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与“革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当代西方的研究现状

2017-05-30李媛媛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革新阶级

李媛媛

[摘 要]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阶级的内涵、阶级划分的方法及依据、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其命运、阶级意识、阶级斗争、中间阶级的地位及作用等。在研究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中,部分西方学者呈现出坚持与肯定的态度,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试图“补充”、“修正”、“革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关键词]阶级;阶级斗争;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B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17)03-0018-05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系统论述了阶级的产生与消亡、阶级划分、阶级关系等,它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进而实现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进程。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视野宽阔、细致入微,然而,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态度上显得较为纷繁复杂。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主张要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持否定、批判态度,甚至打着“革新”的旗号歪曲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梳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当代西方的研究现状,对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阶级的界定与阶级划分

马克思有没有给阶级明确的定义?应当怎样划分阶级?阶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西方学者展开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一)阶级的定义

对于阶级的具体的定义,国外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已经给阶级下了明确的定義,但相当一部分学者则认为,马克思没有明确定义阶级,因此,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给阶级加以界定。

雅典国家技术大学副教授约翰·米罗斯认为,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中,“社会阶级”已经在理论方面被明确地定义了。他因此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家抛弃阶级理论的行为,进而赞扬马克思在阶级理论方面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赫勒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将人类解放视为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的做法,排斥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历史命定论。她在阐发民主的自由理论基础上,重新解释了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试图“恢复”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主体向度,并为当前的激进政治提供理论依据。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大卫·加姆菲尔德(David Camfield)认为,虽然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严格阐述了价值和劳动力,但是他没有定义什么是阶级。他认为,圣克鲁伊的阐述在众多的阶级定义版本中最为准确,即阶级是“剥削”这种事实的集中的社会表达,而剥削的方式是一种社会结构的體现。在此基础上,加姆菲尔德进一步阐述了他的阶级观,“阶级是某一地区的一个群体,通过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的地位进行区分,而这种地位的区分可以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拥有和控制),如对于生产条件的拥有和控制。”[1]E.P.汤普森关于阶级理论的观点与加姆菲尔德的这种观点是一致的。他认为,“阶级”应该被具体为一个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政治内容的历史进程。阶级也可能是一种客观的关系,但它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二)阶级划分的方法和依据

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阶级的划分是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观点受到一部分人质疑,尤其是当一些人把知识、技术等要素当作资本看待的时候,阶级划分就变得较为复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埃里克·奥林·赖特(Eric Olin Wright)发表了题为《理解阶级:建构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的文章。文章综合分析了三种划分阶级的方法:一是社会分层研究所采纳的以个人属性和物质生活条件为划分标准的方法;二是韦伯主义的基于 “机会囤积”来划分阶级的方法;三是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相联系的依据支配和剥削机制来划分阶级的方法。[2]在此基础上,作者试图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实证方法,将阶级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框架来系统地解释阶级的概念。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乔恩·埃尔斯特(Jon Elster),对以下几种划分阶级的标准进行详细论述并加以批判:财产、剥削的地位、市场行为和权力。他认为,上述四种划分阶级的标准都不能将阶级完全区分。所以他把四种标准综合起来考虑,将阶级进行定义为“他们借助其占有的东西被迫从事同样的活动,如果他们想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资产的话。”[3]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工人阶级生活研究中心”主任米歇尔·茨维格(Michael Zweig)认为,不能从收入、财富或者生活习惯角度来理解阶级,而必须从权力这个方面来理解。

坚持阶级存在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学者依然存在。法国学者奎恩·迪劳内在《当今法国的社会阶级:有关理论与实践的争论》一文中,分析了法国学者关于阶级的争论。他认为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得反马克思主义利益集团将马克思“以阶级划分社会”的思想妖魔化,而中产阶级的广泛存在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受到质疑。英国社会学家理查德 · 斯凯思在题为 《阶级》的小册子中,系统批驳了当时盛行的否定阶级和阶级划分的理论观点。在一篇题为《后工业社会中阶级的继续存在》的文章中,美国学者迈克·霍特 、科莱姆·布鲁克斯 和杰弗·曼扎充分论证了他们坚持阶级存在以及阶级分析的重要性。

二、工人阶级的变化及其命运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与此相适应,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也发生较大变化。如何看待工人阶级?这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

(一)工人阶级的现状、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认为,工人阶级将不会传统的形式产生。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工业领域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人数不会减少。他指出,现在的工人阶级存在着三种消极的发展态势:一是仇外心理导致工人运动的保守性;工作的临时性、不固定性使得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可能性极小;三是新的社会等级标准扩大了人们人之间的鸿沟。由有教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多数穷苦的老百姓结成的相对永久性的政治联盟是很困难的事。[4]荷兰作家哈西卜·艾哈迈德在《占领运动、左翼复兴和今日马克思主义:对话齐泽克》中指出齐泽克表明自己承认,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已不再拥有传统的工人阶级这一基本判断。在题为《全球化与韩国工人阶级:斗争、分解和新生》的文章中。辛匡容(音译)指出,韩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工人阶级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上已经组织起来的工人的力量被削弱并日趋零碎化;工人阶级被分解为规范就业的正式工以及非规范就业的非正式工两大群体,二者在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有很大差别。[5]里卡多·贝罗菲奥雷和约瑟夫·哈利维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资本主义走向金融资本主义,它将工人阶级以投资人和债务人的身份纳入金融循环,这暂时解决了有效需求问题,但却解构了劳动,使工人面临低工资和不稳定就业,使经济不稳定、低迷和不可持续。这种情况正从发达国家向中、印等国蔓延”。[6]

(二)工人阶级的地位与作用

迈克·海恩斯在《21世纪的全球城市和全球工人》中通过探讨全球城市化的模式、城市的发展方式、城市生活的本质、城市的社会组织以及工人阶级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得出结论:阶级没有消失,当今世界上的工人阶级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人数都要多,且经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各种阶级中占绝大多数的阶级。英国左翼学者戈兰.瑟伯恩在《论21世纪的工人阶级》一文中,对全球的阶级现状及变革作了概括。他认为,属于工人阶级的20世纪虽已结束,但它留下了不朽的遗产;当今世界的劳动者并没有大步向前,但仍可以找到他们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进展。资本主义的膨胀和不平等的扩大,将始终让工人阶级处在21世纪的政治议程上;面对资本主义在新世纪的复制与演变,斗争毫无疑问仍将继续。在《“自在”还是“自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瓦解了吗》一文中,英国学者菲尔·赫斯指出,尽管当前工人阶级的运动、斗争乃至关注的议题都相当分散,但工人阶级依然是有能力影响“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唯一社会力量,工人阶级的作用没有变,工会和工人阶级斗争依然是对资本主义长期战略的核心。

(三)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

费尔·赫斯在《全球化与工人阶级主体危机》中以美国工人阶级以及国际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为切入点,指出全球化塑造了一个新型的、全球性的工人阶级。但是,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主体性危机,即工人意识不到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一员,也无法意识到工人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这就是工人阶级意识下降的表现。作者总结,工人阶级意识下降的原因在于:第一,发生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人阶级斗争的失败,削弱了工人阶级的斗志,使得工人对本阶级的集體行动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丧失了信心。第二,工人阶级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下降。第三,工人承受着来自外部的压迫。第四,大众的思想总体后退。通过对英国和国际上工人阶级结构变化的分析,赫斯指出,工人阶级的现状表现为:队伍规模缩小、阶级意识淡化,工人阶级不再是“自为阶级”。认为社会主义者当前战略和战术的核心是不断发展和强化阶级意识、提高组织化水平,建立包括社会主义活动家、地方工人运动和工会在内的大联盟,促进工团主义复兴。[7]英国学者菲尔·赫斯《全球化与工人阶级主体危机》一文,深刻分析了全球化导致工人阶级意识下降和主体危机的原因。也有一些学者对阶级意识的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在文章《从阶级意识到文化、行动与社会组织》中,瑞克·范塔西亚指出,问卷调查法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现状,因为美国社会学者们对阶级意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诸如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且调查结果容易受到研究者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倾向于对阶级形成的概念研究上,且试图将阶级意识 研究建立在文化、集体行动、社会组织基础上。作者认为,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关注行动、政治动员和组织能力是十分必要的。[8]

三、阶级斗争

(一)阶级斗争的形式

埃尔斯特认为阶级斗争有三种可能的形式。首先是公开的、彼此都承认的斗争。其次是客观存在的但彼此不愿承认的阶级冲突,虽然有阶级利益的客观分歧,但没有哪一个阶级会主动寻求压迫另一个阶级,他们不同的阶级利益是通过他人的、非意向性的机制得以满足的。最后是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潜在的阶级斗争,它是一种中间状态。这种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现象既加重了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的矛盾,也扩大了它们各自内部的阶级差异。因此,工人阶级的唯一的出路在于走国际性的联合之路。[9]在工人运动方面,辛匡容认为,传统上的韩国工人阶级在争取民主斗争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由正式工组成的经济斗争型工会运动日趋衰落,而由非正式工组成的维权斗争正在兴起。这表明韩国劳工运动正在走向一条有正面影响的新的道路——劳工运动和社会运动的结盟。洛伦·戈尔德纳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正在走向没落。作者认为,工人阶级要想作为一个整体而前进,工人斗争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剥夺资产者的生产手段,组建包括斗争积极分子在内的广泛的阶级组织。[10]

(二)阶级斗争的作用

S·史密斯在《未来即在当下——马克思主义、工会与阶级斗争》一文中指出,新自由主义政策体系30余年来带给全球工人阶级的只有痛苦,该体系的目的在于摧毁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而工会的阶级斗争是工人捍卫自身生活水准的唯一方法。在题为《欧洲和美国工人阶级: 右派、左派和中间派》的文章中,詹姆斯·彼得拉斯指出,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欧洲和美国工人阶级、中产阶级不同的社会政治反应。因此,经济危机不但没有促进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反而引起了阶级分裂和内部分化。[11]斯拉沃热·齐泽克认为,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后工业资本主义的经营与谋利模式发生了改变。近年来,在欧洲、美国、阿拉伯地区等地爆发“反资本主义"的抗议活动,实际上是底层的工薪资产阶级的抗议,而不是无产阶级的抗争。他们反抗的根本原因在于害怕失去他们的特权,害怕沦为无产阶级。[12]日本学者渡边雅男从阶级变化和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日本政治。他认为不同的阶级以及不同阶级间的利益关系构成政治过程的内容。这导致弥漫整个日本社会的闭塞感和失落感盛行。[13]

四、中间阶级的地位与作用

当代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的现代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中管理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使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庞大的中间阶级,作为特殊的群体,它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中间阶级的历史定位

中间阶级与两大基本阶级的关系是怎样的?中间阶级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解释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时需要迫切回答的。西方学者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认为中间阶级仍然属于被剥削的范畴,它本质上更接近于传统的无产阶级。哈里·布雷弗曼(Braverman)代表的一派理论家重新评价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并用它重新解释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结构分析跟不上迅速的变革进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中间存在一个中产阶级,他还进一步指出,新中产阶级的底层部分正处于无产阶级化过程中。[14]第二种观点倾向于把中间阶级看作一个新的独立阶级,认为它没有受到资产阶级剥削。尼科斯·普兰查斯(Nicos Poulantzas)所代表的一派理论家认为,新中间阶级的绝大多数成员并没有受剥削,他们因而不能再算是工人阶级,他们已经从工人阶级队伍中完全脱离出来了。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会存在一个中间阶级,从内部将无产阶级划分为半无产阶级和完全无产阶级。第三种观点是介于前两种观点之间,认为中间阶级之所以被界定为一个中间的范畴,因为它拥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质,因而它既是被剥削者又是剥削者。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中间阶级居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虽然它不拥有资本,但是它能够控制生产资本,从而使资本增值。赖特将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中间阶级用一个新的概念——“矛盾的阶级定位”来定位。他将生产资料资产、制度资产、资格证书资产作为三种评判尺度,最终界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中间阶级定位。美国学者爱德华·N·沃尔夫(Edward.N.Wolff),在題为《利润率上升与中产阶级挤压》的文章中,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中产阶级的状况,得出美国“中产阶级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挤压和削弱”的结论,他指出,资本利润率上升过快——资本所得和相对劳动所得增长过快,是中产阶级受到挤压的根本原因。

(二)对中国新兴社会阶层的研究

西尔维·德姆希尔等通过分析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差距, 指出二者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如,受到职业分布、工时结构、工作部门等的影响。作者认为,收入差距的真正根源在于人口结构的差异,即城市居民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受教育机会比农民工更多。因此,在政策制定方面,要加强公共政策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倾斜,从而减小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的才能差距。[15]在《重访后社会主义: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阿里夫·德里克指出,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使其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造就了一个活跃于中国和世界舞台的新兴企业家阶层,日益壮大的城市中间阶层加入了物质文化商品消费的行列。相当多的农民冒险走出农业并从事其他形式的经济活动,因而他们的生活水平被提高到官方的贫困线以上。[16]

综上分析,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较为全面,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供一定理论参照与现实启示。首先,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分析阶级状况的主要依据,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把利器,对待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应当客观、全面、辩证。分析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应结合其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不能断章取义、脱离实际、作纯学术化的研究。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阶级呈现出新的特征,但阶级的本质没有变,阶级斗争依然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合法利益的重要武器。对待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依然要持肯定态度,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没有过时。

参考文献:

[1]David Camfield.“ReOrienting Class Analysis: Working Classes as Historical Formations.”Science Society, 4(2005).

[2][英]埃里克·奧林·赖特.理解阶级:建构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J].陈雪琴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10).

[3][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M].何怀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13.

[4]张春颖,张卫红.霍布斯鲍姆论当前世界趋势[J].国外理论动态,2012,(4).

[5][韩]辛匡容.全球化与劳动的非正式化——韩国工会运动与社会运动[J].郭懋安,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5).

[6][意]里卡多·贝罗菲奥雷,[澳]约瑟夫·哈利维.解构劳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J].车艳秋,房广顺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11).

[7][英]菲尔·赫斯.“自在”还是“自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瓦解了吗[J].罗丽平译.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0).

[8][美]瑞克·范塔西亚.从阶级意识到文化、行动与社会组织[J].刘建洲,译.国外理论动态,2012,(3).

[9][美]J·B 福斯特,等.全球劳动后备军与新帝国主义[J].张慧鹏,译.国外理论动态,2012,(6).

[10][美]洛伦·戈尔德纳.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的危机[J].郭懋安,译.国外理论动态,2012,(3).

[11][美]詹姆斯·彼得拉斯.歐洲和美国工人阶级:右派、左派和中间派[J].张永,译.国外理论动态,2012,(3).

[12][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工薪资产阶级的反抗[J].王晓群译.国外理论动态,2012,(8).

[13][日]渡边雅男.日本社会结构的变化及民主党政权的未来[J].陈哲译.国外理论动态,2012,(8).

[14]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M].方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62.

[15][法]西尔维·德姆希尔等.农民工是中国城市的二等工人吗?——一种相关的数学解析模型[J].李贵苍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8).

[16][美]阿里夫·德里克.重访后社会主义: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吕增奎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

(责任编辑:木 杉)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革新阶级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