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慢下来

2017-05-31曹翠霞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5期
关键词:感官创作情感

曹翠霞

“慢”这个字重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是最近对特殊儿童的义教课的反思里。富有经验的老师引导说,与这些特殊孩子交流,需要时间上的等待,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各个感官的感受体验。同时,我也反思了对待普通学生的教学行为,常常缺乏耐性,太在乎结果,这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说,课堂的四十分钟很短,我们经常需要十几分钟进行引导活动,余下二十分钟创作,学生还没进入创作情景中就匆匆而为,他们渐渐失去的不仅是耐心,还有对美的感受。只能说,没完成的可以留到下次课继续。但是,美术是一种特殊创作过程,灵感稍纵即逝,隔一段时间就已经失去创作的欲望,有断裂感,连接起来已经“物是人非”。如何带领学生慢下来感受创作表现,我尝试了运用主体感官体验方式进行慢教学。

一、主题体验式慢教学更注重的是找到平衡

主题体验式慢教学注重的是时间与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调整。我把一年级两个班进行了对比,A班课程的安排是同一天有兩节美术课,B班是隔了一天才有美术课。同样的内容,两个班的作品开始没什么差别,但半个学期后,明显A班的作品完整性及创新意识强多了,他们获得了更多时间体验创作指导。如果没办法连接课程,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延伸,由简化至深化。我对B班进行了教学调整,将教学内容与其他科目联系拓展,如把《月亮的故事》一课与语文课《小小的船》相约定在同一时段上,让学生的感官可以有多方面的拓展。课内学会取舍,实行“一课一得”,准确制定教学目标,降低目标难度,把《有趣的吊饰》的制作方法延伸到《小指偶》一课,简化了对技法的传授,加强了个人感受的表达。

二、用充足的时间调动学生听、看、触的知觉的主动性

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浪费时间”用一段故事或一段音乐进入自然的情景,学生在音乐中体会鉴赏作品画面中所表现的内容及情感。比起教师用华丽的语言去形容,这种方法更能吸引学生,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此外,全方位发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也是很重要的。如《春天的消息》一课,我带学生观察校园里树木的生长变化,感受春风的吹拂,听着欢乐的鸟鸣声,感受着生命成长的美好,学生创作出一批富有感情富有生机的作品。在《秋天的落叶》一课,我带着学生到操场上捡落叶,他们用了较长的时间捡叶子和分享,最后才进入正题,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创作的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绝不雷同。使用感官体验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方面地传授技法,更重要的是利用一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介体为学生体验铺设道路,让学生自然产生创作表现的冲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中。

三、慢构建开发式课堂情感式体验教学

创作灵感的产生源于主体精神放松,抑制解除,情感丰富时。在艺术实验课《家》,我们邀请了该班的所有家长参与整节课的活动,用了两节课进行教学,教师、家长、学生的良好合作互动,激发了学生对爱的情感体验及表现。这节课从音乐《温暖的家》引入,我从歌词上挖掘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是谁,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最爱你的人是谁?建议学生向最爱你的人说一句话并拥抱他们。学生们向父母说出感恩的话后与之紧紧相拥,许多家长眼眶泛起了幸福的泪花。接着我以小天使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从《富翁和家》两个故事中深层体会什么是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重点的构图、色彩等知识要素,最后深化“家”的主题,让学生评出最“有爱”的作品。在《温暖的家》的音乐背景的创作过程中,学生与家长分工互动创作。在本课的活动中,教师始终退居次位,让学生和家长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让主体情感体验主题得到升华。

四、与学生一起慢慢享受过程,淡化结果

一个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老师对我说过,艺术可以疗愈心灵,过程是缓慢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其实基础美术教育也是这样,着重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发展美的感知、表现能力。在《手拉手,好朋友》一课,我让学生慢慢观察和动手体验各种线的变化、形的组合。虽然创作的效果不是非常好,但学生用不同的生活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懂得了生活中任何东西都可以组合为具有美感的作品,整堂课非常快乐。美术创作是只要有信心和耐性,就会自然表现的过程。让我们的教学适当慢下来,适应学生,也许他们的创作灵感就源源不断;我们教师也慢一点儿,适当给自己解压,生活会更幸福。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感官创作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墙之隔》创作谈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