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溶栓效果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研究

2017-06-01朱云雀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3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动态变化二聚体

朱云雀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不同溶栓效果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50例溶栓治疗患者, 根据溶栓治疗效果分为溶栓优良组(28例)和溶栓一般组(22例)。分析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溶栓治疗后6 h, 溶栓优良组与溶栓一般组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达到最低, 分别为(0.62±0.32)、(1.56±0.70)g/L,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优良组与溶栓一般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达到最高值, 分别为(7.52±3.32)、(2.01±1.20)μg/L,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效果较好的患者其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更加明显, 可为临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溶栓效果;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动态变化;研究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3.058

Research of dynamic changes of fibrinogen and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hrombolytic effects ZHU Yun-qu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Guangdong Heyuan City Hep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eyuan 517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influence by different thrombolytic effects in patients on dynamic changes of fibrinogen and D-dimer.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receiving thrombolysis were divided by their thrombolytic effects into good thrombolysis group (28 cases) and general thrombolysis group (22 cases). Analysis was made on dynamic changes of fibrinogen and D-dimer in both groups. Results After 6 h of thrombolysis, the good thrombolysis group and general thrombolysis group all had the lowest fibrinogen contents respectively as (0.62±0.32) and (1.56±0.70) g/L,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good thrombolysis group and general thrombolysis group all had the highest D-dimer contents respectively as (7.52±3.32) and (2.01±1.20) μg/L,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hanges of fibrinogen and D-dimer contents are more remarkable in patients with better thrombolytic effect, and it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ognosis. It is worth promoting and applying.

【Key words】 Thrombolytic effect; Fibrinogen; D-dimer; Dynamic change; Research and analysis

血栓形成已成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 在血管出现血栓后, 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梗死[1-5]。临床研究显示, 对血栓形成患者尽早的开展溶栓治疗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质量的主要方法, 而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作为溶栓治疗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在患者预后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为进一步提高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效果, 保证患者预后的分析, 本文结合本院接收的50例血栓形成患者, 就不同溶栓效果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心肌梗死、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50例, 其中男28例、女22例, 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9.3±8.6)岁, 其中心肌梗死患者16例、脑梗死患者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1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溶栓效果, 将患者分为溶栓优良组(28例)和溶栓一般组(22例), 排除出血性脑卒中、恶性肿瘤、精神异常、存在严重创伤的患者。

1. 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具体采用的是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方法实施溶栓治疗, 按照0.9 mg/kg的剂量进行rt-PA溶栓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 将所有药物中的10.0%在1 min内通过静脉推注给药, 其余的90.0%药物采用静脉滴注方法进行治疗, 在治疗的24 h内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肝素等溶栓药物, 在治疗24 h后可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 与此同时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等相关药物进行治疗, 与此同时,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做好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治疗过程中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6-11]。

分别测量患者溶栓治疗前、溶栓治疗后2、6、12、24 h以及治疗后1周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变化, 具体检测中使用的仪器是为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其中纤维蛋白原采用Von clauss法, D-二聚体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 选择的试剂以及定标的血浆均属于配套产品, 整个过程中均由本院经验丰富的检验科医生完成操作[3]。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变化比较 在溶栓治疗后6 h, 溶栓优良组与溶栓一般组纤维蛋白原分别为(0.62±0.32)、(1.56±0.70)g/L, 其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达到最低, 且溶栓优良组明显低于溶栓一般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D-二聚体变化比较 在溶栓治疗后, 溶栓优良组与溶栓一般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逐渐增加, 在溶栓6 h后得到最高值, 分别为(7.52±3.32)、(2.01±1.20)μg/L, 此后D-二聚体含量逐渐下降;在D-二聚体含量最高值方面, 溶栓优良组高于溶栓一般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原发挥着重要作用, 纤维蛋白原本身属于一种蛋白质, 主要由肝脏合成, 本身具有凝血功能, 在人体内发生急性期凝血或者止血反应后, 能够发生较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动脉硬化粥快形成过程中, 能够促进血小板的聚集, 从而使得血液中的部分成分凝集, 最终形成血栓, 纤维蛋白原含量水平越高, 则表明患者体内形成的血栓较为严重[12-16]。

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均出现了下降, 在溶栓治疗6~12 h期间, 溶栓效果达到最佳, 溶栓治疗后6 h纤维蛋白原含量达到最低, 进一步表明, 溶栓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 其纤维蛋白原含量水平降低较快, 能够较快的缓解病情。两组患者在治疗后D-二聚体的含量水平均升高, 这是因为溶栓治疗后, 血液循环中的纤溶酶原被激活, 增加了对纤维蛋白原的水解, 纤维蛋白原的水解促进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对于溶栓效果较好, 其纤维蛋白水解过程较快, 由此形成了较多的D-二聚体, 使得血液中D-二聚体浓度上升, 虽然不同溶栓效果的患者其D-二聚体含量均发生变化, 但是溶栓效果较好的患者, 其D-二聚体含量变化更加明显。

综合不同治疗效果患者对应的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含量水平, 可知溶栓效果越好, 则患者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较快, 而溶栓效果较差, 其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含量变化较为缓慢, 通过这一指标可为溶栓治疗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 溶栓治疗的患者, 溶栓效果较好, 则其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更加明显, 这两种指标的变化可以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露远, 张炎, 周金芳, 等. 不同溶栓效果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研究. 海南医学, 2014, 25(2):203-205.

[2] 韦深, 蔡洁丹, 高洪丽, 等. 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8):958-959.

[3] 邰茂众, 周善良, 李克雷, 等. 静脉畸形患者围术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12(4):351-355.

[4] 古兴元, 陈志坚, 吴建年. 急性深静脉血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裂解产物的变化. 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18):3076-3078.

[5] 张耀平, 李皇.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 临床荟萃, 2008, 23(21):1556-1557.

[6] 冯秋斌, 王春华, 赵瑞春. 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脑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意义. 河北医药, 2011, 33(11):1726-1727.

[7] 赵慧茹, 吴俊, 马海梅, 等.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医学研究杂志, 2013, 42(11):85-88.

[8] 尹长林, 高宗良, 司力.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4, 7(5):349-350.

[9] 贝为武, 农智新.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山东医药, 2009, 49(31):58-59.

[10] 李丽娜, 杨术真. 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医学信息, 2004, 17(11):752-753.

[11] 郭明珠. 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AECOPD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吉林大学, 2016.

[12] 周立红, 钱家绮, 李绍骥. 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抗凝血酶Ⅲ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的研究. 四川医学, 1998, 19(6): 486-487.

[13] 蒋灵霓, 顾永林, 李宇林,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6(20):2929-2931.

[14] 赵亮, 罗以勤, 孔建新,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临床观察分析. 安徽医药, 2009, 13(3):283-284.

[15] 秦進.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在冠心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意义. 四川医学, 2004, 25(4):407-408.

[16] 周洋, 龚建化, 黄河, 等. COPD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1):16-17.

[收稿日期:2016-11-17]

猜你喜欢

纤维蛋白原动态变化二聚体
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常州地区血栓弹力图alpha角值参考范围的确立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侦查阶段“证据材料的动态变化”监督与控制研究
广西木材产量动态研究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动态变化的网络系统安全处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