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

2017-06-01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故里绿水青山乡愁

■ 本刊编辑部

以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

■ 本刊编辑部

收获 摄影 /赵 忠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这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其中凸显的问题却从未间断。近年来,在重视环境治理的同时,好多地方争相推出“名人故里”,与此同时,故里归属权的口水仗,也从未消停。从轩辕、黄帝到李白、曹雪芹,从诸葛亮、刘备到西施、王昭君,不一而足,这些都不难理解,可是到了后来,似乎“正面人物”的故里归属权都被抢光了,开始出现“饥不择食”的现象,有人开始抢秦桧的故里归属权了,更有甚者,“西门庆故里”也被某县定为旅游项目开发了,端的是咄咄怪事。

乡村旅游,本应简单而淳朴,民俗体验、观赏花海、采摘体验、瓜果品尝等,都是让人放松心情、体验自然的大好机会。再比如,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院、享农家乐也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当然,行政部门也要加快完善生态文明法规体系,规范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法治保护好绿水青山。不管怎么说,是没有人愿意在臭水沟旁边享受农家饭的。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魂,是塑造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源泉。对许多人来说,了解乡村历史、感受乡村文化、体验乡村生活才是乡村旅游的初衷,没有乡村文化内涵支撑,乡村旅游就缺乏原动力和竞争力。发展乡村旅游有一点不可忽视,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当地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说,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国整体文化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西门庆故里”现象与其说是在挖掘文化,不如说是哗众取宠,除了一地鸡毛,估计也很难留下什么。将文明生态村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显然是明智之举,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以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为牵动,推进绿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留住美丽乡愁。

(编辑:魏 翔)

猜你喜欢

故里绿水青山乡愁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永远的乡愁
乡愁
绿水青山
九月的乡愁
绿水青山
故里山西
绿水青山
探访林语堂故里
梦回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