少少受到校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在艺术、文体、学术方面的造诣都带有浓厚的“自我特色”。可以看出,学校的文化氛围深深影响着学校师生的行为。

作为一所高校,若想依靠“文化荣校”的措施有所建树,那么,必须确立本校校史文化建设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当然,这种确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观点和基础计划,这种确立要求高校对校史文化建设进行实实在在的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扶持。只有这样,校史文化才能真正确立在大学文化中应有的地位,从而发挥校史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显著作用。近年来,一系列大学兴建校史馆的行动体现了各所高校对于自身校史文化的日渐重视,表现了着力加大校史文化传播力度,扩大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的决心。

三、校史文化与隐性德育的内在关联

高校校史是一本“活教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傳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校史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学校办学历史、特色和成就,具有极佳的育人价值,包括反思历史、探索新发展之路以及对进行人格熏陶等。校史文化在学校教育环境里生长、发展,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在影响,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价值,高校校史隐性德育价值的研究,可以弥补传统大学德育方式的不足,让大学校史文化“随风潜入夜”,隐性德育“润物细无声”,使校史文化的教育形式被大学生接受,充分发挥大学校史文化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发展学术、服务社会的独特功能,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

可是,在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环境变化、教学方式与内容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德育价值的失效与其本身的重要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

四、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如何作用于隐性德育——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

本节中以安徽师范大学(下文简称“我校”)校史为例,重点分析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史文化,立足于校史文化建设的开展,探索校史文化的“隐性德育”价值。

(一)安徽师范大学校史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历史最悠久的高校,创立于1928年,经过多次更名、易址,最后扎根芜湖,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现已有89年的历史。

省立安徽大学从1921年开始筹备,皖籍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刘文典先生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此后,学校又经历了程天放、王星拱、杨亮功、何鲁、程演生、傅铜、李顺卿等多位校长,学校专业设置日益完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国内学者,如郁达夫、陈望道、周健人、朱湘、等都受聘来校任教,极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声望,荣获“在京沪一带,仅次于同济”的美誉。[2]

正当学校不断发展时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安庆失守,在校学生、教师纷纷离去,教育部决定停办安徽大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皖籍学者多方努力并报教育部批准,安大开始复校,并改“省立”为“国立”,称为国立安徽大学,校址迁到芜湖赭山南麓,1972年12月25日,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我校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1973年4月,郭沫若同志题写了校名。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史是一部热血的抗战史,也是一部皖籍先辈为安徽教育不断拼搏的奋斗史,一直默默激励师大学子,努力学习先辈、发扬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

(二)安徽师范大学校史文化建设及其“隐性德育”价值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大学的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我校将校史元素与校园环境建设融合起来,花津校区中的“建人路”、“文典路”、“达夫路”这三条贯穿于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的道路皆取自曾经任教于我校的著名学者周建人、刘文典、郁达夫的姓名。学校以教育先贤命名道路,不仅是对学校教育先贤的缅怀,同时将校史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之中,使学子在先贤的事迹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校史教育。

花津校区中同学们日常学习的教学楼,也以受命参与本校筹建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姓名命名为“行知楼”。一踏入花津校区西门,更是能直接看到陶行知先生著名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刻在“行知楼”楼前的大石头上,成为学校重要的风景标志之一。这一句话是所有师范人的学习典范,历代学校校友更是以此为目标勉励自己。以上所述都是校园内切实可见的,学生们每时每刻感知到的校园历程。

不仅是单纯将校史以物质方式体现出来,安徽师范大学同样注重对每一届师大学子在精神上的校史教育。例如在新生入学军训期间由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带领新同学参观校史馆,讲解校史,使学生在刚入学就能切身感悟传承校史的使命感。军训结束后的新生入学考试也包含了相当部分的校史文化内容,将校史纳入每一个入学学生的必修课,加深学生对于校史文化的了解与理解程度。

所谓“寓教于乐”。学校同时将校史文化传播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如不久前在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的“中国梦·师大情”央广名主持进校园诗文朗诵会暨播音专业教学汇报演出。活动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活动以朗诵形式为主,先后朗诵了学校知名校友刘奇葆的散文、郁达夫先生的诗集、陶行知先生的演讲辞……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从中也将这些本校发展历史画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事迹带入了每一个人心中,让师大学子更深刻体会到历代传承下来的师大精神。

(三)“隐性德育”价值再挖掘

“隐性德育”源于学校的教学环境及氛围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全校师生。前文提到,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史文化建设形式多样,既在校园环境等物质方面有所体现;也将校园文化传播与学生日常活动相结合,在精神层面教化学生,真正体现了“育人于景”、“育人于理”、“育人于行”、“育人于心”。

当然,当前校史文化形成的“隐性德育”还只是学校在校史文化建设与进行“隐性德育”的一小部分。校史文化发挥其“隐性德育”价值的潜能是无限的,我校应当关注到更多将校史文化与“隐性德育”结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1.榜样效应

心理学认为人和动物都有模仿的本能,榜样就是人们模仿的对象,只不过榜样是一种先进的、积极的、正面的模仿对象。学校每年都会评选出“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作为学校的先进人物,学校应更加注重此類学生在学生群体中能够发挥出的榜样作用。另外,通过邀请历届优秀校友到学校做演讲、讲座等等形式,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校史人物的真实感,也能加强学生建设学校文化的使命感。

2.开展校园特色活动

高校通过借助文艺活动的举办,达到渲染校园文化氛围的目的。以校庆举例,校庆不仅是学校发展历程上的节点盛事,也是实施隐性德育的重要桥梁。比如,学校在校庆期间开展校史展览,组织校史知识竞赛,宣传建校以来的辉煌历程和成就,这样能增强学生对学校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并且将这种自豪感和使命感不断升华,转化为努力学习、为母校争光的实际行动。校庆期间还可以组织校友会,广泛争取校友们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鼓励校友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而达到全面增强学校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良好效果。

校史是学校走过的“痕迹”,历史悠久的大学校史对师生都有着无形的感染力量。梳理校史,充分发挥校史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将隐性德育与校史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发掘校史文化潜能,增强德育实效,促进学子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参见王冀生教授2006年5月22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第九届年会上所作的报告《校史研究与大学文化》,http://202.115.35.22/front/articleinfo/1233/939.html, 2011年6月20日.

[2]安徽师范大学思政文明网:http://szwm.ahnu.edu.cn/5105/view/172348?refresh.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
新媒体的内涵特点及其对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影响
践行追求成功的大学精神,弘扬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新时期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的探讨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的育人功能
大学精神的“气质”与“韵味”
创新大学文化 改善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