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校理论课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

2017-05-30余旋王甲寅

党政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党校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余旋 王甲寅

党校党的理论课指向政治价值教育和政治规范教育,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党提高党员干部党的理论水平,培养和打造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促进党校党的理论课教师的成长是党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党校党的理论课始于认同,达于认同

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开始,便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代表了我党解释世界的过去、考察当下、指向未来的所有相关观念。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是党的理论课的中心任务,是合格的党的理论课教师的首要修养,也是学员成长的主要目标。

1.党校党的理论课包含了教师和学员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认同

(1)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党的理论课的起点。认同本身包含了精神分析范畴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学领域的角色认同和社会认同。在精神分析范畴,自我认同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社会的强迫和制约,一方面也体现了个体内在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社会学中,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设置提供了自我的成分,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自己的社会中的结构性位置来知觉自我、界定自我 。对角色的认同激励角色任务的完成,认同度越高,完成相应任务的意愿就越高。分析党校党的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角色,最重要的任务是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传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因此,党校党的理论课教师除了在个体意义上自觉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内化于心,还要不断强调对党校理论课教师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积极方向的认同。用正确的角色认同,连接外在的社会结构和正确的个人行为,才能自觉地将之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2)党校党的理论课是要学员确立正确的主导价值观。党校党的理论课教师应当具备正确的价值归宿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与时俱进的中国化成果是最好的、最适合、最具有前途的政治方式,并且坚定不移将这种信念传导给学员。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一出现,就批判谴责了过去的以往的各种意识形态,认为过去的观点,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的,都是在服务于保护剥削阶级的权利,他认为这些知识制造了谬误而非真正地让人类觉醒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的,每个人都成为真正平等的、独立发展的自由人,社会本位自然成为社会主体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立足点。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裂变期,社会价值取向出现失衡,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受到接受和逢迎。社会的变化影响到了党校的课堂,一些学员出现了价值观紊乱无序的状态。因此,党校党的理论课课堂必须指向确立正确的主导价值观。党校党的理论课教师传导的价值观,代表了社会选择的基本标准,代表了当下社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而这个理想、信念、追求,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上的。

2.党校党的理论课培养目标指向教与学的内在统一

教育在根本上包括受教育者必须成为怎样的人。党校教育必须贯彻党的要求,体现党的意志,维护党的形象,完成党赋予的使命和任务。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党校党的理论课要坚持党校姓党这个根本原则,培养一大批对党和党的事业绝对忠诚的党员干部。区别于一般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在党校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表述顺序应为,第一是价值观的养成,然后才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党校党的理论课教师应当认同党校教学的基本目标,培养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对学员来说,对于教学目的的预期,也应该和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养目标相统一。

二、反思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对党的理论课教师的作用

基于上文所述教师对自身的认同基础,反思是一种促进党校党的理论课教师成长的很好的策略性方式。

1.反思型教师理解课堂的方式

在布鲁克菲尔德(Brookfield,S.D.)的批判反思型教师理论中,认为课堂教学中一定存在一种霸权式假设,存在某种权力关系 。党校学习本身是一种成人学习,和别的高等院校系统化了的逐步深入式学习不同,党校学习有高屋建瓴、立意深刻的高标准要求。教师掌握理论的最新成果,因此先天对于学生和教学内容有权力、有权威,反思理解这种权力和权威的作用方式,并确保这种权力和权威助推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教学关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理论课教学反思的内容

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教学反思理论更多地指向学术范畴,强调通过对学术内容及其方式的反思,提高教师对学生的传授能力。舒尔曼( Shulman) 研究小组提出的专业知识包括了三个类型:教材知识(内容知识)、课程知识、教育学知识 。从理论课堂能拥有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教师更了解所教的内容,更了解和内容相适应的组织方式,能够使教师获取专业发展,获取实践经验。这是理论教育课堂对于反思的第一层次要求。更高的要求是对教学实践、教学程序的反思,除了反思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师个人对掌握的教学和学习理论实践与经验的反思,个人的直覺以及对课堂情境的判断,如果教学理论成果符合相关的教学情境,教师发挥良好,策略得当,就会对教学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3.党的理论课批判反思的四个工具

批判反思理论将学生的眼睛、同事的感受、理论学习和自身经验作为反思课堂的四个透镜 。了解学员和他们对于课堂的感受是提高课堂培训效果的第一任务,学员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有助于下一步的教学;第二个助力来自同事的感受,同事们能够帮助教师发现问題,探讨解决的方法;第三个助力是足够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关于学员学习的理论,认知和发展理论对于成为更好的理论课教师有着重要作用;第四个助力是自身的经验,教师是一个专业,从事时间越长,累计的经验越多。在党校教学中,反思包含了个人思考、自我表达、阅读借鉴、与他人交流、寻求帮助等具体方式。

4.认同是党的理论课反思的价值取向

教学反思最终是要指导实践,促进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的预定目的。对党校党的理论课而言,反思的结果应当指向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即党的理论课的培养目标。克鲁克香克( Cruick.Shan)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有别于精细化了、程序化了的反思分析,他认为,教师不必对教学内容、质量、环境及其他因素做出全方位的反思,怎样反思、反思什么和反思程度都并非重点,最重要的是,教师进行了反思,以及这种反思所具有的目标意识。反思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和老师同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看成是二者通融心理思维的过程。我认为,这个连接点就是认同,认同连接了党的理论课的意义,连接了教师和学员的心灵,实现了教学上的共鸣。

三、为“认同—反思—认同”设置共享的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的科学性要求教师避免直觉的、冲动的教学行为,不断地对各种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不断验证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方式,对照培养目标达到实践的合理性,完成教学任务。对党校的党的理论课而言,培养目标的第一要求,就是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教师在从自我认同到反思到学员认同的过程中,需要设置一种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义的。富兰(Michael Fullan)

认为教师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是:

1.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2.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3.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复制性 。教学情境的复杂性问题是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过去的认知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都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和环境彼此是独立的,思维、学习和发展都是发生在个体内部的过程,外在环境只能在外部影响学习。但20世纪以来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知识和经验是双向建构的,学习与知识都是有情境的。教学情境是可以架设,用来影响学习的。博耶尔(Ernest L.Boye.1995)提出的“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学习的实践参与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成员共有理解、共享思维、共享价值观念的共同学习组织,其指向的开放的教学系统、师生间平等快乐的气氛、成员知识和资源的高度共享对于党校的党的理论课是有借鉴含义的。基于课堂的两个中心,教师和学员,可以从两种关系的建构上为党校党的理论课设立共享的教学情境。

1.建构教师之间的广泛共享

在教学反思的环境中,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有寻求他人帮助的意愿和要求,与其他教师沟通、探讨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快速了解问题症结所在。参与探讨的成员,他们之间越是存在更多的相似性,存在和谐共处的平等关系,存在更多的共同理解,这种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性就会更好。交流方式和工作结构也会有影响,教师之间有自发的交流活动,也应有学校为之建立的有组织的交流活动,为教师创造各方面条件,促进形成共享的学习、研讨、交流的氛围,对于推进教师成长非常有效。

2.建构教师和学员之间的多层次共享

党校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党校的课堂是动态形成的,可能复杂多变。这对于共同的学习提出了挑战。但在另一方面,共同学习本来就不是简单地将人群聚集在一起,个体所带有的自身的文化和历史渊源、目标与信念系统以及社会实践经验,都可以转化为帮助学习的有利条件。莱芙和温格(Snyder、Wenger.1991)就认为,多层次参与是共同体的成员关系所必需的,共同体并不是简单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关注点、致力于解决同一问题,或者为统一主题注入热情 。多样性有助于实现此目标。在教师和学员之间建构多层次共享,就是让学员的知识、经验、能力影響教师的成长,教师通过反思实现教学能力的不断增长,然后这种能力更好地施加影响给学员,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不应独立看待党校的党的理论课课堂,而应该将之作为实现教师和学员统一发展的重要教学场所,对于影响教师成长的内外因素,要从内反思,自外推动,通过建构良好的共享式教學情境,不断改进教育实践,高标准的保证党校党的理论课的高效高能,实现从教师认同到学员认同的理论、思想、价值观的培育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党校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党校网站创新的实践与探索