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情景视角的企业管理问题初探

2017-05-30程金凤

中国商论 2017年30期
关键词:文化

程金凤

摘 要:企业效率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现有文献往往忽视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探讨企业实际问题,所以有失偏颇。中西方存在管理情景差异,吸取西方有益的理论、经验和做法,形成中国化的管理理论和模式,才是实现企业高效率的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效率提升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构建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运用中国文化思想重构企业文化,坚持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

关键词:中国情景 企业效率 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0(c)-085-02

1 企业管理模式文献综述

1.1 中国情景视角下企业管理模式研究文献

1.1.1 新儒家学派的探索

余英时、成中英、盛洪等为代表的新儒家学派致力于重建儒家价值系统,构建符合中国文化的管理理论。儒家提出了伦理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理性,二是工具理性。两者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对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儒家企业管理思想体现在“修身”(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其次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三是仁爱、第四是贵和、第五是整体主义思想(张震,2000)。经验表明,儒家企业管理思想不仅对中国企业管理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亚洲其他国家比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具有重大影响,在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功不可没。

1.1.2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

曾仕强(2005)认为存在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并以以人为本、因道结合、以理而变为三大主轴。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模式”的企业管理理论以东方管理理论、和合管理理论与和谐管理理论最具代表性。东方管理理论有彭贺(2006)、苏东水等。中国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更加注重辩证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东方管理学思想更加注重于人性、整体、团队,更加契合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价值需求,从而,整合化、柔性化和人性化成为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合管理以黄如今(2007)为代表。这三种理论都是基于中国情景的视角提出来的本土化企业管理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创新作了有益的尝试。

1.1.3 东方情景视角企业管理研究

近年来国际期刊上也出现了基于东方管理情景视角的企业管理文献。Chen和Miller(2010)年以“双边文化”(ambicultural)的视角描述了许多亚洲公司在发展国际业务过程中针对东西方文化采取了“两面派”倾向,以同时满足两种看似分离的目标,促进公司短期的发展和长期在市场中的地位。一个突出的例子即三星公司在融合西方优异的管理措施和公司基本的日本式体系上取得的成功。Chuang等人(2015)提出将组织一个体适合度的概念引入儒家情境下的组织中。Barkema, H. G.,(2015)提出了基于东方概念和东方情境的企业管理理论,并提出了创造新理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

1.2 现有文献关于企业管理效率研究的缺陷及趋势

1.2.1 从西方情景视角到东方情景视角分析中国企业改革问题

当前,学术界及各智库主要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和西方实践来指导中国问题,忽略了经济理论的适用情景。西方經济理论在西方经济、体制、文化环境中产生而发展的,主要基于私有制、产权等理论而拓展出的理论体系。国内一些经济学家运用西方经济理论而不考虑中国5000年的文化历史,最终将自由市场视为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否定国有企业,认为国有企业存在就是个错误、毫无效率。在扬弃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西为中用,坚持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理论,寻求中国模式就势在必行。

1.2.2 从单维视角到多维视角综合评判企业管理效率

评判企业效率高低应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综合分析、权衡,客观地给予评价,这样才能得出更加接近事实的结论。而很多学者在考察企业效率时,一方面,往往从产权、资源配置、生产率等具体方面加以探讨和比较;另一方面,将考察期设定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比如考察建国后到开放前、改革开放到亚洲金融危机之间、98金融危机到21世纪初等;所以,从单维视角向多维视角综合考察、客观评判企业效率问题是未来趋势之一。

1.2.3 从企业一元化向多元化并存转变

企业的形成源于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又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组织形式、所有权结构等也应是多元化的。历史地看,投资者所有权企业形式只是特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企业组织形式之一而不是唯一,这一点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普遍事实,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多种组织形式,并在很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种企业形式都有特定的优势和缺点,任何一种组织形式都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是最有效率的。企业多元化具有双向外溢效应、双向弥补效应。

2 中西方企业管理情景的差异

2.1 哲学思想层面差异

史继忠(1993)认为两种哲学思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中国人主张“天人相应”,而西方人则主张“天人相争”;第二,中国立足于“社会哲学”而西方立足于“自然哲学”;第三,中国哲学的神学成分较少,而西方经院哲学纯粹是“神学的婢女”;第四,中国辩证思想发达,而西方形而上学较盛;第五,中国人惯于直觉思维,西方人善于逻辑推理。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差异成为欧洲哲学思维重视自然物研究、而中国哲学重视社会伦理和协调关系的研究的原因,直接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中国特有而稳固的文化价值观、传统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来源土壤,并区别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

2.2 中西方方文化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个体化意识与集体化意识差异。二是权力距离的差异。中国人对不平等的容忍程度较高,拥有一套普遍接受的伦理秩序。而西方则相对开放、公平、平等。三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侧重整体、总体、集体,西方人侧重个体、个性、自由;中国人讲究直觉、西方讲究理性等。

2.3 社会制度层面差异

中方注重政府控制作用,这也是保证社会稳定、高效率改革的重要条件。实践中,政商关系密切。企业重视与政府权威部门的关系。即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注重“关系”和“圈子”的重要性。中国文化中强调以人为本,所以由此可以把“关系”“圈子”理解为获取精神自由、社会交往自由的途径。这样的制度既有制度上的优越性,又有其劣势。优越性体现在代表全民利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劣势体现在权力寻租、腐败、法律执行力不高、监管政策不确定等系列问题。

3 中国企业管理效率提升的路径

3.1 西方企业管理制度与中国经济制度向结合

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我们的原则应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借鉴西方企业理论的优点,搞活国内经济。杨承训(2006)指出国有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其独特优势体现在:国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宗旨,主张没有剥削、坚持以人为本,力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并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竞争性市场,要充分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产权、保护产权,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条件;在非竞争性市场或者不适合竞争的领域,采取国有企业形式或者其他多种灵活多样的企业形式。

3.2 科学管理与配套机制改革相结合

企业效率提升依赖于科学管理和持续性的配套改革以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实践证明,单项改革(比如产权改革)并非医治企业病症的唯一灵丹妙药,而管理科学与深化配套改革结合,才是搞活企业的关键。大量事实说明,切实落实“管理科学”和突出自主创新,乃是带动配套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治本之策。每个企业都应当从实际出发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配套改革。

3.3 中国文化思想重构企业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依然具有较强生命力。张治中等(2005)认为现代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靠经济契约和心理契约来维系。中国文化与企业管理发生作用,需要找准切入点。第一,中国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统一起来,将中国文化融入并成为当代文化价值体系;第二,中国文化成为文化自觉意识,尤其是要社会主要阶层找回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第三,新媒体、传统媒体弘扬中国文化,占领线上线下舆论阵地,使儒家文化的经济价值成为社会大众的基本认识;第四,中国文化传统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一种精神力量,塑造中国企业文化。

3.4 充分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与政府的先发优势

林毅夫(2006)给出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一条新结构经济学的道路。在竞争性的市场,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按照企业的资源禀赋从事生产、交易;政府则主要弥补外部性,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技术系统包含三类,一是基础性的科学技术,二是适用性的技术,三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溢出效应,而民营企业又是国有企业学习借鉴的重要对象。中國企业效率的提升离不开两者的共同作用,这也是中国独特的企业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 曾仕可.水土经验孕育中国式管理[J].北京科技报,2005.

[2] 杨承训,张新宇.“国企低效”:颠倒事实的私有化悖论[J].海派经济学,2007(01).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