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向生态优化的思考

2017-06-01张静丽

甘肃农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功能区甘肃省常态

张静丽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新常态下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向生态优化的思考

张静丽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载体,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主线。在新常态背景下,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城镇化释放最大“红利”,对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甘肃省在转型跨越中至关重要。文章从生态文明的人本意义出发,通过梳理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困境与机遇,对运用主体功能区、绿色基础设计规划、绿色产业培育推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消极补偿的生态平衡走向绿色创新的生态优化展开讨论。

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城镇化;生态优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总结和修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也是管全局、管方向、管根本的治国理政方略,更是新时期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当前阶段,城镇化建设依然是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动力,而且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载体和我国未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主线。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城镇化释放最大“红利”,对甘肃省在转型跨越中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向生态优化的必然性

我国过去城镇化建设大多追求数量扩张、依靠土地开发、注重物态建筑、缺乏系统规划,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破坏和负面影响,是一种粗放且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五大发展理念引导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人口、质量、效益为基本指标,以发展都市圈、城市带的“网型”城镇化为主要目标,采取将“生态文明”作为根本的新发展模式。

(一)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生态文明”的首次提出是在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是基于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不可持续性;“十八大”对“生态文明”战略更是着重强调,并对推动绿色发展、循化发展、低碳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细化和完善;2014年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把“生态文明”战略作为整体发展方针融入了城镇化进程中;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环境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内容和意义做出来明确阐释。由此可见,无论是基于传统发展不可以持续的已有事实还是中央决策层对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发展可持续性的关系的清晰认识,都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基础,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从生态平衡走向生态优化

“生态文明”目前在不同领域均有研究,并形成了一个共识,即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现有的普遍理解是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自然生态平衡的可持续文明发展。这类观点是基于生态破坏而提出的以自然保护为中心的观念,是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主流看法,但却存在忽视生态文明人本意义的缺陷。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城镇化建设旨在形成“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宜居环境,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不应离开人的发展和需要、以约束发展或发展倒退形式实现对自然的补偿,而应从以人为本的生态关系着手、以积极介入和建设性的生态意识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目标。而且人类文明在本质上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人类发展的盲目扩张导致了生态危机,但生态危机不应以文明倒退的是形式实现对自然的补偿而解决,离开人的发展和需要,生态与生态危机都是没有意义的观念,因此,应对生态危机所倡导的生态文明不应以自然生态平衡为目的,而应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简言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文明的发展不是消极补偿意义上的自然生态平衡,而应是在生态危机反思基础上,通过积极介入和建设性的生态意识,实现从生态平衡向构建生态优化的新型生态文明模式转变。

二、新常态下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困境与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增长奇迹”,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这却是以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为代价,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为特点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引擎带动的粗放发展与回报。伴随经济发展增速回落、总量失衡、结构失衡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开始步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常态。

(一)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与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GDP增速2012至2015年增幅分别为7.7%、7.7%、7.3%、6.9%,经济放缓开始成为一种常态,经济转型升级开始呈现一系列新特点:经济增速开始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增量优化的深度转变,经济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也开始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这些转变不仅表明经济发展对投资驱动、出口驱动、制度红利、人口红利等支撑高增长要素依赖的弱化,也意味着对质量、效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因此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在未来的推进模式上必须丢弃改革初、中期以建设“功能城市”为核心而造成的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等破坏和牺牲的特点。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必将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强城市创新能力,推进绿色、集约、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二元”统筹发展为主要趋势。

(二)甘肃省城镇化建设历程回顾

虽然城镇化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问题,但由于其提供了资源更为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对带动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世界人口的60%,即大约49亿人口将生活在城镇地区,而且城镇化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城镇化进程在持续加速的国家,截止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详情见图1。

图1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与甘肃省城镇化发展对比图

未来几年,如果说世界的城镇化主要在发展中国家,那么中国的城镇化无疑主要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甘肃省地处西北,在全国范围内可被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有了比较明显提升,但将全国与甘肃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对比,可以看到甘肃省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之初,甘肃省的城镇化率为14.41%,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仅相差3.51个百分点,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甘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我国城镇化发展平均水平超过30%开始进入中期加速阶段是在1996年,而甘肃省城镇化发展到2005年才突破30%,二者前后相差了近10年的时间。截止2015年底,甘肃省城镇化率为43.19%,比全国低了12.91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是不言而喻。

(三)新常态下甘肃省城镇化建设的困境与机遇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不再追求超常规的高速增长,而是以经济发展的稳定和质量为诉求,同时基于我国以往依靠需求拉动增长遇到瓶颈的现实,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成为现阶段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依托,因此,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经济放缓、结构变化、动力切换等一系列的宏观变化,加之持续推进的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的前提是对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所以新常态下,在国家宏观经济转变和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发展困境尤其突出。此外,我国的城镇化率在2015年已经达到56.1%,但这是将在城市工作或生活了6个多月的农村移民作为常驻人口纳入城镇化的统计数据,如果以城市户籍人口作为统计标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并没有达到统计数字,因此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在人口城镇化上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困境即机遇,在新常态背景下甘肃省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经济增长不是太快而是仍然有提高的空间,为此,甘肃省必须结合自身的自然禀赋和“后发优势”,紧抓五大发展理念下经济转型中“创新”与“绿色”的机遇空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将生态优化与人口城镇化相融合,以此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经济。

三、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向生态优化的思考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核心、协调是要求、绿色是原则、开放是途径、共享是目标,它们无一不是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钥匙”。针对城镇化发展对资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要求和自然资源供给不足的现实,文章就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向生态优化转变做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以主体功能区定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向生态优化

主体功能区作为一种国家重大战略,体现的是对国土空间开发理念、开发模式的一种重大变迁。在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甘肃省无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与之密切相关的城市化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兰州—西宁、关中—天水、宁夏炎黄三个地区(见图2),重点生态功能区与禁止开发区在甘肃呈现非常显著的片状分布(见图3)。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全省共有6个重点开发区域覆盖24个县市区(见表1),全省限制开发区域共划分为4个农产品主产区和7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8.70%,正是基于这一系列现实情况,甘肃省在2013年12月被列为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主体功能区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互动关系,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又能更好地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因此,甘肃省应抓住未来经济绿色发展的核心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机遇,以“一横两纵六区”的重点开发区域为重心,联合4个农产品主产区和7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构建城镇化建设走向生态优化的新格局。

(二)以绿色基础设施搭建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支持系统

图2 国家级重点城市化地区分布图

图3 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总图

图4 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机制同构分析

表1 甘肃省重点开发区域范围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聚焦以人为本的生态关系、重视城乡生态的宜居性,绿色基础设施正是平衡土地开发与资源环境关系,平衡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的支持系统(见图4)。笔者认为,甘肃省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巨大空间里,应借鉴现有的国内外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认真解析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建设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关系,明确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均是长期性的工程,然后从本省实际着手,制定城乡绿色空间不同层级的系统规划,提出能够应用于不同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并对新型城镇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长效管理与维护提出针对性方法与策略,实现包括归属感、认同感、人文场所、绿色文化认同、生态文自然资源、宝贵的文化资源以及多样化的生态资源,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契机,结合当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融合省内东、中、西地区的区域特色,从“生态镇、知识城、休闲地”理念出发,在产业选择上从生态农业、生态休闲、绿色制造、绿色观光等领域找准“风口”,在省内的东、中、西部错位培育城乡绿色发展的增长点,全面推进甘肃省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上从生态平衡的消极补偿发展走向生态优化的积极创新之路。

(编辑:王骏杰)

D61;F205 文献识别码:A

1673-9019(2017)08-0046-04

2016-8-29

张静丽(1989-),女,甘肃平凉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功能区甘肃省常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产业功能区人才发展现状与探索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