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强国建设视阈下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7-05-30王素丹路欣哲杨一帆

科技风 2017年13期
关键词:海洋强国探索与实践高校

王素丹 路欣哲 杨一帆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强国战略已成为世界海洋大国的重大战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政治等重大战略决策,而国家海洋意识教育的发展程度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是海洋意识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只有充分发挥高校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海洋观,不断推进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助力国家海洋强国建设。

关键词:海洋强国;高校;海洋意识;探索与实践

一、海洋强国建设概述

党的十八大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对提高我们海洋综合实力提出了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明确了开发和利用海洋进入了发展期。

海洋强国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系统的阐释,综合各方观点可以概述为:在国际法框架下以綜合国力为基础,以海洋环境为前提,以海上军事力量为保障,以海洋科技为引领,能够利用海洋获得使国家持续发展的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资源的国家。

二、海洋意识的内涵

关于海洋意识的定义,当前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杨志成在1990出版的《海洋意识初探》提出的代表性观点: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对世界海洋的了解和对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海洋意识在本质上讲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它是对海洋个体和各种社会组织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战略价值和自然规律的认识。海洋意识以类型区分为:向海强国意识、海洋安全意识、海洋开发意识、海权意识、海洋生态意识、海洋法制意识等。

三、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现状

高校海洋意识教育工作稳步推进。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海洋精品与教育基地;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建设实施于2012年,充分发挥了地方高校的育人作用;近年的海洋文化节、海洋社会实践、海洋科普竞赛以及海洋多媒体平台建设等极大推进了海洋意识教育工作。

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工作存在着问题。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整体薄弱,完整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成,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和院校性质差异;师资队伍有待培养,目前我国并没有一支专门的海洋意识教育师资队伍,限制了工作开展;国家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有关海洋法规和海洋意识教育部分有待完善,加之现已颁布、实施的涉海法规缺少宣传,对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工作有所束缚。

四、海洋强国建设视阈下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在习近平总书记“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指引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了一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立体工作体系,并取得工作成效。

组建一支队伍:吸纳学院科研、教学能力强,致力于传播海洋文化的专任教师组建了一支队伍;建设两个平台:建设海洋意识教育宣教平台和海洋实验平台;依托三个基地:“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河北省海洋资源利用科普展教平台”以及“海洋资源高效利用科学普及教育展示平台”;成立四个协会:倡导成立了蓝丝带海洋保护河北工业大学志愿者分社、海洋科协、海洋创新实践部以及聆心社团四个学生社团组织;争得五方支持:与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学会、省海洋局、省海洋学会以及校友积极联系;开展六项工作: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海洋科技文化节、海洋知识竞赛、世界海洋日和国家海洋宣传日启动仪式、海洋知识科普创意比赛、承办中国海洋学会主办的“奔向大海,跑向未来”公益慢跑暨海洋科普志愿者招募活动河北工业大学站活动;联络七家企业:在国家海洋局秦皇岛海洋监测中心站、唐山曹妃甸工业区和河北省水产所等沿海城市和涉海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以协同中心为载体,与唐山百川等7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协议;实施八方宣传:校园内悬挂保护海洋环境宣传条幅、制作宣传展板、定期发放海洋知识手册、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相关科普知识推送、微博平台进行转发、评论、学生社团走进社区、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海洋知识科普教育、向师生和社会公众开放学院实验室;举办精彩九加一: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在校学生、驻区居民和青少年举办报告和讲座。

(二)海洋意识教育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效果

海洋相关学科学生学习成效显著。海洋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空前高涨,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优秀的海洋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宣传中来;校园海洋文化氛围不断加强。学生积极参加海洋知识竞赛和科普宣传、志愿服务,广大师生围绕海洋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调研,对海洋专业的认同感不断加强。

(三)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努力方向

立足实际,细化模块。当前高校海洋意识教育各模块之间仍然存在界限不清,功能不完善之处,下一步将在涉海高校中广泛开展调研,进一步明晰各模块的育人功能,使其更具操作性;依托专业,丰富内容。注重工作体系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在接下来的探索中,丰富育人内容,使工作体系更人性化、接地气;突出特色,创新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致力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载体吸引广大学生,开发设计符合时代特征和青年学生成长特点的特色活动,使海洋意识工作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家沂,肖献献.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05).

[2]叶云飞.试论海洋类高校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培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04).

[3]江定涛.海洋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思政教育价值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作者简介:王素丹(1987),女,河北大城人,讲师,河北工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兼),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欣哲,男,河北工业大学海洋学院2016级学生;杨一帆,男,河北工业大学海洋学院2016级学生。

猜你喜欢

海洋强国探索与实践高校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