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分子之“像”与鲁迅内心之“镜”探析

2017-06-02赵涛

青年时代 2017年12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悲剧探析

赵涛

摘 要: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塑造了不同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文章通过对知识分子和鲁迅命运的比较,探析知识分子与鲁迅命运的关联,深层次挖掘作者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命运 ;悲剧;探析

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关注超过以往所有的作家。在我国的古代,古典小说中的主人公多为才子佳人、英雄人物、帝王将相等,而真正以现代人的视角关注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探究他们的命运,鲁迅称得上是古今第一人。鲁迅先生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这与他开创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是分不开的。那么鲁迅笔下知识分子有哪些类型?知识分子之“像”与鲁迅内心之“镜”究竟有什么关心?这是值得我们细细深究的问题。

一、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类型

(一)探索无果后的孤独与凄凉

鲁迅的笔下有一类知识分子,他们曾经是五四时期的干将,走在革命的最前沿,大胆的反传统反封建,然而后来由于自身或者是外界的原因却被时代淘汰了。他们既受过封建教育的熏陶,又受到新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对封建旧思想有反抗的一面,也有依赖和妥协的一面。他们曾经在不同程度上和封建旧势力做过斗争,但由于力量的悬殊,缺少韧性的他们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

吕纬甫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一名“闯将”,他曾经到城隍庙中去拔神像的胡子,议论改革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反封建的斗士。在辛亥革命失败后,随着风云的变幻莫测,历史的逆转,他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被时代磨圓了棱角,蜕变为封建旧式教育的“传声筒”,做了一位乡村教师。他从山西太原回到江南的S城,不过是为了给早死的弟弟迁葬,骗骗自己的母亲,安慰自己,等办完了这些无聊的事,便要回去教那些“子曰诗云”之类的话,用《女儿经》中的有害思想去毒害青少年。他生活的轨迹,按着他的比喻,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小圈,又回来停在原地无辜销磨着生命”。他从一名反封建的斗士变成了一个昏昏沉沉,没有理想目标敷衍过日子的人,明知自己不该颓废,却也无能为力,明知消沉,却也可不去振作。吕纬甫这样甘心落伍而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悲剧。

(二)梦醒之后的无奈与彷徨

鲁迅曾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青年知识分子大胆的反封建、反传统,他们的人生轨迹可以概括为:觉醒-抗争-失败-无路可走,他们是中国近代最早受到西方先进思想性启蒙的一批人,他们有知识、有理想、有追求、有爱国热情,他们认为人应当为自己的幸福去努力争取,其中以子君和涓生为代表。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知识分子爱情题材的小说。子君接受过新式教育,受新思潮影响,是一位新女性。她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不惜与旧家庭决裂 ,走出封建旧家庭,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涓生自由的恋爱,大胆的同居。当受到别人的攻击、冷眼、歧视时,她没有退缩,毅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自由理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都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五四时期妇女独立、人格自由的宣言。然而,与涓生同居之后她便满足了,停止了斗争,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两人世界中,爱情成为生活的全部,似乎已经忘记身边的敌人。他们沉浸在甜蜜两人世界中时,“敌人”并没有忘记迫害他们,当打击来临(涓生失业),便不知所措,严酷的现实使两人陷入了困境。涓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便对子君说了绝情的话:“况且你也已经可以无需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的做事。”[他们的爱情如同沙地上的宝塔,立即倒塌了。子君又回到了旧家庭,最后在冷眼和悲哀中死去。涓生在痛苦中悔恨自责,自我探索。

二、刻骨铭心的爱情面对残酷的现实最终幻灭

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的一些主人公身上有作家的影子。《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让我联想到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爱情,或许鲁迅是想通过他们大胆反传统的结合,来作为自己的爱情宣言。虽然我并不知道他们结合是否受到身边人的反对,外人的嘲讽,但可以想象出当时他们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首先,鲁迅是已有家室之人,他并没有离婚,他们的结合不符合传统的道德伦理要求。鲁迅的第一段婚姻是不幸的,与朱安结婚是母亲的安排,他并不情愿,甚至与妻子见面的次数都很少,但这是母亲的安排,他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婚后鲁迅去了日本,朱安数十年如一日的细心照顾鲁迅的母亲,而且她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因此鲁迅不能选择结束这段婚姻。其次,鲁迅的家族是一个封建大家族,母亲和身边的亲人们会反对他与许广平的结合。那时候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传统的旧观念受到冲击,但是新的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旧的思想依然束缚着人们的心灵,他的家族是封建家族,因而肯定会反对。最后,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他们无论从年龄上有差距,生活阅历不同,在加上师生关系,这些都成为他们之间的阻力。后来他们在厦门定居,或许就是为了避开世俗的偏见,他们的结合是新势力对抗旧势力的成果。

三、铁屋中的呐喊

鲁迅曾经这样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如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就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9]这个比喻很形象,后来有人将它称为鲁迅最伟大的比喻,旧中国就是这个铁屋子,将麻木的国民比作铁屋中沉睡的人们,少数觉醒的人就是五四时期觉醒的知识分子,像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他们都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们敢于毁灭旧文化,支持新文化,宣传新思想。这些知识分子身上都有鲁迅的影子。

鲁迅为首的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他们反封建、反传统,宣传新思想、新思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一些做法太过极端,也很不科学合理,他们难道不明白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么?不是的。他们大都有很高的传统文化修养,有好多人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文学家。中国旧文化、旧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太深了,如果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改良式的教育是行不通的。正如同我们为自己订立目标的时候,总是要为自己订高一点,因为将来有太多的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只有目标一点,才能更接近未来所预定的目标。同样的道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他们只有去彻底的反封建、反传统,将传统否定,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新思想才会有生存的土壤。

知识分子们总是会在最早的时间觉醒,而他们扮演的角色就应当是唤醒人们的启蒙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然而青年知识分子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没有能够很好的完成这样的任务,当最初的激情过后,他们变得平淡,甚至消沉颓废。岁月在他们的脸颊上留下痕迹,他们的命运跌宕起伏,最终又一次回到了原点。鲁迅先生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和旧文化作斗争,用不断地呐喊声来唤醒沉睡的国民。

鲁迅是伟大的,如同他的作品一样永垂不朽。他的小说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杂文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他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唤醒麻木群众的良药,医治那一颗颗畸形的心灵。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是鲁迅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关注他们的境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批判他们身上的国民劣根性。从青年知识分子身上,我看到了鲁迅的影子,知识分子之“像”与鲁迅内心之“镜”之间有深刻的关联,。

参考文献:

[1]高远东.走进鲁迅世界[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2]朱栋林.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3]鲁迅.娜拉走后会怎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一卷:第158页.

[4]鲁迅.鲁迅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5]路遥.人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第1页.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悲剧探析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VR阅读探析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HTTPS探析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