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给氧在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2017-05-31陈森钦林永丽陆常青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例数面罩插管

陈森钦 林永丽 陆常青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给氧在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呼吸衰竭住院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面罩内鼻导管吸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面罩给氧孔给氧。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治疗后患者的气管插管例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pO2、PaO2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pO和Pa0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12h、24h三个时点的患者呼吸频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例数方面,观察组的气管插管例数0比对照组4例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良给氧技术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预防气管插管合并症;提高患者的SP02和Pa02,降低患者呼吸频率,以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

[关键词]改良给氧;无创通气;呼吸衰竭;SP02;PaO2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3-191-03

呼吸衰竭是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国际性问题。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临床上呼吸衰竭患者病例呈持续性升高。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及越来越高的防治费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防治需求极其迫切。相关研究发现面罩内鼻导管给氧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寿命方面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临床上,呼吸衰竭病例较多见,常规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利用传统的面罩给氧孔给氧又存在一定的缺陷。我院通过改良无创通气治疗中的给氧技术后,对呼吸衰竭患者行面罩内鼻导管供氧治疗,效果甚为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于呼吸内科收治的呼吸衰竭住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77岁,平均(51.9±1.3)岁;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51.5±1.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nf Carbon dioxide,PaCO2)高于6.65kPa(50mm Hg)”呼吸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标准:妊娠、气道分泌物多、排痰障碍;极度紧张;近期行上腹部手术;未经胸腔闭式引流的气胸或纵隔气囊;上气道机械性阻塞;严重的肺大疱患者。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的抗感染祛痰、平喘、解痉、鼻导管给氧等基础治疗后,对于血气指标并未明显改善、仍然存在呼吸困难现象的患者采用无创机械华鑫PA-700A型呼吸機(山东省曲阜市华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给氧。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同步/时间(Synchronous/Time,S/T)模式,并设定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2)开始的呼气末压力(Expiratory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EPAP)为2~4cmHO2O(1cmH2O=0.098kPa),再逐渐增加到4~6cmH2O。(3)初始的吸气末压力(InspiratoryPositive Airway Pressure,IPAP)为8~12cmH2O,然后以每次2cmH2O的水平增加,作用间隔5min左右,IPAP的最大值控制在24cmH2O以内,直到患者逐渐适应,自主症状呈明显改善。(4)氧流量为4~8L/min,对照组采用面罩外接导管给氧,对观察组使用面罩内鼻导管进行供氧。在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下,观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pO.和PaO2变化,以及治疗后4、12、24h时点患者的呼吸频率。

1.3观察指标

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下,观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pO2和PaO2变化,以及治疗前、治疗后4、12、24h时点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治疗后的气管插管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l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pO2、PaO2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pO2和P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p01和PaO2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和治疗过程中的气管插管例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4、12、24h三时点的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气管插管例(0)数明显少于对照组(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见表2。

3讨论

研究表明,作为全球性的常见、多发病,无创通气可有效治疗呼吸衰竭,而有效合理的给氧方式能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目前治疗呼吸衰竭方法主要分为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传统的无创通气采用面罩外链接导管进行供氧,面罩与氧气管连接的接头部分较短,所在位置不易固定,使得导管容易脱落,导致患者缺氧,从而加重病状。目前在国内,无创通气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呼吸衰竭,尤其在缺氧患者中的使用更为显著。无创通气时,呼吸机通过口或鼻面罩与患者项链进行正压通气,当患者呼吸力学异常、呼吸肌疲劳等问题明显而痰液引流问题又相对次要时更有必要使用无创通气;而且无创通气临床应用简单、方便,治疗费用较有创通气便宜,患者更容易接受。

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SpO2、PaO2和呼吸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pO2和PaO,比较,观察组的SpO2和P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体现了面罩内鼻导管吸氧的优势,可提升患者的SpO2和PaO2,保证患者的实际吸氧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治疗后患者4h、12h、24h的呼吸频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面罩内鼻导管吸氧可有效降低患者呼吸频率,平稳供氧。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例数,观察组在治疗过程未出现病情加重需行气管插管进行有创通气治疗,而对照组出现4例需气管插管病例,观察组需气管插管例数为0明显少于对照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面罩内鼻导管可降低患者气管插管比例,预防气管插管合并症。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时,较高的正压通气量增加了面罩内气压,同时可使生理无效腔充盈O2,从而有效减少CO2潴留及重复吸入,患者的吸氧量更能得到保证;而使用面罩外接导管进行供氧,会阻碍氧气射入;同时面罩配置不当会造成漏气,也进一步影响患者实际的吸氧量。另外面罩内鼻导管易固定不易脱落、不易被分泌物堵塞,符合鼻腔生理,可以间歇使用、且容易脱机,在进食、咳嗽排痰和说话期间,供氧也不会中断,能有效纠正低血氧。但在使用面罩内鼻导管进行给氧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1)大多数患者对无创通气治疗抱有焦虑恐惧心理,认为会妨碍呼吸,甚至有濒死的感覺。医务人员应耐心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无创通气治疗的目的、必要性和不施用的危害,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和合作。面罩应根据患者脸型选择,佩戴前,要先给予患者一定的时间适应。固定时,松紧度以无明显漏气的最小张力为准,绑好四头带。固定好面罩后,再行开呼吸机,防止呼吸的漏气补偿让患者不适。(2)行无创通气治疗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上机后8h内,尤其要注意面罩的漏气情况。(3)注意呼吸机的保养和维护,尤其是小型固定器件、呼气侧孔等小部件。用无菌液作为湿化液,且在装置工作前,用蒸馏水清理气道,防止湿化液不洁引起气道感染。另外,通气中,盛接气雾的积水杯应低于管道,以防止水珠返流。

综上所述,改良无创通气治疗中的给氧技术治疗呼吸衰竭,可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提高病症治愈率,在减轻患者痛苦不适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例数面罩插管
LED面罩,创造有吸引力的面貌
如何提高ICU气管插管患者的安全性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可视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在急诊的应用
LED矩阵面罩
身边的便携式火灾救生面罩
急诊抢救中光棒引导法与直接喉镜法气管插管效果比较
浣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